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大阅读“三种课”

2024-10-11张炳祥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阅读需要兴趣、自律,需要方法、策略。这是学生自主阅读得以恒久进行的情绪准备与方法保障。小学生受年龄、心理、心智、阅历的限制,需要一定的阅读课程引领。而大阅读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上好“三种课”。

一、导读课,在激趣上下功夫

导读课是学生阅读前的“好书推介会”。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选用适当的方法,把学生引进书中,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期待。常用的方法有:

1. “参与创作”式。如看书名猜故事、看插图猜情节、读片段猜发展等。此类方法是推进低年级学生绘本阅读的最佳路径。如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由封面上的书名展开:这话是谁说的?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些形象的封面、醒目的书名有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再如,结合三年级统编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由“预测”打开学生的阅读“匣子”。在指导阅读《木偶奇遇记》时,教师引导孩子来预测下面的情节:这次奇遇后,匹诺曹还会经历怎样的奇遇?学生有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预测”,阅读的“专注力”也自然得到提升。

2. “舆情渲染”式。如名家推介词阅读、作品衍生产业产品宣传等。以六年级推荐必读书目《少女的红发卡》为例,教师以学生特别喜欢和信赖的郑渊洁的推荐词“一部众口叫好的作品”作为突破口,不断宣扬这本书的“叫好”之处,从而提升著作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便于开启这本书的快乐阅读时光。

3. “媒介宣传”式。如精彩片段演绎、影视插曲的课堂引入等。介绍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外国名著伊始,教师巧妙地剪辑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精彩片段——“刷墙”,并在课堂上播放。小汤姆调皮而聪慧的形象一下子就深入学生内心,阅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创作”的参与感、“舆情”的广告效应、“媒介”的声光效果等导读方法,目的是打破文字呈现的“暮气”,调动学生多感官感受。而多样的形式是导读课的重点,需要教师充分应用多媒体资源,激活学生的视听“味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制订一个合理的阅读行动计划,增强学生阅读的自律性、持久性,不断完善导读课的课堂目标和教学手段。

二、推进课,“两个维度”来护航

有了导读课的兴趣激发,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学生阅读兴趣得以延续,则需要推进课来“护航”。推进课的重点在“推”字,既要推动阅读进度,也要推动阅读深度。

首先,教师自己要是同本书的阅读亲历者。为洞悉学生的阅读全貌,笔者编制并推广了《小书虫自主阅读手册》,做到学生人手一册。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里条目式地记录下每日阅读书目、阅读页码及阅读心得。课堂上,笔者持续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留意学生阅读的关注点,以此去设计中心话题,组织全员讨论,真实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持续力。如在指导六年级学生阅读《今天我是升旗手》一文时,笔者围绕学生的关注点设计话题“升旗手的标准”“在书中找到了谁的影子”等,围绕这些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话题,大家展开热烈讨论,让阅读更有深度。

笔者追求的理想课堂样态是:课外与课堂的整体关照,学校与家庭的相互策应,教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所阅读的整本书情况多次开展推进课,让学生整本书阅读始终处于一个老师看得见、同学能交流、效果能展示的阅读氛围中。

三、交流课,在展示上做文章

交流课的主角是学生。交流课的要务是让学生的阅读成效得以充分展示。但是交流话题的多角度设计、交流纵向的深度迁移、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脚本”提供等,都需要教师站在提高学生阅读获得感的角度用心设计。通常来说,阅读交流课的设计有以下角度:

1.作品梗概回眸。笔者组织学生简述故事梗概、复述精彩情节、描述生动场景等。这种“再现式”表达,既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又是创造性表达训练的有益尝试。

2.人物形象评点。笔者组织学生围绕书中人物作出主观评价。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个性化见解,关注学生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

3.精彩情节欣赏。笔者尝试从文字、内容、表达艺术等方面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审美体验。如在组织学生阅读《骑鹅旅行记》中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这个精彩片段时,教师就可以从“人物塑造”这个话题入手,引导学生把阅读的关注点投向“变形”这一艺术手段,感受作品强大的表现力。

发现阅读、走进阅读、热爱阅读、延续阅读,使大阅读真正成为亮丽的风景线,这应当是学校、课堂,特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永恒主题。用好课堂,激活阅读;兴趣养成,成就阅读。这是学校的使命使然,也是教师的责任担当、学生的成长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