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记忆中的成都春熙路(五)

2024-10-13普言

文史杂志 2024年5期

摘 要:旧时春熙路西段,西式洋房建筑多些,其中两家工艺品商店摆设珍奇,各有绝活。除了耀华西餐厅和糕点铺,春熙路西段还有很多旅馆。春熙路年味很“浓”,过节期间热闹喜庆,成为笔者童年记忆中“最艳丽的一簇鲜花”。

关键词:春熙路;工艺品商店;过节“年味”

春熙西段比东段略长些,西式洋房建筑也要多些。这里想先写写我小学放学时最爱驻足停留的两个商店。

一是三友牙刷和皮鞋店旁的刊刻社,店名记不起了。橱窗和柜台上摆放着各种象牙雕刻制品,还有各种印章石料。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根象牙上雕刻着一群大象,后一只大象鼻子卷着前一只的尾巴,一字排开。其雕功精细,形象逼真。此外还有狮子、老虎、金钱豹的牙雕等,这些都是富人家中珍贵的摆设。工匠师傅的另一绝活是象牙上缕空雕花,成品呈球形,里面雕花,往往三层以上,并且互不连接,可以拨动。据说一件成品雕刻师傅往往要雕三个月到半年,精工出细活。现在像这样精雕细刻的手艺人是很难看到了,人们已习惯赚快钱。非常遗憾。

另一常去的商店是孙中山铜像正对的一家银丝工艺品商店。店面较大,但摆设并不多。最显眼的是长方形玻璃框中的银丝编的吼狮,银光闪闪,怒目圆睁,炯炯有神。其次是玻璃柜中的银丝大金鱼,足足有30厘米长。余下是各种妇女用的装饰品和小摆件,可包修。师傅还会弧焊和铆接,点焊时发出弧光。我觉得很稀奇好玩,一看就不想走。

在春熙西段最有名气的是耀华餐厅,我来来回回走了三年,但一次未进去过。主要是我母亲信佛向善,从来不吃牛肉;又听说耀华餐厅西餐烤的牛肉还流血水,就更不敢去了。耀华餐厅还卖时髦的冰淇淋、冰糕、泗瓜泗(广柑汁),当时年轻人很喜欢,但与我无缘。耀华餐厅的故事有机会还会讲到。

其次是国际艺人像馆和耀华对面的糕点铺。糕点铺旁边的一条小巷和南新街平行,可通东大街,也走过。印象中,西段的旅馆比较多,如五洲公寓、西川公寓、普海春饭店等,由于从未进去过,不多写。

这种考证长麻吊线,比较枯燥,还是写点春熙路的童年有趣回忆来作本文的结尾吧。

那时元旦节好像不放假,一晃而过,没有一点印象。而春节那时也不叫春节,就叫“过年”和“过大年(元宵节)”。

春熙路的年味很“浓”,过年前后都特别热闹。记得在春熙西段荔枝巷路口和三友牙刷店路口都搭有高台。它是由三张方桌搭成“品”字形,专门给“耍狮子”用的。狮子要二人配合默契,做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动作;还要从两层高的方桌上一个跟斗(儿)翻下来,在地上再一个跟斗(儿)站稳亮相,并从狮子嘴中吐出“恭喜发财”的红幅。这时老板从狮子的大口中递进一个个红包……于是皆大欢喜,各取所需。而在春熙路各段,也有不少从各乡场赶来耍龙灯的队伍,只要给了红包放了火炮(儿)就耍。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乐而忘忧。

老成都过春节有个习惯:初一到初六路面都不打扫。因此几天下来,整个春熙路都铺了一层红红的鞭炮纸屑。而因为路人相对要少些,春熙西段的路面显得更漂亮,红红黄黄的,相当喜庆,令人印象深刻。

童年过年是最美好的,吃得好,穿得好,有钱花,大人不管,玩得欢快。那时我们玩的是萝卜枪、火药枪、欢喜豆(儿)、板羽球、纸烟盒,掷春官图(儿)。这些玩腻了,又找新花样玩。记得一大清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相互邀约三两发小一起,到春熙西段拣未爆的火炮(儿)。有时一早上可拣几十个,可放一天,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每当忆起儿时拣火炮(儿)的场景,我总下意识地联想起杜甫的两句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虽不是诗的本意,但我却觉得用在此处十分恰当。一大清早天蒙蒙亮,几个小孩在“红地毯”铺就的地面上嬉戏,就是“晓看红湿处”。加以张灯结彩的洋房高楼,披红挂绿的临街小铺,喜庆华丽,烟火人间,春熙路就是“花重锦官城”中最艳丽的那一簇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