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参与和位置叙事: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

2024-10-10纪晓宇

今传媒 2024年9期

摘 要:本文探索了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考察了个体文化遗产情感参与的创新实践,并阐述了AR技术如何通过全感官交互、活态化呈现和跨时代传承,加深群众与文化遗产的情感连结和价值认同,旨在为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开辟新的路径,促进跨世代的文化理解和传承。

关键词:增强现实;文化遗产;群众参与;位置叙事;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104-05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文旅融合研究专项:“公众参与沂蒙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协同模式研究”(22CLYJ05)。

一、引 言

在探访文化遗产地时,游客会通过游览去亲身感受历史景观的魅力。虽然传统的导游、语音导览和信息标签能够提供一部分有价值的背景信息,帮助游客与这些地点的历史文化建立联结,但往往不能全面满足游客的期望。近年来,为了优化参观体验、加深游客对历史景观的理解、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相关机构开始采用各种数字技术,例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等。这些技术不仅能让游客穿越时空、体验历史,还能提供丰富的互动和社交机会,让文化遗产传承超越了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再现,转向故事和情感的传递。情感参与是赋予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关键要素,而通过位置叙事,即在特定地理环境中融合历史与文化元素的方法,能够创造出个性化的体验。运用AR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场景相融合,生成沉浸式的体验空间,能有效克服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本文考察了个体文化遗产情感参与的创新实践,着重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如何通过叙事引导加深群众与文化遗产的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旨在为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开辟新的路径,促进跨世代的文化理解和传承。

二、文化遗产体验中的情感参与和位置叙事

(一)情感参与:文化遗产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连结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遗产学界经历了一场观念变革,从关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转向重视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即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1]。这种变化强调了文化遗产的社会维度,包括文化遗产对不同群体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不再被仅仅视为孤立的物质遗存,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其价值和意义通过人与文化遗产的互动得以构建。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构建记忆和身份的文化过程。国际遗产学与博物馆学家劳拉简·史密斯(LaurajaneSmith)认为,文化遗产是在社会文化实践、认知构建和意义创造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2]。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持续的社会文化交流与个人参与中被重新赋予和诠释的。社会学家尼克·阿伯克龙比(NickAbercrombie)和布莱恩·朗赫斯特(BrianLonghurst)在《受众:表演与想象的社会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观展/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Paradigm)概念,将受众视为文化内容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认为受众通过观看、参与和创造等行为,积极塑造着个体身份和文化认同[3]。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学者将文化遗产体验场所视作一个动态的文化表演场域,其中,观众是遗产叙事的共同创造者,他们的参与行为重塑了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在博物馆和遗产研究领域,“情感转向”理论的兴起促使学者将情感要素纳入关注和研究范围,将其视为理解和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关键;“情感实践”(affectivepractices)被看作是构建游客与文化遗产间情感联系的方式。盖诺·巴格诺(GaynorBagnall)的研究发现,游客通过将个人和家庭的记忆融入遗产体验中,与景观或展品建立情感联系,使文化遗产对他们当前的生活具有意义[4]。情感参与不仅丰富了个人体验,还强化了文化遗产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化遗产故事的共同创作,使文化遗产活动成为产生情感共鸣和构建文化认同的平台。

(二)位置叙事:历史在地理位置的情感映射

位置叙事(locationbasedstorytelling)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故事讲述方式,指游客依托具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借助与特定地点的互动,深入了解与该地点有关的历史和文化故事[5]。这种方式将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和城市环境作为叙事平台,为游客提供具身体验历史和文化的机会。通过互动实践,游客能够超越对历史知识的表层认识,深入理解访问地的历史。位置叙事不仅是一种叙事策略,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它能通过空间和记忆的交互,帮助参与者在个人和集体层面重新理解并赋予文化遗产新的价值。

从构建叙事空间的角度来看,地理位置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的纽带。地理位置不仅是一个物理坐标,还是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空间。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托(MicheldeCerteau)在《日常生活实践》(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一书中提出“步行者”概念,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以及对空间的使用和感知[6]。米歇尔·德·塞托认为,城市如同一本可读、可写的文本,“步行者”通过“行走”在文本上写下个人故事,以此对城市空间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和重塑。位置叙事让游客作为“步行者”深入文化遗产体验场所,他们的行动不仅是在空间上移动,也是在与历史进行对话,让每个地点的体验成为连接个人与集体记忆的桥梁。

记忆与情感在位置叙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学家爱德华·凯斯(EdwardCasey)提出“地方记忆”(placememory)这一概念,拓展了记忆的空间维度[7]。他认为个体的记忆与特定地点密切相连,地点不仅为记忆提供了具体的场景和参照点,也使记忆超越了对过去事件的简单重现,记忆与地点的深刻联系由此变得具体化和情感化。人的身体作为经验世界的媒介,通过与地点的互动(如行走、触摸和感知),形成相关记忆。这种与地点相关的记忆加深了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让地方记忆连接起个人与集体的历史、文化及价值观。通过激活与特定地点相关的记忆,位置叙事加深了游客与文化遗产地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随着游客参与的深入而动态演变,通过情感实践不断获得新的意义和价值。

三、AR技术在情感参与和位置叙事中的作用

(一)全感官交互:深化游客遗产体验的情感层次

运用AR技术能实现全感官交互,丰富游客对文化遗产的感知和体验。这种技术不仅增强了视觉呈现,还融合了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动作反馈,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体验环境。全感官交互方式显著提升了游客的访问愉悦度,增强了空间体验的真实感,有效提高了知识获取效果,不仅加深了游客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更让其与文化遗产建立了深层次的情感联系[8]。

1.增强感官体验,促进情感参与

运用AR技术,能整合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在探索历史遗迹时,游客不仅能目睹古代建筑的三维重建,还能聆听到古代的旋律和古人的声音,甚至能嗅到特定场景的气味。这种全方位的感官沉浸体验,让游客在情感上与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

2.具身互动,加深情感认同

运用AR技术,能让游客具身参与到文化遗产叙事中,这种参与方式超越了传统的观看和听觉体验,扩展到了身体动作层面。游客通过模拟考古挖掘、绘制古代图腾或模仿古代舞蹈步伐动作,与虚拟元素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将游客从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显著提升了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二)活态化呈现:促进遗产动态传播与空间重塑

运用AR技术,能够强化位置感知、空间互动及活态化呈现,为文化遗产体验和传播赋予新的内涵。这项技术不仅增强了游客对特定地点的认知,还将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转变为互动体验,有助于游客对遗产的故事产生情感共鸣。

1.位置感知与空间互动

运用AR技术、GPS和传感器技术,能使游客通过智能设备与文化遗产地点进行互动,获得丰富的探索体验。AR技术在不改变文化遗址物理原状的前提下,实现了虚拟修复、重建和异地展示,与虚拟现实、视频游戏和H5等其他形式相比,增强了物理空间与数字内容的关联性。在增强现实模式下,物理空间不仅是虚拟信息的历史背景,更是与数字信息直接融合的主体,让文化遗产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激发了游客现场探访的动力。

2.动态展示个性化内容

与传统静态展览不同,游客在实地探索时,AR技术能够根据其位置、时间甚至互动行为展示多样化的内容和故事。这意味着同一文化遗产地点能为不同游客提供定制化体验,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oClrTqCZIOrgPBFciy8vo2XK42+2ixtR1VcvtBUTQBM=

(三)跨时代传承:建立情感共鸣与文化连续性

运用AR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历史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体验的深度和广度。AR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不同年龄和背景群体之间的交流,深化了游客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代际文化传递,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1.跨时代的文化融合

AR技术为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展出提供了创新性平台,使历史事件、传统习俗以全新的形式呈现。运用AR技术能让文化遗产在视觉上“复活”,通过创造性叙述和重新诠释强化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历史的脉动,领悟历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跨代际的文化连结

运用AR技术能打造丰富的互动体验,跨越年龄和背景的界限,让游客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探索中。它为多人协作和多视角讨论提供了空间,促进了对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这种跨世代的互动不仅增进了游客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还加深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将文化传承具象化为情感和价值观共享的过程。

四、运用AR技术引导情感融入位置叙事的路径

(一)感官沉浸:整合多维空间,打造深度体验

相关机构要运用AR技术整合物理空间、叙事空间和个体空间等层面,打造出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拓展游客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加深他们与故事、环境的情感联系。物理空间层,即游客所处的实际环境,涵盖了建筑、自然景观、藏品及各种可直接感知的实体元素。实体元素赋予虚拟信息物理基础和位置参照,并与游客的身体空间保持一致。叙事空间层,即在物理空间上覆盖虚拟信息和元素,构建一个充满故事性的虚拟环境。这一层应加入图像、声音和文本等虚拟元素,不仅丰富物理空间的感知维度,还要引进新的故事线和信息,开辟一种全新理解和体验世界的方式。个体空间层,即游客个人的体验空间,包含感知、情绪和认知。这一层面致力于触发游客的个人感受和反应,通过个性化的互动和体验设计,使每个人都能在物理和叙事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总的来说,要运用AR技术对这三个层面进行精心设计,实现空间的重新构建,使游客既能在物理世界中触及实体,又能沉浸在一个充满叙事性的虚拟世界中。

1.精确对接叙事空间与物理空间

要运用AR技术将虚拟内容与实际环境进行融合,通过实时捕捉游客在物理空间中的具体位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叙事内容,进而提升游客的真实感受和沉浸度。以AR应用《地铁档案》(MetroArchive)的“历史模式”为例,游客在应用内能够看到建筑物的历史3D虚拟影像精确覆盖在当前建筑上,同时,该应用还添加了相应的声音和文字说明,介绍建筑的结构、历史和最新消息。这种模式通过精确对接叙事空间与物理空间,有效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分界,使游客体验到跨越时空的独特旅程。

2.叙事内容贴合真实世界的时空变化

当游客探访文化遗产地时,相关机构要运用AR技术,根据访问时间动态生成与调整虚拟内容。这一时间维度的设计理念在电子游戏领域已被广泛采用,例如,在增强现实游戏《宝可梦Go》(PokemonGo)中,游戏世界会与现实世界的环境和天气状况同步,进而影响游戏内的元素和事件,以增强游戏的沉浸感和连贯性。将此方法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当游客在探索历史地点时,虚拟环境会依据实际季节、当前时段或特定节日进行调整,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内容。这意味着文化景观能够依季节变化展现不同景致,或在日出日落呈现特有的光影效果,以及在特定节日展现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统活动,让叙事内容更贴合真实世界的时空变化。

(二)叙事引导:构建可参与的故事化情境

约翰·杜威将“经验”描述为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互动的产物,不仅是纯粹的情感或感受,也由特定情境中的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自然发生的事件(natural events)、人与人之间的互动(humanaffairs)以及由这些事件和互动引发的情感(feelings),反映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面体验。在将AR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传播时,叙事引导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古迹、藏品和历史事件以全新形式呈现给游客,激发其情感参与和互动的热情,从而创造出一种全面的体验模式。游客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变成故事的一部分,通过互动探索深化对遗产的理解和感受。

“创造有意义的体验”关键在于个人交互、用户故事和社会情境的综合作用。个人交互指用户与界面之间的互动,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用户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对体验的整体满意度。用户故事指以技术为中介,通过构建情节将用户引入一个情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故事中的参与者,从而增强情感投入。社会情境指用户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以及用户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包含社交、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强调共享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社交互动增强个体体验的社会维度。在设计中考虑社会情境,有助于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文化共鸣。在文化遗产传播中运用AR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运用叙事引导,将复杂的历史信息转化为可体验的故事,让游客在互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经验。

1.深度挖掘与呈现历史内容

相关机构要研究和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选取故事时要考虑到教育意义、文化多样性和娱乐性等方面,以满足不同年龄、兴趣和文化背景游客的需求;积极运用AR技术创新叙事方式,如分支故事线、多视点叙述等,让游客通过互动体验不同的故事路径和视角,探索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获得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认识。

2.设计互动任务,促进群众参与

在创造故事化情境时,要借鉴电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关卡设计的思路,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允许游客在体验前选择或自定义角色(如历史人物或虚构角色),并将故事内容和历史事实融入关卡设计中,让游客解答谜题或完成挑战之后获得奖励(如解锁新的故事信息、角色权限升级或收集数字藏品等),通过正反馈提升游客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内容记忆度。

3.连接历史与当代社会情境

相关机构要将历史故事嵌入当下社会和文化情境,促进现代游客与历史遗产建立联系。玛丽-莫尼克·沙佩尔(MarieMoniqueSchaper)及其团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们对巴塞罗那历史博物馆的307号防空洞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改造,运用AR技术将历史内容与游客所处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引发了游客对集体创伤和人类团结的深刻思考[9]。这种方法加深了游客对历史的理解,引发了他们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加强了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的联系。

(三)共享共创:激发文化共享和集体创造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一个多元关系网络。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视角出发,文化遗产活化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10]。相关机构要将AR技术作为连接不同行动者的工具,促进多方行动者在共享的叙事网络中进行动态交互,将叙事过程变为一个双向、共创的体验,使其中的每位参与者都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共同丰富叙事的层次。

1.开展社会参与式体验项目

要激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相关机构发起的体验项目,鼓励他们在AR平台上分享与历史事件或景观相关的故事和记忆,将个体记忆与历史遗产紧密联系。例如,为了应对西西里岛遗产数字内容不足的问题,保罗·奥西考古博物馆(MuseoArcheologicoRegionale PaoloOrsi)通过IZI.TRAVEL网络平台成功聚集了超过3200名市民,共同参与到遗产故事的讲述中[11]。这NL9itjCQcO2yPi5F6T1LBw==些市民通过分享自己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记忆,创作了许多文字和视频内容,丰富了文化遗产地相关的数字资源,为文化传承贡献了个人力量。

2.促进跨代际记忆的共享

要开发出适合各年龄层次游客的增强现实体验,以加强不同代际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英国布莱顿和霍夫市的虚拟平台试点项目中,研究团队与当地学校合作,鼓励学生探索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并基于他们的日常体验编织故事。这些故事随后被整合进一个增强现实地图中,使得学生及其家庭能够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共享彼此的故事[12]。这种体验让年长者有机会向年轻一代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生活经历,也让年轻一代通过互动直观地感受到那些历史场景。这种跨代互动深化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联系,为代际间的文化传递提供了机会。借助这种方式,文化遗产得以在代际间传承,进而保持其持久的活力与影响力。

五、结 语

技术演进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虚实共生的信息新纪元。通过提供全感官互动体验、活态化内容呈现、跨世代文化传承,AR技术不仅显著拓展了游客对历史场景的认知深度,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创新途径,在提升游客文化遗产情感参与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如今,文化遗产体验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我们站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起点展望未来,坚信信息技术的持续演进将推动文化遗产体验进一步完善,深化群众对历史的理解和共鸣,为群众带来更加多元和个性的体验,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庆凯,程乐.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回归:国际遗产学界新趋势[J].东南文化,2019(2):16-22.

[2] SmithL.Usesofheritage[M].London:Routledge,2006:1-4.

[3] AbercrombieN,LonghurstBJ.Audiences:Asociologicaltheoryofperformanceandimagination[M]. London:Sage,1998:165.

[4] BagnallG.Performanceandperformativityatheritage sites[J].Museumandsociety,2003,1(2):87-103.

[5] NóbregaR,JacobJ,CoelhoA,etal.Mobilelocation-basedaugmentedrealityapplicationsforurban tourismstorytelling[C].201724EncontroPortuguês deComputaoGráficaeInterao(EPCGI).IEEE,2017:1-8.

[6] 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M].方琳琳,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74-177.

[7] 李娜.城市群众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6):46-54.

[8] MartoA,MeloM,GoncalvesA,etal.Multisensory augmentedrealityinculturalheritage:Impactofdifferentstimulionpresence,enjoyment,knoPuU1Dd6XLxbPKSt35g1Zxg==wledgeand valueoftheexperience[J].IEEEAccess,2020,8:193744-193756.

[9] SchaperMM,SantosM,MalinverniL,etal.Learning aboutthepastthroughsituatedness,embodiedexplorationanddigitalaugmentationofculturalheritage sit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 Studies,2018,114:36-50.

[10] 单雅雯,史达.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的异质性增权网络———基于城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行动研究[J].旅游学刊,2023,38(0):92-106.

[11] BonaciniE,TanasiD,TrapaniP.Digitalheritage disseminationandtheparticipatorystorytellingproject#iziTRAVELSicilia:ThecaseofthearchaeologicalMuseumofSyracuse(Italy)[J].ActaImeko,2018,7(3):31-39.

[12] EchavarriaKR,SamaroudiM,DibbleL,etal.CreativeExperiencesforEngagingCommunitieswith CulturalHeritagethroughPlace-basedNarratives[J].ACMJournalonComputingandCulturalHeritage,2022,15(2):1-19.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