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川陕苏区宣传语言特色
2024-10-13杨蛘
摘 要:川陕苏区的革命宣传语言极具特色:使用川北方言,直白易懂;充满革命豪情,煽动力强;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共鸣。这些语言特色充分体现在革命宣传材料(标语)、石刻、红军歌谣等方面。
关键词:川陕苏区;革命;宣传语言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川陕苏区的革命宣传,启蒙了群众,唤醒了群众。群众誓死追随共产党和红军,夺取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让川陕苏区迅速成长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宣传,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这和川陕苏区极具特色的宣传语言分不开。
一、使用川北方言,直白易懂
《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将共产党的政纲与主张,最浅近、最通俗、最明瞭、最生动的在各种斗争中去宣传、组织和煽动……”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红军与地方武装决议》强调:“特别要大大做政治宣传教育,向群众深刻的浅近的多方的解释。”
围绕着“最浅近、最通俗、最明瞭、最生动”,川陕苏区的宣传,从一开始就使用川北一带方言,“向群众深刻的浅近的多方的解释”。《“八一”反对战争日和中国红军成立纪念日的标语大纲》,拟定了19个方面的宣传标语,其中有这么几条:“工人成群结伙的加入红军!工人不替国民党造枪造炮打红军!工人不替国民党运一枪一炮去打红军!农民不出一个钱(一个钱,川北方言,意为一丁点钱)的捐款给国民党去打红军!”在对白军士兵的宣传部分里,拟定了“要求发汗衣、小衣(小衣,川北方言,意思是裤子),要求发鞋袜!”的宣传标语。这些散发着川北泥土气息的语言,让老百姓能够看懂,觉得亲切。透过这样的标语,他们能够明白革命的道理,争取自身的利益。留存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对新发展赤区的宣传大纲》,更是使用川北方言的典范。其通篇都是川北方言:“简直不是人干的活路(活路,意思为事情)”“红军正在跟刘湘勾子(勾子,川北方言,意为屁股)后头撵”“穷人们快快回家来安居乐业,打谷子(打谷子,川北方言,意为收割水稻),点冬粮(点,川北方言,意为播种),跟了发财人刘湘跑没有好处。”这些接地气的语言,就是平常老百姓经常使用的语言,拉近了群众和红军的距离,让群众自然而然地团结在红军的周围。
川陕苏区的红军石刻,仍然以川北地区方言为主,都是大白话,老百姓一看就懂。至今留存在南江县关田乡的石刻标语“红军是领导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语言通俗,意义直白。吃饭穿衣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有饭吃、有衣穿,就有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即使对宣传政治主张这样严肃的主题,语言照样浅显易懂。落款为西北军区政治部、现收藏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石刻标语“苏维埃政府是穷人把发财人推翻了,自己选代表建立起来的保护工农利益的政权”,即用直白的语言,把苏维埃政权属于人民大众这样高深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收藏在南江县博物馆的“流氓地痞滚刀皮(滚刀皮,川北方言,意为不要脸的两面派)棒老二(棒老二,川北方言,意为强盗)改邪归正者不杀”这条石刻标语,把“滚刀皮”“棒老二”这样的字眼用进标语里面,增添了地方特色,老百姓容易懂,更容易记住。
使用川北方言宣传,还体现在广为传唱的红军歌谣上。在川陕苏区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英雄的红四方面军和川陕人民,在同敌人浴血战斗中,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穷人苦》是一首在苏区广泛传唱的歌谣:“说起穷人真正苦,又冷又饿住茅屋。吃没吃顿好饭菜,穿没穿件好衣服。一年四季做活路,牛马牲畜都不如。忙来忙去累个死,又黄又瘦一把骨。禾苗盼的及时雨,穷人盼的日出头。”这首歌谣,七字一句的格式易于传唱,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通俗易懂。短短10句70个字,把穷人的“苦”、穷人的“盼”说得具体、实在。《干人儿都说红军好》的歌词全都是川北方言:“干人儿都说红军好,红军和干人儿心一条,领导干人儿闹革命,领导干人儿打土豪,干人儿的军队干人儿爱,男女老少齐欢笑。”“干人儿”是川北方言,意思就是穷人。“干人儿”唱这首歌,因为有了语言上的认同,心底里就有了思想上的认同,在传唱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同红军走到一起,在红军的领导下,“闹革命”“打土豪”。歌谣《老子穷人有热血》更是使用川北方言的典范:“刘湘你耍歪,输你龟儿来。不怕你那后台硬,不怕你军队称‘王牌’。老子穷人有热血,枪杆子送你进棺材。后台再硬要垮杆,刘湘再歪要夭台。”“耍歪”,在川北一带的意思就是称王称霸,厉害;“输你”就是赌你的意思;“龟儿”在川北是骂人的话,意思是乌龟一样的儿子;“垮杆”意思是垮得厉害,垮得彻底;“再歪要夭台”就是再厉害都要彻底失败。这些极具川北地方特色的语言,让老百姓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容易记住。
川陕苏区的宣传,哪怕是较为严肃的“布告”,也使用方言。1933年11月,由川陕省革命法庭主席袁成教签署发布的《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法庭布告》最后一句就是:“穷人不要怕,心里不要游上游下的,有什么要报告的事情,即刻到本革命法庭或各县革命法庭来报告,革命法庭本保护穷人利益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苏区肃反很严格,一般群众对革命法庭不了解,多敬而远之。因此,对革命法庭的宣传就显得非常重要。苏维埃政府通过宣传来告诉群众,革命法庭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游上游下”就是典型的川北方言,意思为犹豫。
川陕苏区的宣传,不论是嘴巴说的,还是唱的;不论是石头刻的,还是粉笔写的;不论是印在传单、文件上的,还是口头宣传的,都说群众话,用川北方言。用地方语言宣传,既消除红军和群众之间的“隔阂”,阐明了主张,又拉近了距离,融洽了关系,军民亲如一家,军爱民、民拥军。
二、充满革命豪情,煽动力强
川陕苏区的宣传语言,充满着革命豪情与激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煽动力强。老百姓看到、听到这些宣传,心中充满战斗的欲望,浑身涌动着战斗的力量。
《“八一”反对战争日和中国红军成立纪念日的标语大纲》第五部分,接连用了三个“彻底”:“彻底消灭田颂尧、刘存厚残部!活捉刘湘、田颂尧、刘存厚!彻底粉碎刘湘的新进攻!彻底粉碎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三个“彻底”,显示出红四方面军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勇气,字里行间透露出强大的力量与革命豪情。第七部分,接连用了四个“反对”:“反对地主窃取土地,不让地主分到一寸土地!反对富农分好土地!反对包庇地主、富农的行为!好田好地分给雇农、贫农和红军游击队!反对侵犯中农利益!”四个“反对”,深刻阐述了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和坚定决心。
1934年10月25日,西北军区政治部印发了《为彻底消灭刘湘,冲破“川陕会剿”的中心口号》,该文件拟定了31条口号,第七至第十一条的口号是这样的:“拿战胜刘湘的精神,去战胜蒋介石主力!拿打败全川军阀的威风,去扫平陕西小匪!扫到汉中去活捉孙蔚如!扫到碧口去活捉胡宗南!扫到成都、重庆去活捉刘湘!”在红四方面军眼中,陕西的敌人虽然是蒋介石的中央军,但仍然只是“小匪”,只要拿出以前的精神、以前的威风,就可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将敌人消灭得一干二净。几个“扫”字,将红四方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老百姓从几个“扫”字中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了革命的前途,革命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定。
川陕苏区的石刻,没有统一的格式,少的只有几个字,简洁精短,霸气彰显。比如石刻标语之王“赤化全川”,仅仅四个字,是川陕苏区最短的石刻标语,也是充满霸气的一幅石刻标语。透过这幅标语,红四方面军将整个四川收归麾下,扩展根据地的豪情彰显无遗,有着舍我其谁的霸气。
至今留存在南江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石刻对联,一个“劈”字,一个“割”字,显示了红军对旧世界的仇恨,显示了推翻旧世界的决心,更加显示出对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强烈愿望与勇气。至今留存在通江的“铲除封建势力”石刻标语,“铲除”两个字,彰显出革命战士对彻底摧毁封建势力的决心和信心。至今留存在南江的“硬要赤化全川,硬要消灭刘湘”的石刻标语,两个“硬”字,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豪情。此类遍布苏区的红军石刻,给人信心,给人力量,激发了革命斗志和战斗豪情。原竖立在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现为巴中市恩阳区恩阳古镇),现收藏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石刻标语:“硬要把刘湘、邓锡侯、杨森等棒老二消灭得一干二净,穷人才得安生”,以“硬要”表现出红四方面军不管敌人如何强大,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都要创造条件将四川军阀“消灭得一干二净”的革命意志。同时使用了“一干二净”一词,将红四方面军把四川军阀连根拔起、彻底消灭的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人民看了这些标语,斗志倍增,敌人看了胆战心惊。”
流传在川陕苏区的红军歌谣,照样充满着革命豪情和激情。“不怕苦来不怕穷,穷人骨头大不同,骨头硬似铁杠子(比较粗的铁棍子),血要染得天下红”就是川陕苏区时期流传下来的红军歌谣《穷人骨头大不同》里面的歌词。苏区的百姓就像歌里唱的那样,骨头比钢铁都要硬,敌人再强再大,都不能使穷苦百姓屈服;即使是死,鲜血也要洒遍神州大地,染红巴山蜀水,将革命进行到底。《镰刀斧头挂心间》开头两句便是“两脚踢开万重山,一枪杀到川陕边”,将红四方面军历尽千难万险,征战到川陕边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这一艰难曲折的过程轻松地交代出来,饱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毛主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川陕苏区的宣传语言,以其豪迈的风格,极大地激发起苏区穷苦百姓的革命欲望,推动男女老少投身到革命洪流中,为川陕苏区的创建、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
三、语言生动形象,引起共鸣
川陕苏区的宣传语言,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劳苦大众很容易从心灵深处与红军的宣传产生共鸣,进而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自觉地参加到革命的队伍之中。
1933年3月10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印发了《“三一八”纪念宣传大纲》,第三部分写道:“现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已到了快要断气的时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资本主义垂死挣扎、即将灭亡的道理宣讲给群众。第四部分写道:“临死的国民党公开屠杀反帝工农,以至不要脸的欺骗宣传……不要脸的提出准备十师抗日……明杀不了的,就用蜜里下毒的办法,来消灭全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接连两个“不要脸”,把国民党反动派言行相悖的丑恶嘴脸表露无遗。“蜜里下毒”,手法虽然高明,但本身的行为恶劣,国民党反动派口蜜腹剑的两面派形象跃然纸上。
1933年10月21日,川陕省委宣传部印发了《十月革命宣传材料之一》,在宣传苏区穷苦大众的幸福生活时,用“走遍苏区找不出一个没饭吃、没衣穿、没田种的工农穷人”这样的语句,将苏区群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下,投身革命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并且已经得到幸福生活的现状交代得非常到位。在宣传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失败时,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像太阳落土般的垮下去了”这样的比喻,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灭亡的必然性说得非常形象,穷苦百姓不由得不信服。
《对白军士兵的宣传大纲》第一部分“白色士兵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啊”里面写道:“官长可以随便安上你一个错误和罪过的衔头,就可以罚你的跪,打你的军棍,关你的禁闭室,砍你的头,官长们放一个屁,也只许你道一个‘是’,否则,立即拳打脚踢,要你的命活不成。”白军士兵们一看到这里,毫无尊严、任人欺凌蹂躏的痛苦生活好像又浮现在眼前,平日里的拳打脚踢,好像正抽打在身上。第二部分“白色士兵的痛苦都是国民党军阀所给的”里面写道:“把你们的钱和老百姓的血骨,去修自己高大的洋房子,娶自己美丽的小老婆。他们自己有小厨房,吃的是山珍海味……你们是多么痛苦,他们是多么快乐!”在这里,通过对比的方法,让白军士兵们明白了军阀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的,自己的痛苦是军阀强加的。第三部分“白色士兵与工农穷人是一家人,穷人不打穷人”里面写道:“他们(指军阀)常常逼着你们去屠杀工农群众,常常逼着你们去镇压工农的斗争,广大的白色士兵们!你们想想你们与工农穷人是一家人,你们和你们的家庭亲友都是一样的工人农民和穷人,穷人不应该打穷人的呵!”在这里,强调白色士兵是穷人出身,自己的父老乡亲都是穷苦人家,从感情上争取白色士兵,教育白色士兵。
川陕苏区的石刻,同样秉承了生动形象的特点。至今留存在平昌的“活捉邓锡侯,分吃西猴肉”石刻标语,把邓锡侯比作西猴。川陕苏区老百姓一直把邓锡侯叫作“邓西猴”。“西猴”与“锡侯”谐音,在川北土话中的意思是非常瘦的跳梁小丑,用“西猴”来称呼邓锡侯,形象生动。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漫画,更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当年红军刻于万源县石窝乡打儿岩上的漫画标语“杀死刘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幅漫画标语中“刘湘”的“刘”字左上方的那一点,被红军刻成一只乌鸦,寓意刘湘等四川军阀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又是不祥的象征,预示着四川军阀已面临死期不远的命运。“湘”字的三点水分别由猪、狗、羊的图案构成,揭示出刘湘等四川军阀畜牲般的罪恶本质。穷人见了这幅漫画标语捧腹大笑,痛快至极;白军见了啼笑皆非,深感日暮途穷。
川陕苏区红军歌谣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了生动形象的特点。比较知名的《诉苦谣》开头两句用类比点题:“什么苦,黄连苦,黄连没有穷人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穷人苦得不能再苦了。接下来歌谣唱出了苦在什么地方:“打下粮,没饭吃,修下房,没屋住。种下棉花没衣服,养下娃娃没裤裤。”自己打下来的,吃不成;自己修出来的,住不成;自己种出来的,穿不成!自己的劳动成果本该自己享用,却被封建地主和军阀巧取豪夺了。歌谣最后两句唱出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红军来,太阳出,倒出苦水装幸福。”《诉苦谣》让劳苦大众在传唱歌谣中明白了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明白了红军来了,幸福生活也就来了。
歌谣《千家磨儿推得圆》,最后四句唱道:“屋里屋外搜干净,炒下三升荞子面,为给红军备干粮,千家磨儿推得圆。”一个“搜”字,充分表明了劳苦大众对红军的支持不遗余力;一个“圆”字,充分表明了群众支援红军的开心开怀。《川北穷人翻身歌》唱出了穷苦百姓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幸福与自豪;《红军好比爹娘亲》唱出了劳苦大众盼红军、迎红军、拥护红军的迫切与倾心;《妇女革命歌》唱出了妇女翻身得解放、投身大革命的喜悦与豪情……流传在川陕苏区的数百首红军歌谣,调门多样,生动活泼,铿锵有力,赤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声唤起了工农觉醒,鼓舞着战士的斗志,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作者单位:巴中市史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