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出镜现场报道”实践教学探析
2024-10-10董淑薇
摘 要:融媒体背景下,“大小屏同频共振”的新闻报道模式成为了常态,这对出镜记者的综合能力与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意识到融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教学中仍面临诸多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实验研究法,通过深入剖析高校出境现场报道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以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思维为导向,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教学内容及空间,探索“融媒体出镜现场报道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路径,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出镜现场报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140-04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B类:“应用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现场报道》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阶段性成果(2023JGB438)。
一、引 言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即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首次写进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虽然媒体融合历经了多年的探索,但是,融媒体中心在基层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尤其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1]。在此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亟需加快深化教学改革的步伐,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出镜现场报道”人才培养现状
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高校新闻传播相关专业肩负着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传播人才的重要使命。尽管融媒体人才培养意识已在高校中广泛树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反映融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受限于实践教学资源条件,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实战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一)教学理念难以满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不足
高校人才培养要紧密贴合行业需求,教学理念更应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做出调整和转变。由于媒体行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力不从心。
1.融媒体教材的实践教学指导性不足
尽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大屏”电视“出镜现场报道”教学资源丰富且知识体系健全,但“小屏”移动视频直播“出镜现场报道”的教学存在明显短板。相关课程要么偏重于理论阐述,缺乏实践性操作引导,要么以案例分析为主,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足。这种现状导致融媒体人才的培养整体上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亟需加强实践导向的课程建设。
2.师资队伍难以满足全媒体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
目前,高校“出镜现场报道”教学的师资力量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与外聘媒体一线记者或主持人组成。校内专职教师专注于理论教学及研究,帮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聘的媒体一线记者或主持人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稳步前行。这样的师资结构虽各有所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因缺乏统一高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现象,教学效果未能达到最佳。
(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相对传统
高校“出镜现场报道”教学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结合“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较为常用[2]。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该模式面临若干挑战。
1.实践教学面临着空间与资源限制
新闻采访及直播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新闻现场,当前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实践范围局限于校园内,导致学生难以接触校园外真实的采访环境、采访对象和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限制了学生对突发情况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也影响了他们对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受。
2.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在模拟或有限的实践环境中,学生往往难以展现出即兴口语创作能力,新闻信息发现和挖掘能力也显得不足。此外,与人沟通的采访技巧、应急处理能力也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教师主导下的实践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是由教师指定采访报道主题及内容,学生完成报道后再由教师总结、点评。该模式虽然有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和方向,但容易受到教师个人职业素养、主观审美、喜好倾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会削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限制其自主发挥空间,从而影响到学生“出镜现场报道”的创新能力。
4.传统媒体导向与新媒体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出镜现场报道”的实践教学仍然是以培养传统媒体即大屏(电视)人才需求为主,而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的思路标准化、规范化,语言表达模式化,难以适应“大小屏同频共振”的媒体环境。特别是手机直播报道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如语言交流互动感强、报道思路及形式创新,表达个性化、多元化等,现有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也很难适应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出镜现场报道”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出镜现场报道”的实践教学活动亟待调整。只有转变教学思维、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弥补实践教学中的短板,帮助学生适应媒体环境,提升融媒体实践技能,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维向“个性化、多元化”转变
融媒体背景下,个性化、多元化的媒体人才更能适应开放性、包容性较强的媒体市场环境[3]。因此,高校融媒体人才培养教学理念要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与成长。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所擅长的融媒体技能,为其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与任务,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在学生遇到难题时适时介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他们置身其中,提升学习的能动性和体验感。
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思维上要逐步实现从“规范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多元化”转变,从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教学场景要从相对封闭的实验室转变为更加开放、真实的新闻现场或活动现场,教学情境也要从单向提纲式表达转变为多向交互,实现教师与学生、网络用户之间的多元互动。
此外,学生在体验大小屏“出境现场报道”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其差异与特性,从而灵活掌握并运用相关报道技能。
(二)统一教学目标,组建高质量教学师资团队
高校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双师教学优势,聚焦融媒体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优化整体教学的成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融媒体思维为基石,将提升融媒体实践技能作为核心任务。此外,教师之间也要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促进融媒体知识技能的深度融合与共同提升,为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热情
教师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策略,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学空间的拓展、教学场景的转换。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重视项目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参与融媒体实践项目,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模式,让学生了解从策划到执行的融媒体工作流程,并在真实交互的情境中不断锤炼“大小屏直播”的实践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融媒体实践综合能力。
1.建立实践教学案例库,引导学生树立融媒体思维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融媒体理论教材为基础,深入剖析“大屏———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小屏———移动视频直播”的传播特性,探讨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共性与差异以及各自的传播规律。同时,广泛收集央视新闻、梨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等主流媒体客户端的经典案例,精心构建实践教学案例库,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将掌握大小屏新闻直播现场出镜报道在口语表达、新闻采访、直播策划、亮点捕捉、互动能力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与共性,总结提炼直播技巧,并积极思考,明确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需要的实践能力及其具体表现,从而树立融媒体思维意识。
2.开展项目实践,拓展学生融媒体实践内容及空间
项目实践要以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模式进行c4a68235a4d20ff4aa8492db9c6563e8。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实践项目展开深入讨论,内容涵盖选题的确立、流程的规划、地点的选择、直播期间采访人员的分配、与采访对象互动内容的设计以及与线上用户互动的话题策划等。同时,项目实践内容以及主题设定应联系当下社会热点,以贴近校园生活为基础,确保可操作性强。具体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选取学生感兴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主题,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二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每个实践项目都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融媒体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校园内基础实践阶段要侧重于基础技能的打磨与理论知识的融合运用,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融媒体视频直播报道能力,具体包括策划意识、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新闻敏感性的培养。学生将通过实践项目选题、报道思路构建、新闻线索搜集、语言表达技巧锤炼、与采访对象互动、互动话题设置和方式探索以及拍摄技能提升等多个维度进行实战训练。基础实践教学内容要结合校内资源,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现象、热点问题,如“毕业季———要和大学说再见了,你准备好了吗?”“两会青年说”“高校秋季双选会”“毕业生作品展直播”等,完成具有前瞻性的大小屏直播任务。
校园外出采风实践阶段,要注重融媒体实践技能的提升,通过直播主题、环境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全面锻炼学生的融媒体实践能力。采风实践内容以时效性强为原则,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选取直播主题,如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京族哈节、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壮族织锦技艺等民间传统文化。
3.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巩固和强化职业核心技能
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融媒体机构、单位参观实习,为日后从业积累实践经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在行业导师的引领下,开拓视野,熟悉“采编播一体化”运作模式,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新闻报道流程与制度规范,参与到融媒体视频直播报道中,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融媒体“出镜现场报道”直播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资源,鼓励学生开设自媒体账号,激发其融媒体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结合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第三方平台的功能与特性,开展主题性小屏直播与短视频创作,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
4.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职业认知水平的提升
教师要积极整合网络平台资源,要求学生将实践历程与作品同步展示于抖音、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等第三方平台,利用这些媒介的开放性、共享性、及时互动性等特点,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交流互动的舞台。同时,将平台用户活跃度、直播获得的点赞量和评论等数据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个性化定位;同时,为了确保教学反馈的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教师可引入第三方平台评价体系,使作品评价与教学实践评估更为透明、客观、公正,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应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表现。比如,将“移动视频直播”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复盘过程纳入考核,该过程具体包括直播小组内的自评与总结、小组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专业点评。小组自评应聚焦于作品优势、不足、学习收获与个人反思,贯穿实践全程;互评以促进小组间交流与学习为目的;教师点评着重于报道价值、舆论导向以及学生个人表现,实施差异化、目标导向的考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融媒体职业素养,塑造正向的行业价值观。
四、结 语
融媒体时代浪潮的推动下,行业的变革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始终以融媒体人才技能培养为己任,结合行业需求,不断求新、求变。在“大小屏同频共振”的媒体环境下,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业务知识、良好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更要掌握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不同媒介的特性,灵活运用融媒体实践技能,妥善应对现场报道中的各种挑战与突发情况。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创新融媒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增添活力,为文化宣传的深入报道注入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22-2023[EB/OL].http://www.chuban.cc/yw/202302/t20230226_32581.html,2023-02-26.
[2] 马树声.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创新[J].新课程教学,2022(10):188-190.
[3] 姚忠诚,李佳悦.网络直播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J].教学信息化论坛,2022(3):54-56.
[责任编辑:宋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