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宗词语“合杀”到方言俗语“煞角”
2024-10-13罗文
摘 要:“煞角”,多分布于西南官话区,属方言口语词。追溯词源可知,该词前身为禅宗词“合杀”,经演变发生同素异序,亦多异体。基本义为“结局、结果”,后经世人高频使用,又引申出结束、买完、剩下的、最后、完结等义项,是具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属性的兼类词。对“煞角”的考释,一为补充词典未收尽义项,二为分析其语法功能,三为展示禅宗词语在方言区的使用与演变。以期古今对照、动静结合,观古人之智慧。
关键词:煞角;合杀;西南官话;禅宗词汇;词义演变
一、引言
“煞角”作为方言口语词,在西南官话区高频使用,亦有书面记载。若不识其意,便会引起误会。例如:
有一天,毛钧业教授到餐馆吃饭,由于时间较晚,店里人说:“煞角”(四川方言,结束的意思)了。毛教授说,好,来一个砂锅吧。因为他是上海人,没有听懂四川话,把“煞角”听成砂锅了。[1]
作者注“煞角”为四川方言,是结束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此处应理解为餐馆关门了。可见单凭义项“结束”无法直接解释所有带“煞角”的语言现象。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
1.懒人有懒福,勤快人没得煞角。[2]
2.商家的货卖完了或你家的饭吃完了,只能说货卖发了或饭吃发了,不能说完了、光了或煞角了。[3]
3.天天叫甲金煞角冷饭和剩菜。[4]
“煞角”在上述例句中依次释为事情做完的时候、完了、处理。可见,对“煞角”基本义与引申义、语境义的考察具有必要性。基于辞典与专著、书面与口语等材料,我们将古今对照、动静结合地考察“煞角”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并追溯其源,探求其与禅宗词语“合杀”的关系。
二、“煞角”的形式和意义
(一)“煞角”的形式
综合文献对“煞角”的记载情况,我们发现“煞角”在方言区的传用以音义为主,形式并不统一。除常见的“煞角”外,还存在“煞搁”“煞阁”“煞果”“煞过”“煞割”“杀角”等异体,也有以“□□”代替的情况。[5]例如:
4.疮毒排煞搁,干疤就脱壳,大爷出工抬石头,尽选大砣砣。[6]
5.可坐在前面的毛泽东听不懂,便问旁边的朱德:“么子‘煞阁’了?”[7]
6.“有啥稀奇,仗火打煞果了嘛!”[8]
7.抬脚上陡坡哟,陡坡爬煞过哦。[9]
8.会开煞割没有?[10]
9.张家称一块,李家买一坨,大秤称,小秤约,一斤半斤卖杀角。[11]
(二) “煞角”的意义
或因“煞角”少见于普通话,《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并未作词条收录。《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略有提及。《成都方言词典》释“煞角”为:①结束,完结;②最后,末尾。《贵阳方言词典》释为:将卖剩下的全部货物都买下,北京话说“包圆儿”。《现代汉语大词典》收词条“煞果”,注“方言”,释为:最后;结果。
上述释义确为“煞角”所含之意,但均未收全。如例1所释事情做完的时候,例3所释处理,皆不容忽视。根据实际入句情况,“煞角”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句法成分。
一是表“最后、结尾”义,充当主语、宾语成分,既可指时间,又可指顺序。
10.……为增加情趣,唱歌开头煞角打上一段锣鼓,久而久之还编出了许多锣鼓牌子……[12]
11.一个星期上一课,回回发榜我占煞角。[13]
12.以他为人,若果当真晓得了什么,也不会忍到煞果才这们含糊说两句。[14]
二是表“结束、收尾”义,充当谓语成分,亦可作为独词句出现。
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来医去,哪能煞角。[15]
14.等晚会煞角了我来接你。[16]
15.煞角,把东西一下收了。(摘自西南官话语料库《华西官话初级教程》[17])
三是表“买完,‘包圆儿’”义,充当谓语成分。
16.剩这点米我一下煞角。[18]
四是表“剩下的”义,充当定语成分。
17.煞角白菜相因卖。[19]
五是表“最后、后来”义,充当状语成分。
18.煞搁写钱几十文,硬要几十文。[20]
六是表“完结”义,充当补语成分。
19.当家人,少说一句,看嘛,蜡都要燃煞角了……[21]
20.莫性急,等我讲煞果。[22]
由此可见,“煞角”具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属性,属于兼类词。
三、“煞角”的语用价值
(一)语体色彩与语言环境
现代汉语对“煞角”的使用倾向于口语,以至于多数地方志将其记载为当地“土语”。再加上多分布于西南官话区,不如普通话通行,进一步加固了其在方言口语中的地位。正因如此,使用“煞角”表示上述义项时,需要划分场合,否则将不合时宜,或闹出笑话。不同语境下“煞角”的感情色彩也不同。
一是中性色彩。与所列义项相当,“煞角”可以表示时间、顺序、动作等要素,此时保持中性义。上文已举例说明,不多赘述。
二是幽默、诙谐口气。从以上例句出处不难看出,除日常用语外,“煞角”大多出现在民间传统曲艺、民间故事、俗语谚语等文本材料中。出现时多带幽默、诙谐的口气,以达到调节气氛、引人捧腹的效果。如例11,选自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钱板传统书帽选》,其“后记”提到所收说唱文本“大量运用了群众生活用语或四川方言土语,更具备了诙谐风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独有特色”[23]。
三是贬低口气。受语境影响,“煞角”亦可表示贬低义。如例3所举《机智的甲金》中的故事《煞角》[24],故事中“煞角”共出现5次,每次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完全一致:
(1)有位卜利十分刻薄,教训甲金说:“老牛嚼老草,长工吃冷饭,这是我家的老规矩。”天天叫甲金煞角冷饭和剩菜。
(2)一天,卜利办宴请客,宾主酒足饭饱以后,卜利存心要当着宾客侮辱甲金,便指着八仙桌上的残汤剩菜,大声对甲金说:“你就在这里煞角掉,免得又去旮旯头舔。”
(3)甲金装着不懂,问:“煞角哪样呀?”
(4)卜利说:“煞角这些碗盏嘛。”
甲金二话不说,拿起七碗八盏,一齐摔烂在宾主面前。
卜利气坏了,酒也吓醒了,歪歪倒倒地抓住甲金就要打。
(5)甲金一甩膀子,理直气壮地说:“分明是你叫我煞角掉这些碗盏的嘛!”
(贵定县摆龙公社罗朝发口述)
其中,“煞角”(1)(2)(4)明显带有贬义,(3)(5)基本为中性。(1)伴随卜利的刻薄出现,他的话语里透露出对甲金的贬低,认为长工应当吃冷饭,又施以实际行动“天天叫甲金煞角冷饭和剩菜”,故此处的“煞角”在“结束、收尾”的基础上增加一层“吃剩菜剩饭”的语境义。(2)和(4)出现时,卜利心存侮辱甲金的恶意,从“免得又去旮旯头舔”可以看出他的用意,同样是命令甲金“吃残汤剩菜”。而甲金并未顺卜利的意,他假装听不懂卜利的贬低,从中性义的角度理解“煞角”,一举摔烂碗盏,理直气壮地为这场宴会“收尾”。这则故事便是巧妙运用“煞角”的语义以突显甲金的机智。
(二)地理的标记与命名
“煞角”一词还用于地理标记与命名,主要采用其“完结,最后”义。明确介绍这类用法的有《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名录》注“砂锅寨”:“传说:在反乱年间,苗民起义者被趋赶至此,人们认为完了,即将此地取名‘煞割’。”[25]后因此地居民用砂锅煮饭,便又名“砂锅寨”。这并非个例,其他地名来历的介绍处也可找到线索。如《湖南省桑植县地名录》注“煞果岭”:“几岭伸延至此为止”[26]。
川军某营一部在煞角垭一次就杀死童子团三十余人。[27]
……从黑耳明到白什,从桃花翻煞角垭到马槽……[28]
(三)韵律的对称与和谐
诸多方言艺术家进行创作时选用“煞角”还考虑到韵律的对称与和谐。两字格的“煞角”既蕴含多层语义,又可表示多重感情色彩,简短又不失内涵,比其他平实的词汇更能满足创作的需求。
如前例1、7、11、13等均带有韵律美,替换成其他词语不足以与之媲美。试比较:
1. a.懒人有懒福,勤快人没得煞角。
b.懒人有懒福,勤快人没得做完的时候。
7. a.抬脚上陡坡哟,陡坡爬煞过哦。
b.抬脚上陡坡哟,陡坡爬完哦。
11.a.一个星期上一课,回回发榜我占煞角。
b.一个星期上一课,回回发榜我占最后。
13.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来医去,哪能煞角。
b.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医来医去,哪能结束。
从格式上看,原句a改为b后存在不对称(相差字格≥2)的情况,视觉上不够整齐;从押韵上看,因方言中“煞角”的“角”常读作“guó”,与“坡pō”“课kuò”“脚jió”等字韵脚一致,而改句读起来不如原句上口。此外,改句所用词汇在表意上不如“煞角”适配,情感亦不够丰富。
四、从“合杀”到“煞角”的理据性
(一)民间传说
有关“煞角”的来源,民间流传的说法非常丰富,各家均有思量,正因如此,对其源流的认识尚未得到统一。其一,源自打牌。旧社会起牌时拿最后一张牌,叫“煞底”,“阁”与“底”都有停下、终止的意思。因此,将“煞”“阁”组合为复音词,表示完结、终止[29]。其二,源自木工术语。即用锯子在做好的部件交合处拉上一锯,让缝口清丝严缝。学名叫“收锯”,巴蜀方言俗称“杀角”[30]。其三,源自农民口语。“煞”“杀”古时有“收割”义,“杀禾”即“割稻”,标志着农闲的开端。[31]其四,由“杀过”转借而来。张献忠杀将入川时,大量败兵散布流言,吓得重庆人遇人即问“杀过来没有”,由此产生歧义而成。[32]
四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却经不起深入推敲。疑点一:据记载,前字“煞”“杀”、后字“阁”“搁”“过”“角”“割”“果”均有使用痕迹,民间传说也大都围绕某一种字形的字音和字义介绍,无法解释所有字形出现的可能性。疑点二:部分解释有些牵强,如“杀禾”的“禾”,川渝地区读作“huó”,与“角”声母不同;“杀过”的“过”读作“guò”,与“角”的声调不同。疑点三:“煞角”出现的年代或比民间传说更早,如清代通俗小说《跻春台》便有记载。此外,诸多方言志也将其收入地方土话,说明其流传时代久远。
(二)禅宗词语“合杀”
日本无著道忠禅师著有辞典《葛藤语笺》,对《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失收的禅录俗语作出妥帖解释。卷四《歌曲》收词条“合杀”。引例如:
21.《传灯》十八《翠岩令参章》:“问:僧繇为什么写志公真不得?师曰:作么生合杀?”
22.《虚堂录》续集:“结夏小参,曰:蓦然打个无合杀,便乃是见佛杀佛,见祖杀祖。”
23.唐崔令钦《教坊记》曰:“曲终谓之合杀,尤要快健,所以更须能者也。”
结合寒山诗“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与拾得诗“若也不如此,恐君恶合杀”,可见“合杀”的解释为“结局、结果”,此处意为“没有好结果”。相较而言,无著所引例证偏向于实际应用,所指更为具体;诗歌所用“合杀”则更为抽象。[33]
(三)从“合杀”到“煞角”的理据性
我们认为西南官话区“煞角”源于禅宗词语“合杀”,理由有三:从词序看,“煞角”与“合杀”属同素异序的关系。这种语言现象在西南官话区比较常见,如普通话的“公鸡”“母鸡”“爸妈”“干豆腐”等词,我们的说法是“鸡公”“鸡母”“妈老汉”“豆腐干”。从语音看,“煞”“杀”自古同音,“合”则具有文白二读。如“百年好合”“合作”等“合”的读音是“huó”;“合不来”则存在“huó”和“guó”两种,前者为文读,后者为白读。“角”与“合”的白读音一致,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会出现大量读音为“guó”的异体字。从语义看,“合杀”原为歌曲将终之名,后进一步抽象为“结局、结果”,与方言区“煞角”义项吻合。由此也可推导出“煞角”的基本义为名词“最后、结尾”,其余则为引申义。
而为何方言区会选用“煞角”二字来替换“杀合”呢?首先“煞”“杀”皆有“停止”义,且读音一致,故存在替换的可能性。其次,现今“合”在西南官话区的白读音留存较少,极少会涉及,故根据人们的用语习惯借同音字“角”表示,其余异体字的产生也与此因素有关。最后,人们之所以没有继续沿用“杀合”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即对禅宗文献的接触较少,且常用口语交流,少见于文本。故仅可据语音、语义为该词约定一个统一、可接受的形式。
五、结论
据考察,西南官话区的方言俗语“煞角”源于禅宗词语“合杀”,并在其基础上引申出“结束、收尾”“买完、‘包圆儿’”“剩下的”“最后、后来”“完结”等义项,具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属性,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
语体上,“煞角”具有口语色彩,并兼具中性、幽默、贬义等感情色彩。因其“完结、最后”义,又用于地理标记与命名。两字格的“煞角”既蕴含多层语义,又可表示多重感情色彩,简短又不失内涵,亦可用于艺术创作,比其他平实的词汇更能满足创作的需求。
相较民间传说,我们认为从禅宗词语“合杀”到方言俗语“煞角”更具理据性。首先,同素异序的语言现象并非个例,“合杀”与“煞角”即属于这类情况。其次,语音上“煞”与“杀”一致,“角”与“合”的白读音一致。再次,语义上“合杀”的本义与“煞角”的基本义吻合。最后,因百姓不常接触禅宗文献,且多用口语而非书面语交流,“煞角”便受命表示“杀合”的语音和语义。
注释:
[1]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通信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传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2]杨绍林:《彭州方言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279页。
[3]陈明信:《草鞋记者寻足迹》,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70页。
[4][24]岱年等编《机智的甲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5]《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6页。
[6]宣汉县《曲艺志》办公室编纂《宣汉县曲艺志》,宣汉县《曲艺志》办公室1992年版,第136页。
[7]孙和平:《四川方言文化——民间符号与地方性知识》,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169页。
[8]曹小云:《〈跻春台〉词语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9]李克明:《梁平文化史话》,重庆市内部资料出版物2007年版,第488页。
[10]李荣:《成都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11]戴壮强:《花溪布依族苗族乡乡志》,花溪布依族苗族乡组2004年版,第216页。
[12]钟光全:《乐林独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13][23]邹忠新、司空册整理《金钱板传统书帽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14]陈庆延:《古今俗语集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15]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湖南谚语集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页。
[16][18]黔东南州地方志办公室编纂《黔东南方言志》,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178页。
[17]摘自西南官话语料库,网址:http://swm.yuwengu.com/user/search/?storehouse=4&search_field=0&keyword1=%E7%85%9E%E8%A7%92&keyword2=.
[19]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阳市志·社会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20]傅崇榘编《成都通览》,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版,第466页。
[21]罗俊林、肖斧编《骗总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22]孙健忠:《乡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
[25]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办公室:《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名录》,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1986年版,第67页。
[26]桑植县人民政府编印《湖南省桑植县地名录》,桑植县人民政府1983年版,第215页。
[27]王清贵编著《北川羌族史略》,北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版,第110页。
[28]北川县民政局:《北川县民政志》,北川县民政局2002年版,第107页。
[29]林昭德编著《诗词曲词语杂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30][31][32]摘自网页: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5%9E%E8%A7%92/19855492?fr=ge_ala
[33]王锳:《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8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