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编辑核心素养构成与提升路径探析

2024-10-10张宇琛

今传媒 2024年9期

摘 要:新时代,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编辑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出版专业发展视角,分析青年编辑需要提升的核心素养,并提出融合创新发展、集体个人互促、深化职业精神等实践路径,旨在以人才促进行业发展,以行业助力文化传承,推动我国出版业形成新气象、新局面。

关键词:青年编辑;核心素养;高质量出版;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74-04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了新方向,也对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出了新要求。

在当前学科及行业背景下,出版既是一门专业文化学科,同时也隶属于文化基础产业。在双重身份属性的指引下,出版行业所肩负的繁荣社会文化艺术、贡献高质量精神文明成果、传承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重任愈发凸显。编辑是出版业的主力,是行业内最鲜活的要素和极具创造性的个体,既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又是行业得以存续的支撑与助力。编辑人才队伍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出版业发展的高度和可持续性。

一、高素质青年编辑队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源头活水,青年编辑是出版行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对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出版的核心在于价值的塑造与传播。出版物由时代思想与文化积淀凝聚而成,出版物质量的高低、内容的丰富程度,反映着时代文化的发展程度。编辑作为文化生产的主体,显性或隐性地控制和决定着整个过程中的价值内容与标准。一流的编辑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图书,青年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丰富内在素质涵养,才能将思想精神与核心文化价值有效转化为优质的产业文化成果,从而促进出版业坚实有效的发展,夯实文化根基,延续文化命脉,助力文化传承。

(二)聆听行业需求与呼唤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市场主体渐趋复杂,信息内容和信息化路径日益丰富,大众的阅读习惯与选择倾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行业态势不断演变,读者对于图书的阅读需求和价值选择更具指向性和个性化,传统图书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青年编辑作为生产内容的决定者和生产决策的创意者,要转变以往埋首伏案的工作方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知识生产的链条和过程中,深化选题筹备,拓展营销技能,成长为一名参与全阶段、把控全流程的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努力满足读者和市场需求,助力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三)个人成长的内在及深层需要

作为出版从业者,编辑的工作逻辑具有重复性和上升性双重特征。深层的个人期许与职业认知激发着青年编辑的深层动力,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不断产出高质量、高层次、高认同的出版物。然而,大多数青年编辑在进入行业初期,往往缺少接近优质选题和作者群体的机会,这就要求青年编辑铭记出版初心,做到以职业守望自觉应对日常事务的琐碎,在看似平凡与庸常的工作点滴中找寻契机,不断提升个人的选题眼光,关注行业发展,洞悉市场先机,扎实文字功底,打磨沟通艺术,深化创新意识,勇担社会责任,凝练胆识,提升魄力,将个人业务水平与职业人格凝练于图书出版全过程,成长为能够根据学术成果、市场需要和读者诉求打造精品的优秀出版人[2]。

二、从出版流程看青年编辑核心素养的维度构成

出版流程是青年编辑行为的基本逻辑依据,是展现编辑核心素养的基本空间。本文以图书出版流程为线索,探究青年编辑核心素养的构成维度。

(一)定:精准定位,提供先导决策

1.选题的甄定。选题是图书生产流程的核心,它决定了图书的整体高度与定位。图书的内容类型、市场定位、受众群体以及整体规模,都是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确定的。选题提出后,会经过多个部门的反复斟酌与筛选,编辑的灵感、计划与执行力也在不断经受考验。青年编辑要善于将灵感转化为内容,将创意落实为方案,积极向老编辑学习,在他们身上汲取经验,努力以主导人身份确定完整而详尽的选题计划,使各个部门最大程度地了解选题内容。同时,要协助分析选题利弊,完善选题方案,保障前期流程顺利推进,为之后的市场分析与营销宣传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据。

2.流程的落定。一般而言,出版环节是固定的,只是在整体上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参考。要实现图书出版稳妥落地,就要进行细节填充和流程梳理。编辑要在前期做好科学预估,敲定出版周期,合理安排图书的编、印、发环节,保证各项工作有序交叉进行。在流程推进前,编辑要再次从图书的具体情况出发,多方总结,做足功课,对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和面临的风险进行预估,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为流程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二)精:精益求精,打造品质阅读

1.稿件的润色。狭义或者通俗意义认知上的编辑,主要负责图书文字的修订与完善。文字统筹不仅考验编辑的基本文字功底,对于书稿整体文风的把握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梳理也有着较高要求。《文心雕龙·体性》有言:“辞为肌肤,志实骨髓。”[3]在写作中,文辞只是内容的肌理,作者的情志才是根本骨干。字斟句酌、梳理行文固然重要,但要透过行文脉络把握作者背后的情感逻辑,才算是真正把握了文本的灵魂。只有做文本背后的掌舵人,才能自如恰当地对全书的逻辑结构和语言风格进行统一修订,要实现这一点,编辑就要潜心阅读、深层积累、逐渐深入、精益求精。

2.装帧的打造。2003年起,每年一度的“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意味着书籍装帧设计日趋专业化、行业化和产业化。装帧设计作为图书行业的子领域,重要性不言而喻。图书市场上的产品琳琅满目,编辑作为图书产品主理人,是书籍装帧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协调于作者、设计师、营销部门与印厂之间,还要参与到封面设计、开本选择、纸张用度、制作工艺、成品印刷等各个环节中。要使装帧设计传递出较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成为图书整体风貌的载体,编辑就要突破固有认知,发挥自身敢想敢干的灵气与冲劲,不断掌握行业新技术。

(三)促:多方联动,助力出版推进

从行业具体实践和角色分工来看,编辑具有沟通多方主体、协调各方的媒介性质,不仅要具备相当的魄力和决断力,更要发挥润滑剂作用。

1.和设计师的交互协作。与传统意义上的甲乙方关系不同,编辑与设计师的关系往往存在一体多面性。设计师作为专业人士,拥有独立的审美与决断,相比于编辑,他们更具专业美感和技术能力,但是,对图书文字内容和整体定位的认识往往不够充分。因此,编辑的感受、期待和定位需要在概念和技术的反复确认与融合中才能实现。得到专业人员的肯定与认同,有效且融洽地参与到设计师的工作当中去,借助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实现自身的审美期待,这是一个值得巧下功夫的话题。

2.和宣传部门的策划对接。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图书的宣传策划,发行部门则负责图书的销售,这两个环节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决定着出版活动的完成与实现程度。编辑要结合出版单位的具体情况,协助营销部门在宣传过程中切中图书内容,准确定位读者群体,紧跟时事热点,顺应行业发展新态势,实现高水平制作与高水准营销的联动,流畅衔接图书出版各环节,为图书出版画上圆满句号。

3.与读者的隐性交流。编辑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读者身份是图书出版活动完成后才产生的,但是,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从图书筹备活动开始那一刻便已经存在,而后便隐藏在各个沟通环节之中。可以说,图书出版的过程其实也是编辑调动自身资源和能力,完成与读者隐性交流的过程。编辑要自觉转换身份,预设和体会读者的期待,推进出版流程,最终将成果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成:始定终成,酝酿出版余韵

图书的顺利出版仅表明狭义的4GOwKIUTnyob4BpMJT9lIw==编辑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出版行为的终结,图书出版后的收尾与反馈,往往要经历漫长的一段时间。

1.发布会的举办。新书发布会是图书宣传推广的头阵,既能增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讲述新书背后的故事,又扩大了图书行业的影响。编辑是发布会的穿针线、掌舵人,要保证发布会平稳顺利地召开,事先必须做大量准备,甚至还要在更早之前完善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需要时予以相应调动,从而把握机会,为作者、读者和出版单位打造多赢的共享空间。

2.读者的跟踪。以图书出版为契机,有些读者会对编辑个人形成积极正向的跟踪与反馈。编辑对读者意见的有效倾听,能够为图书之后的再版、重印或同系列其他图书的筹划打下基础。后续的交流过程中,高水平读者甚至会为编辑的选题策划提供建议或灵感。对此,编辑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活力与外向型特征,做好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为后续的图书工作积累添彩。

3.作者的延续。图书出版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编辑与作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结束,更有可能是新的契机、新的开始。良好的编作关系往往会催化系列图书的产生,有些作者与编辑的合作甚至伴随终生。优秀的编辑要拥有促成良好编作关系的能力,推动双方共同增进,成就出版。对此,编辑应充分调动自身的学历背景,用心经营与维护自身发现或“继承”的优秀作者资源,进行可持续地作者资源开发。

三、青年编辑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要提升青年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要结合时代背景与行业发展新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入手。

(一)意识为先,引领融合新发展

1.树立精品意识。当前,出版行业分工愈发精细,精品的产生源于对全流程的把控,考验着编辑的眼光、判断力与执行力。对此,青年编辑要从产业链条前端做起,统观全局,把握选题内容,明确图书定位,提升审美能力,增强精品意识。在策划推进过程中要脚踏实地,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对、做精、做细。同时,要协调处理好精品和整体工作量之间的关系,突破心理倦怠困境,跳出繁琐流程和重复工作的怪圈,摆脱流水线作业思维,做到抓大放小、全盘推进、重点突出,从书名到装帧,从文字到定位,力争每本书都独一无二,做到每逢产出必有亮点。

2.培养创新思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编辑既要实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又要实现技术创新,只有掌握创新本领,不断积累经验、强化专业技能,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图书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例如,新世纪出版社与果麦文化合作出版的《小屁孩日记》中文版,凭借一场2小时的跨国溯源直播,取得了近17万册的销售战绩,销售一个月后,码洋超850万元。策划者借助在国内畅销14年的“老”IP,邀请海外作者杰夫在直播中展示“小屁孩”创意空间的全貌,凭借版本策划的创新和特色营销焕发新生。这说明,编辑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创新的下手处,青年编辑要充分认识这一点,深耕细作,用心发掘。

3.参与融合发展。受技术发展影响,产业边界和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出版的行业态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转变传统出版思维,增强新兴技术与知识储备,积极运用新手段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已成为编辑的必然使命。青年编辑具有认知与实践优势,因此,更要善于借势借力,拓展与深化自己的行业见地,弥补自身的局限性,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思想、新本领,不断发展新眼光、新战略、新特色,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做产业链条中的多面手。

(二)聚沙成塔,发挥团队助推力

出版是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集体行为,它使很多怀揣理想的出版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优质的编辑人才队伍。一个和谐、积极的编辑团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鼓励成员充分发掘个体潜能,引导其在参与内部竞争的同时,以个人能力促进整个集体的发展。因此,优质的编辑团队管理路线,要将青年编辑的个人成长与团队的未来发展相结合,营造积极而有活力的团队氛围;整合集体资源优势,为个人发展借力;制定科学合理、多层次、多元化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实现良性发展。例如,201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南大社”)成立了人文社科类图书品牌———“守望者”。子品牌的诞生使南大社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形象更为鲜明。7名年轻编辑凭借共同的出版追求集结在一起,以兴趣为导向,深耕内容、打磨品质,参与出版全流程,打造出一系列有积淀、有品位、更具内容深度的作品。“守望者”团队的集结是建立出版品牌、建设编辑队伍的一次有效尝试,激发了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的内生动力,彰显了大学社打造学术出版的品牌特色。

(三)价值引领,以本质求出版真实

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4]要做传统行业的守望者和文化价值的领路人,必须秉持一颗精义入神的文化真心和赤诚无伪的职业精神。民国出版人张静庐先生,始终怀爱书、亲书之心,和文字与出版有着不解之缘,先后创办了光华书局、上海联合书店,又与他人合办现代书局,其间,始终坚持文字创作,也曾担任《公民日报》《救国日报》的编辑。对文字的热爱,使得张静庐先生始终对读者心怀理解之同情。他与出版之间靠的不是利益的维系,而是情怀的牵绊,凭借其真其情,成为最真实、优秀的行业领路人[5]。

当前,我国出版业处在发展的关键期,行业新态势使编辑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量产和精品并重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编辑的职业诉求和精神输出空间被压缩,个别编辑甚至对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对此,青年编辑只有跳出行业表象,不断向外突破,持续进行创新和创造,才能让自身不被繁复的疲惫与倦怠困扰,才能突破思维定势,保持一种稳定、温情而又鲜活的工作生命状态。

四、结 语

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青年编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既是出版行业的需要,更是个体内心深处的本真需求。作为出版业最具活力的个体,青年编辑要传承文化精神、响应行业诉求、满足个人期许,以行业意识、编辑能力和职业精神为着力点,在“定”“精”“促”“成”上下工夫,坚持出版初心,深耕价值内容,引领卓越,持续突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2023-08-31.

[2] 刘蒙之,王诗夏.谋书亦谋生:图书编辑职业认同研究[J].现代出版,2021(6):89-96.

[3] 刘勰.文心雕龙[M].武汉:崇文书局,2014:23.

[4] 吕惠卿.庄子义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9:562.

[5]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40.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