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美术研学课程实践研究

2024-10-11卜琳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本文从美术学科角度出发,以“灯灯相传·中国油灯”为例,提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小学美术研学课程设计的实践路线,即架构传统文化课程,形成研学主题内容;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研学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高阶研学思维;馆校资源融合,奠定研学基础;表现性研学评价,分享主题收获五个关键步骤,塑造青少年积极价值观和责任担当,传承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研学;美术研学课程

近年来,博物馆研学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博物馆研学活动在国内中小学广泛开展。笔者梳理了我国博物馆研学项目,发现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将研学简单理解为“旅游”,弱化了学习过程;第二,在实施过程中仍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要导向,教师缺少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启发和引导;第三,教学内容的主题架构结构性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大观念的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未能更好地渗透。从美术学科角度出发,只有倡导凸显育人功能的博物馆研学理念,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融合到小学美术研学课程设计中,才能引发青少年思想和情感的感悟,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架构传统文化课程,形成研学主题内容

凸显育人功能的博物馆研学理念,要依据地区博物馆独特的藏品、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让学生认识、理解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开展研学美术活动,主题内容要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学段特点,将博物馆特色资源开发成有利于学生开展具有研究价值、深入理解的课程内容。

如“灯灯相传·中国油灯”主题研学课例,以油灯作为传统文化主题的学习内容,提出“传统的老物件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与传承”这一大观念。学生研学前通过采访身边的人、油灯小调研活动、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油灯主题;研学中寻访博物馆,采访馆长,现场观察探究不同时代油灯中蕴含的独特知识和文化;研学后回到课堂进行“头脑风暴”草图设计,设计油灯元素的灯具作品,宣传油灯文化,策划校园“灯灯相传”主题展,分享研学主题收获。这些研学内容和活动的开展,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链接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研学情境

由于主题性美术研学活动的特点,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大观念的学习可以将零碎化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有助于各种具体的情境应用,促使学生探究观点、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大观念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在研学中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并组织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落实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桥梁,提出他们疑惑的“真问题”,创设真实的研学情境,以主要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学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和探究学习主题中引出的大观念,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其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灯灯相传·中国油灯”研学主题以学校征集特色美术作品布展为任务驱动,并贯穿于研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了研学实践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艺术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我们设计了“油灯早已远离我们的生活,它还有哪些存在的价值?”这一主要问题,来链接学生之前的学习和个人经验,拉近他们和探究主题的“距离”,激发他们对大观念的假设,启发持续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们在与真问题的“互动”情境中,激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探究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奠定了学习基础。

三、开展探究性活动,促进高阶研学思维

研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应注重学生的能力表现,让学生在主要问题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供学生探究的子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意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灯灯相传·中国油灯”研学案例中,主要问题、子问题及其具体活动构成了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初步感知—现场观察藏品,存疑探究—深入地“看”藏品,重新发现—探索研究问题,更新认知—分享观点感悟提升,归纳体验—借鉴传统并融合创新设计灯具和策展活动,学生逐渐理解“中国油灯文化需要被关注和传承下去”。通过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学习支架,让学生在自主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高阶研学思维。

下面以教学过程中的小片段为例,浅探批判性研学思维的培育过程。

在研学第一阶段“油灯初探”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学生产生了新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现在都用电灯了,我们还需要关注油灯吗?”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学生进而产生思考,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展开了班级小辩论。

学生A:需要,油灯历史悠久,给人们带来光明,看到它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历史生活。

学生B:不需要,智能时代各种各样的灯让我们的生活美丽又便捷,油灯污染环境,有安全隐患。

学生C:需要,博物馆里就有很多油灯,那里还举办过名家画油灯的作品展,我去看过,我觉得油灯值得我们去研究。

博物馆是青少年学习独立思考的实践基地,在博物馆文化情境的滋养下,学生亲近文物,感受不同时代的油灯各自的特征和审美,探究油灯与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联。这些丰富多样的探究性活动,推动学生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改变了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形式、综合化的自主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辨思维,契合研学课程的根本目的。

四、馆校资源融合,奠定研学基础

从馆校结合的视角,只有将社会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有机衔接,使研学课程既能体现本土博物馆艺术资源特色,又能满足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让博物馆馆藏资源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艺术教育效能,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一)博物馆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境”空间

博物馆藏品本身富有历史、文化、审美等独一无二的内涵,具有可观、可感等特点,符合青少年思维发展和心理特征;博物馆里的各种展览、研学活动,改变了传统的静态教学样态,拓宽了传统文化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如博物馆的“学境”空间可以帮助青少年更直观地积累艺术知识,更加理解和尊重艺术的多样性,建立和培养审美情趣。

(二)馆校合作共同建构“综合育人共同体”

博物馆和学校可以定期合作,开展美术研学等文化主题特色活动,联动教师、家长、社会,为学生的学习共同建构起“综合育人共同体”。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和陈履生博物馆群建立长期的馆校合作,开发了“家乡研学”主题项目,经历了从“觅岛”到“我爱我的家乡”课程的迭代,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走访探寻岛城风俗、探馆寻根传扬乡土文化。通过体验、发现和探究,学生们既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更饱含着胸怀天下的豪情。馆校共育联动社会、家长的综合育人模式,培养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

(三)充分发挥教师团队集体智慧,开发美术研学课程

我市博物馆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不是课程,需要教师们发挥集体力量,对本土博物馆特色艺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加工,系统化地架构传统文化主题研学课程。

扬中市的“油灯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油灯藏品,是全国知名的主题博物馆。小小油灯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许多独特的内容,点亮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校美术教师团队对当地博物馆藏品油灯文物相关内容进行遴选,对馆内具有代表性的古现代不同时期油灯藏品进行深入研究,建构了适合本区域城区四、五年级学生的博物馆美术研学课程,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研学案例和研学手册,为实践教学做足前期的铺垫与准备。以地方油灯博物馆资源为依托,与美术学科结合,进行研学课程的开发,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从而促进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表现性研学评价,分享主题收获

研学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做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目标一致性。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改进学习,鼓励和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学生在油灯主题研学中,开展了课前主题小调研、采访陈爷爷、探访博物馆油灯等活动,教师要在评价中及时反馈学生的表达;在创意展陈中,教师可以以描述性语言进行口头评价并结合多主体评价的方式,如留言板评价、线上评价、社会人士寄语等。教师还可以通过拍照和视频记录学生对问题、任务的达成率和理解力,并将学生学习的所有过程性资料汇编成单元评价手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评价机制,真正做到以评促学。

上文五项关键行动只是提供美术研学课程的一种可能思路,就实际而言,学校应整合和优化本区域博物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美术研学课程,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身边优秀的历史文化,又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博物馆美术研学主题中蕴含的价值导向和家国情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对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都大有裨益。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重点课题“以挑战性学习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朱红云“跨学科主题学习”名师工作站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