共融与发展:谈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4-10-14卜田君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教师要立足于道法课堂,积极探索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教学内容中,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对此,本文从找准课堂切入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实施对比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开展了详细分析,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9.03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理念部分强调,内容选择要体现社会发展要求,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教育等相关主题。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很多教师都开始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课堂教学中,但是融合效果并不理想,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入路径不切当,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结合起来。鉴于此,深入探究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十分有必要,以便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找准课堂切入点,融入传统文化
想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找准切入点,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恰当且有效地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找准切入点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思想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并进行拓展与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义》为例,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家与孝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找到传统文化的切入点。首先,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分析什么是“家”,有的学生说家是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生活的地方;有的学生说家就是心灵的依靠,就是遮风避雨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家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是算不清的柴米油盐,是止不住的欢声笑语……接着,教师再提问学生:“那你们知道的家这个字的由来吗?”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摇头,这时,教师便可以详细讲解“家”字由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先将“家”字拆分开,上边是宝盖头,下边是豕(shǐ),有个成语叫狼奔豕突,其意思为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所以豕的意思就是猪。接着,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宝盖头下边是豕,是房子盖给猪住的吗?其实并不是。祖先盖房子是给神住的,即祭祀神的场所,而猪是三大祭品之一,所以宝盖头下边是豕,最终演变成“家”字。通过对“家”字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祭祀文化,感受到国人对祖先的崇拜。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家文化,展示《红楼梦》当中的家宴、夜宴、节令宴,让他们明白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地位。
在讲解完“家”以后,教师再与学生一同分析“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典故,将古人继承、传承孝道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通过“二十四孝”当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中国孝道文化。如“恣蚊饱血”这个故事,讲述了晋朝濮阳人吴猛在八岁的时候便懂得孝敬父母的故事。为了不让父亲被蚊虫叮咬,他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自己,再多也不驱赶,他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又如“扼虎救父”这个故事,讲述了晋朝人杨香扼住猛虎脖子救下父亲的故事。在田间收稻谷的时候,忽然跑来一只猛虎将杨香父亲叼走,杨香为了父亲不顾自身安危扼住猛虎脖子不放,最终父亲捡回一条性命,没有受到伤害。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孝道”文化分析古今“孝道”文化的异同点,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向父母尽孝。如此,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堂知识,而且能够培B+sL7bzCM2zhcknMmMz/NdKcinbY8LFCPCJiGbZfCUg=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融入传统文化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师的首选,如多媒体技术、翻转课堂、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等,都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通过对初中道德法治学科的课程安排进行研究发现,这门课主要被排在了下午,而在这一时期,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与教师的交流也比较少,因此课堂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一般。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课堂知识的相关视频动画,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理——以礼待人》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礼是什么,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树立正确的文明有礼意识,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明白文明有礼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说说中国汉族的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有的学生说不相识的人见面首先要做自我介绍;有的学生说见面礼主要有握手和拱手两种,现在握手礼较为常用。之后,教师播放握手礼和拱手礼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礼仪的动作形式、要求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接着,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千里送鹅毛》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说说这个故事所蕴含的美德。学生纷纷表示: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美德。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廉蔺相交》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持诚恳、谦逊的态度,给对方亲切感与受尊重感,这样的交往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如此,学生能够在传统礼仪的熏陶中掌握文明交往的方式方法,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三、实施对比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对比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通过对比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让他们在对比两个及以上目标的过程中,理解每个目标对象的不同点,并进行感悟与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目标对象,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而且还可以看到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学习的内容,从而形成兼容并包的大文化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生之间》为例,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尊重、理解教师,增进与教师的情感。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为学生呈现中西方关于“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首先,播放《立雪程门》的故事视频,宋朝时期,杨时和游酢跟随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夫子非常恭敬,在冬天的某天讲学中,程老夫子说了一会儿便开始闭目养神,不知不觉睡着了,杨时和游酢不敢离去,又害怕吵醒老夫子,便一直站在旁边等老夫子醒来。他们请教完学问离开的时候,发现外边的雪已经积了三尺深。接着,教师再呈现中国和西方关于师生关系的名言警句,如: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些名言,说说中国与西方在师生关系上的相同认知与不同看法。经过讨论得出:从尊师重道的视角上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更注重师者的地位,强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将教师的指导看作学术成功的关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自由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者。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教师是谁。如此,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感受尊师敬师的中华传统优秀美德,增强师生情感。
四、实施议题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议题式教学法十分常见,给学生呈现“议题”,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拓展自身思维,实现“议”中学。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实际教学中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融合教学成效。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促进民族团结》为例,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案例,感受多民族文化之间的韵律与和谐。首先,教师确定本节课的议题为: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接着,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相关文物,如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和琴、冷水冲型十二芒铜鼓、变体鲵鱼纹陶瓶、锯齿漩涡纹陶壶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民族融合故事。接着,教师为学生呈现与少数民族交融的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他推行的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融合;唐朝的民族政策:采用开放的民族政策,鼓励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设立边疆都督府和都护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最后让学生结合文物和案例探讨“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的学生说:是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还有的学生说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交流,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成,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开展实践活动,融入传统文化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参观人文古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纪念馆、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红色革命根据地、历史古迹等人文古迹,尽可能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为例,教师在完成教学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让他们了解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分析古代的爱国人士,如屈原(春秋战国)、辛弃疾(宋朝)、杜甫(唐代)等等,让学生明白爱国精神从古至今都有所体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也要形成爱国精神,为祖国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其次,开展文化活动。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可以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劳动节的由来、风俗习惯、节日代表等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完成相关黑板报的绘制,这样既普及了相关知识,又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兴趣活动,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为例,在完成课堂教学以后,教师可以开展书法活动、手工剪纸、制作中国结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宣讲”活动,让学生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课余时间到周边社区宣传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万家。
六、优化教学评价,增强传统文化融入效果
在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还要优化教学评价,让融合教学更有深度、广度、效度。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掌握、积累程度,并通过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直观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历史和语文这两门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情况,从而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况作出评判。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思想成长、人生目标、人生态度进行评价,判断自己有没有进步,并反思自己的缺点,从而不断改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口头互评、作品互评的方式,说说同学的学习情况,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更主动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解、品德精神形成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点评,指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推动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效融入。
最后,教师要丰富评价内容,除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评价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即学生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等,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子丽《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合》,《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7期。
[2] 翁家韶《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度融合的价值及路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2期。
[3] 庄燕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51期。
[4] 黄镇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天津教育》202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