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 精准定位 探秘表达
2024-10-11彭燕沙纪波
【摘要】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中,习作单元体现着“读写结合”的特征。语文教师应优化习作单元教学,提升学生习作的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要多重解读,精准定位目标;要聚焦文本,揣摩表达方法;还要搭建学习支架,精巧设计,助力表达。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单元;精读课文
习作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的一个新增单元,它的编排体现着“读写结合”的特征。优化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的教学,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习作服务。现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为例,探究习作单元课文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读写融合、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多元解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指向习作能力的习得。为从阅读中学表达,教师要制订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研读新课标,精准定位。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而《匆匆》这篇课文极具文学创意表达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慨叹是直抒胸臆、处处流露的,通过提问、对话、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文本及其情感;同时,将朱自清的背景和他的作品进行关联,丰富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历史、社会和个人情感的关系,探讨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此外,创设情境激情引读,巧妙地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到朗读中,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解读单元页,明确编者意图。《匆匆》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为其语文要素,其一指向阅读,学习作者表达真情的方法;其二指向习作,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二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横向梳理,深度解读教材。单元习作依托于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课后习题等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版块展开,它们是指向学生习作能力有效提升的助写系统。精读课文的教学,要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适时渗透“交流平台”中提炼的方法,引导学生“初试身手”,教学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根据以上的深度解读,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感情朗读、比较阅读等方式,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事物描写之中的方法。2.迁移练笔,仿照第三自然段,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3.背诵课文,积累语言,体会作者对虚度光阴的无奈、焦急、惋惜,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从而珍惜时光。
二、聚焦文本,精心揣摩表达方法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既有其作为阅读文本的特点,又承载着习作的任务。教者在关注属性、合理取舍教学点、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习得表达方法。朱自清在《匆匆》中以细腻的文笔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慨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品味语言表达的魅力,从阅读中习得表达真情实感之法,教学策略如下:
(一)感知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出示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让你感受到时光匆匆而过的词语或句子,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语言,自主思考、探究、理解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情感,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弄清楚他是怎样去表达情感的。精选关键句子让学生深情朗读,引导学生发现散文特点,更好地体会散文中的情感流动和艺术魅力。同时,教师提出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散文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借助问句,了解写作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二:文中有两个自然段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请勾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在旁边作批注。
交流引发思维碰撞。学生惊喜地发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表达深深的叹惋之情;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则通过一连串的发问直抒胸臆。这时教师将朱自清的个人背景与他的作品关联起来(如下图所示),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深层次的内涵,丰富学生的理解,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历史、社会和个人情感的关系,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最后笔者创设情境激情引读,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作者连续发问、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三)品味时间样态,体会化抽象为具象的手法
出示学习任务三: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朱自清是怎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时间的样态的?为什么能写得如此感人呢?
聚焦第3自然段,作者化抽象为具象,时光在日常小事中悄然流逝,消逝在一个个生活的细节里。通过“过去”“跨过”“走”“闪过”等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正是作者“剪一段时光,诉一段真情”,把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可感,所以真切感人。
语文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相融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捕捉感人之处,通过朗读、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技巧。学习“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搭建支架,精巧设计助力表达
用好支架,是盘活习作单元教学课堂不可或缺的方法。为课文搭建支架,有助于学生厘清课文脉络,掌握表达方法。所以,习作单元精读课的教学最终指向习作表达的目的,既为学生体会怎样写提供了阅读素材,又为学生习作提供学习的范例。
(一)梳理写法,在仿写中学会表达
作者把时间写得如此感人,是因为运用了具体的事例,选用了恰当的动词,描摹出了时间悄悄溜走的动态。教师可引导学生潜入生活,联系生活谈感受:“作者就是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时间就在不经意间溜走了,特别有真实感。朱自清的时间从小事中溜走。那么,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地溜走的呢?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极易让学生产生共情。
教师将教学向纵深延展:“请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动笔写一写。在仿写中学会表达,抓住身边的小事,写出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这样一来就真正实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二)评价反思,突出评价诊断作用
教师要注重多元评价。学生练笔之后,先在组内交流习作,互评互改。接着学生上台展示习作,在品评中反思习作的优点与不足,动词、修辞的运用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将情感融入生活细节中,表达情感是否真实感人,再次对文章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当堂训练、学以致用的效果。
最后,总结本课表达情感的几种方法:作者通过不断发问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情感(融情于事),这与单元页里所说的“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一致。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点,并对下一节课的任务进行预设,引导学生提前阅读和思考,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前预习。
总之,带着习作目标的精读课文的教学,依托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将语言进行教学视域下的重构,多元解读,揣摩方法,搭建支架,呈现出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指向习作成果的课堂效果,从而达成读写融合、言意共生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彭燕沙,重庆市巴南区恒大城小学校;纪波,重庆市江北区新村致远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