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咏梅诗
2024-10-13田旭中
摘 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出现“梅”,南朝时期开始出现大量咏梅诗,其中亦不乏堪称惊艳的千古名篇。通过品读南朝、唐、宋、元、明、清的部分咏梅佳作,能够感受不同诗人的不同心境,体味不同诗人笔下的梅的品格。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梅;咏梅诗;诗人;传统文化
梅花居“中国十大名花”(梅花、兰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之首,且与兰、竹、菊被列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其独特的姿态被冠以高洁、孤傲、坚韧、谦虚、忠贞、和平、吉祥等高贵的品格,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诗人咏之,画家绘之,文人诵之,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梅产于南方,其栽培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这与中国诗文化的历史差不多。两千多年前诗与梅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于《秦风》这一单元已出现梅。“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这大约是梅与君子结缘的最初记载。
一、南朝时期
南朝宋诗人鲍照(?—466)的《梅花落》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比较早的一首咏梅花的诗。这是一首乐府诗: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3d3d29daabfc258db404c5dce663f5e3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歌一开头用杂树衬托梅花,又偏为梅花叹。原因何在?因为梅花在寒霜中盛开,在寒露中结出果实,品质可贵。到了春风荡漾之时,杂树随风飘落,盖因全无抵抗寒霜的本质。全诗语言深沉而质朴,以对比手法烘托梅花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不畏严寒的梅花的赞美。鲍照一生宦海沉浮,非常坎坷,终不得志。他写梅花实际上是托物言志,表示自己也愿像梅花一样,葆有坚忍不拔的骨气。
古人咏梅重写神韵。南朝梁诗人庾信(513—581)的《梅花》堪为代表:
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
庾信早年在南朝梁做官,梁元帝时,因他文学上有成就而被留在西魏做官,然后又被北周所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这首《梅花》写于北方,表达了作者对南方故国的思念之情。全诗采用白描和铺叙手法,以往时故国之暖,衬托此时居地之寒,在南与北、今与昔、寒与暖的对比之中,抒发了对南朝往事的怀念,也隐含着对现实人生的某种不如意和失望情绪。诗歌写得轻快,明丽,活泼,有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美此诗“咏梅,清高越俗”,批评“后人愈刻画,愈觉粘滞”,是因为“古人取神,后人取形也”。
南朝梁诗人何逊(?—518)与刘孝绰齐名,号称“何刘”,其诗风明白晓畅,多清丽佳句,声律4a1cc9e51b2daaa89b5d22db1f70a15c已近于唐代近体诗,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下面这首五言《咏早梅》比较有名。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四月,何逊任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次年早春,诗人看到寒风中唯有梅花凌寒独放,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全诗以咏梅为题,围绕一个“梅”字落笔,描绘出了一幅凌寒独放的早梅图。起首两句不落俗套,描写了早梅凌寒独放景致。“惊”字用拟人笔法,突出梅花对节令转换的特殊敏感,同时也赞叹了梅花傲视霜雪的高贵姿态。最后二句与开头呼应。诗人揣度梅花早开的原因,用拟人的手法赞颂了梅的凌寒独放,光泽映人,气节崇高,清标励节。全诗情、景、理结合得非常好。景中寓情,情中有理,通过一种完美的交融,寓情于物,将梅花作为自己的化身,表现出诗人不趋时附势,疏枝独立而不失气节的品德。
二、唐朝时期
唐代是诗歌的天下,因之咏物诗中咏梅诗甚多,我们选择几首知名度较高的来说。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故乡事的情形。诗人切入角度极妙,凝练于一个“问梅”的细节上,似乎只是很寻常的询问之辞;然而从深层看,则是在精神备受煎熬且久处孤独后的情感释放。
李商隐《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此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约813—858)创作的一首五绝,通过描写春日游玩,不见梅花而心存憾事,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流离辗转而愤懑颓唐的思想感情。从艺术上看,全诗浑然天成,并无丝毫雕镂,枝蔓曲折,潜气内转,达到一种有神无迹的境界。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峻峭拔,惯于在诗中表现其愤懑不平之情。下面这首《早梅》可见一斑。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诗人通过描写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吐露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杜甫(公元712—770)诗作中咏梅题材不少,其五律《江梅》尤具代表性。诗云: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首联从腊前蕊破写到年后花开,诗人关盼梅花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承首联写春意浓,而再好的春光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颈联又稍一停顿,不顺势抒情而写景,补足“江梅”之意。尾联道出在此大好春光之中却不能尽情享受的原因,全因战乱流离,背井离乡。杜甫的这首《江梅》,通篇情感细腻,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诗人借景抒情,以梅花传递思乡之情。这样的写作方式其实并不是很新鲜,但杜甫由于写得深情,令这首诗别具一格。
三、宋朝时期
在宋人咏梅诗中,要数被称为隐逸诗人的林逋(967—1028)那首《山园小梅》脍炙人口。全诗如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我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凌空摇曳的轻盈,“横斜”传其迎风而舞的妩媚;“水清浅”显其水质澄澈而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浮动”言其随风弥漫,飘然而至;“月黄昏”从时间上把我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他借鉴了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仅改了两个字,就将梅花写得形神活现,堪称点睛之笔。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与此诗之神韵何其相似。
北宋宰相王安石(1021—1086)所写五绝《梅花》言简意赅,幽境独具,广为流传。诗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在历代诗人中,鲜有像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那样一生酷爱梅花的。他写过大量歌咏梅花的诗,不遗余力地讴歌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慕富贵的高贵品格。嘉泰二年(1202年)的初春,陆游一口气写下了组诗《梅花绝句》六首,其中有三首出现了传世名句。第一首: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其第三句“化身千亿”,迁想之奇,妙不可言。梅花与诗人融为一体,梅耶?人耶?难分彼此。三、四两句虽是从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望乡”的诗意点化而来,但用在“雪堆遍满四山”的梅花世界中,妥帖而自然,情景相生,极富意趣,诗人对梅花的一番深情尽在其间。第二首: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抛开花之形迹的吟诵,着意于写意传神。诗人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多个角度渲染梅花清逸高洁的神韵和风骨,这正是诗人幽独清高人格的自我写照。此诗一出,即被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第三首: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这里表现的不是梅花的外形,而是它内在的气度和品性,雪虐霜欺,气节弥高。这是一种屹立不倒的精神。诗人联想自己境遇,在朝中没有过硬的后台,还喜欢不合时宜地议论“恢复中原”,自然不得重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更显出自己像梅花那种高标逸韵,耻于向司春之神东君摇尾乞怜。
陆游65岁那年罢官,回到浙江绍兴老家闲居,他写了许多以“梅花绝句”为题的诗。下面这首《梅花绝句》流传很广: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这首诗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率性、生活化的一面。“走马锦城西”,可见诗人的豪放气度。诗人因梅花而“醉似泥”的陶醉姿态,足证他对成都生活的眷念而多情。最后两句,写梅花香味在青羊宫到浣花溪这二十里间荡漾,语言平实,晓畅如画。一个陶醉在成都梅花清香中的潇酒、豪放、多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于纸间。
四、元明清时期
元代书画家兼诗人王冕(1287—1359)擅写梅花。他曾在一幅画上题诗道: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则是借梅自况,以梅达意,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元末明初的高启(1336—1374)作为一代著名诗人,也写过不少咏梅诗,其《梅花九首》堪为代表。这一组梅花诗塑造了梅花的群像,巧用典故,把梅花人格化,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形神。在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中,这九首诗写梅独摄其魂,清逸不俗。这里选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在诗人看来,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当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同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而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悄然独舞。寒冬之时,梅花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之日,梅花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肩。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此诗写得孤傲而不凄凉,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
清人郑板桥毕生写竹咏竹,但他也写过若干咏梅诗。例如《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人晨起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淡薄,连日光都变得寒冷。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不同寻常。此诗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景象,颂扬了梅花的清孤和坚贞品格。这何尝不是诗人的象征呢?
宋以降,以梅为题材的词不胜枚举,因本文着重谈诗,此不赘述。总而言之,通过品读这些咏梅诗,让我们确信,古之文人借梅叙事述怀,以梅之品节自况励操,以彰显独立之人格,孤高之品质,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遗产。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