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别离的挽歌
2024-10-11罗海云吉建和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讲述的“光阴的故事”,发现“在别离中成长”的主题。
2. 掌握“捕捉关键信息,学会多元思维”的阅读方法,赏析精彩片段,激发阅读期待。
3. 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辩证地去看待人和事。
【重点难点】
捕捉关键信息,多角度思考问题,辨析“好”与“坏”的复杂性,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获得心灵成长。
【教学过程】
一、光阴线轴,构架全篇
1. (在黑板上画一条较长的直线)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线一端添加箭头)这又是什么呢?我把它想象成光阴。光阴的起点是 1918年(标注),终点是2001年(标注)。在83年的光阴里,有一位女性曾经来过,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知道她是谁吗?
她叫林海音。(板书)在长长的光阴轴上,有这样一个点:时间是1960年(标注),地点是台湾。43岁的林海音触景生情,发出了深沉的慨叹: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 《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后记 )
《城南旧事》就是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请看本书的获奖和翻译记录:
获奖和翻译记录:
1. 《城南旧事》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 被译为英、德、日、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国语言。
3. 获瑞士青少年文学的最高荣誉“蓝眼镜蛇奖”。
4. 在新加坡政府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中获选为三本华文必读书之一。
阅读上面的资料,你得到了哪些关键信息?(板书:关键信息)
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过:“今天看完《城南旧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何早先我不知道这是部如此精良的作品?”叶圣陶先生都如此盛赞,现在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光阴故事,初悟童年
(一)观察封面,展开想象
1.走进一本书,从书的外部开始。请同学们拿起《城南旧事》这本书,观察书的各个部分。先来聊一聊,你最关注哪一部分?
2. (出示图片)这是书籍的常用部分名称,对照它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提取关键信息。
3.封面上的插图和书的内容息息相关。观察一下封面的色彩,是冷色的还是暖色的?老师手里有几个不同封面的《城南旧事》,不同封面体现了出版人对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比照观察,收获更多。
4.总结:关注书籍外部信息,迈出阅读第一步。
(二)查看简介,了解作者
作者是书籍信息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请学生思考:你捕捉到了哪些关键信息?教师出示: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台湾人。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那时小英子只5岁。她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林海音回到台湾。《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轻声读一读作者的简介,将书中前言部分林海音的介绍与老师出示的简介进行比较阅读。
(三)浏览目录,细读序言
1.林海音写下了许多故事。目录上共14个章节,而前5个故事和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我们需要深入学习的。你们对哪个章节最感兴趣?为什么?
2.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的后记,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和特点,是打开这本书的钥匙。后记里“骆驼”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明写的就有19处,还有8处用“它们”指代。为什么总是提到骆驼?
3. 英子总是对什么都很好奇。仅仅是骆驼,英子就有太多的问题要问,老师想请你们找一找,英子有哪些问题?教师出示:
英子有哪些疑问,大人们是怎么回答的,英子又是如何想的?请同学们速读全篇,准确找到关键段落,给出答案,在最短的时间举手示意。
三、停驻光阴,解读童心
1. 英子问的何止这些?《城南旧事》整本书里,英子用童稚的双眼来看大人的世界,不清楚也不明白,因而一直在问:胡同口的水井轱辘、树上垂下来的“吊死鬼” 虫、放话匣子的小贩……总之,大人视而不见的小玩意儿、小人物、小事件,英子都好奇,都想问。这就是童年的样子吧。
2. 请学生回忆:你们曾经问过哪些问题?让我欣赏一下你们童年的样子吧!
3. 童年最困惑的问题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大人们总说,坏人会把孩子拐跑的。英子也是我们其中的一个。让我们将时光轴停驻在1926年,相遇那个“厚嘴唇男子”。小英子也有这样的疑问:藏在茅草堆里的青年是不是坏人?教师出示:
“不是好人?”他瞪起眼,指着自己的鼻子。
我还是摇摇头。
“不是坏人?”他笑了,眼泪从眼屎后面流出来。
要想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请同学们阅读《我们看海去》这个章节,时间5分钟。教师出示:
阅读要求:
读一读:默读67至69页。
找一找:这句话是谁说的?
想一想:从这两个问句中,你读出了青年的什么心理?
辨一辨:你认为青年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字里行间捕捉关键信息。
提问:“不是好人?不是坏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认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观点一:坏人
1.因为他毕竟偷过东西,想不劳而获,而且他把偷的东西藏在茅草堆里。偷东西的人怎么可能是好人呢?
2. “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传统道德品质,可不是“偷盗贼匪窃”!
观点二:好人
1.他要供弟弟读书,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2.他对英子很好,而且他非常愿意和英子讲他和弟弟的故事。当他被英子发现后,他没有去威胁英子,而是和她很要好,像真正的朋友一样。
观点三:中立
1.因为他小时候没有学知识的机会,找不到工作,所以偷东西,偷东西是不好的行为;但他偷来的钱是供弟弟读书的,说明良心未泯。
2.他受生活所迫,值得同情。但是他应该用自己的劳动去挣钱,不应该去偷。
3.当你认识到一个人不能简单地分成好人或者坏人的时候,你就学会了多元思维。(板书:多元思维)妈妈让小英子长大后写一写这个贼,小英子却写成了《我们看海去》,这是为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在小英子眼里,“我们看海去”也许是一件比区分好人与坏人更美好的事情。
4. 提问:“我们看海去”是英子和小偷的约定,他们去看海了吗?请在74至76页找一找答案。小偷被抓,英子很快就与小偷离别了。
四、别离光阴,童年永驻
1. 循着光阴轴,这样的别离一次又一次:(音乐《送别》)
《惠安馆》,1925年的春夏之交,在椿树胡同,与秀贞和小桂子别离;
《我们看海去》,1926年的暑假开始,在新帘子胡同,与“小偷”别离;
《兰姨娘》,1927年的中秋,在虎坊桥大街,与兰姨娘和德先叔别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儿》,1930年的毕业典礼,在医院,与爸爸别离……
至此,英子与童年别离……《城南旧事》既是光阴的故事,又是别离的挽歌。
2. 教师出示: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
——海子
别离,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多少有些伤感与失落,但也蕴藏着成长与希望。
3. 1930年,13岁的英子别离童年;1948年,30岁的林海音别离城南;1957年,这别离的光阴在林海音的脑海里一一闪现。教师出示: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城南旧事》在别离的光阴中留了下来,含着忧伤的文字让我们又回到了童年。小说中的一切就是这样有条不紊,诉说着光阴的故事: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光阴……愿今天的课堂,为你们开启一段阅读《城南旧事》的旅程,注意捕捉关键信息,点亮阅读人生!
评析: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有一套完备的学习模式。如何在遵循读封面、读目录、整体把握、欣赏精彩片段的基本程式中,给予学生阅读惊喜,激起探索的欲望?在本课教学中,教者将“微调”运用到教学细节中,让学生在细微之处遇见惊喜。《城南旧事》是一本讲述林海音童年故事的自传体小说,循着别出心裁的光阴轴主线索,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光阴、别离、童年”,搭建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在读中寻找童年的样子,寻觅思考的足迹,感悟“在别离中成长”的主题。
光阴:别具一格的时光轴,展现了作家的一生。聚焦作者写下的那段光阴,其与众不同的构思,如杠杆一样轻轻撬动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亦为本课“光阴的故事,别离的挽歌”主题定下基调。循着时光轴,相遇光阴里流逝的人和事,当别离的挽歌伴着《送别》响起,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惆怅,悲欢离合的背后是历练后的成长,这也许就是别离给予学生莫大的馈赠。
别离:教者透过“不是好人?不是坏人?”这一多向思维问题,品味小偷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突破单一评价的禁锢,从多元思维的角度去认识、评价人物,构建多维情感的评价体系。继而扣紧“别离”主题,一次次与相识的人别离,直至别离童年,“《城南旧事》既是光阴的故事,又是别离的挽歌”这一主旨在淡淡的哀愁中凸显。
童年: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其实,我们告别的是生理的童年,而心灵的童年永存。教者摒除功利之心,遵循儿童视角,运用检索阅读的方法,解开文本的秘密,依据关键词“骆驼”提取并整合信息,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发现旧时代社会底层人民身上所隐含的人性美,更在生活中寻觅童年应有的样子。
(作者单位:罗海云,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吉建和,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