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影响力提升研究

2024-10-10官炜

今传媒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时政新闻在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时政新闻的内涵及发展现状,探讨了提升时政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性和当下时政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由此提出融媒体时代提升时政新闻影响力的针对性策略,旨在为时政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强大的原生内驱力和强有力的环境支撑、技术支撑。

关键词:融媒体;时政新闻;影响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9-0045-04

一、时政新闻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时政新闻是根据其所反映的新闻内容和时效划定的新闻分类,目前,学界缺乏统一的定义表述。本文认为,时政新闻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活动最新动态密切相关的报道,它在宣传国家发展政策、培养群众政治情感、构建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能够帮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的各类政策。相较于民生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新闻”,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严肃性、权威性和时效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始终坚持及时、快速地收集时政信息,在时政新闻采编和传播中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彰显着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随着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为基础的融媒体时代深入发展,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群众接触到的新闻数量直线上升,获取新闻的渠道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对时政新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比如,提高传播时效性、探索多元化传播形式、增强互动性、深入挖掘新闻内容、精炼新闻语言等。当下,时政新闻在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如何搭乘融媒体时代快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受众需要,提升时政新闻影响力,成为各大新闻媒体亟需研究的课题。

二、融媒体时代提升时政新闻影响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时政新闻长远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平台是时政新闻传播的主通道和主阵地,但是,这些平台的信息流通量和流通速度较低[1]。融媒体时代,5G、VR、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以移动端为载体的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仅拓宽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渠道,扩大了传播范围,简化了生产流程,还使各大新闻媒体能够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新闻内容创作工作中,不断输出更具竞争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市场规律的时政新闻产品,从而提升时政新闻影响力,促进时政新闻长远发展。

时政新闻大多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报道,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融媒体时代提升时政类新闻影响力,助力时政新闻实现传播模式、传播路径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时政新闻以新形式、新姿态、新面貌走近群众,让人民群众容易接收、愿意接收、喜欢接收[2]。只有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扩大时政新闻的群众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一方面,时政新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引导性,属于“硬新闻”,能够从方针政策、政治活动、政治教育等角度让群众全方位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强有力地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价值观、是非观和荣辱观。融媒体时代,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时政新闻借助各类新手段、新平台,让内容实现“软着陆”,更加亲民,吸引人民群众主动深入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培养个人政治情感,进一步实现对群众的教育引领作用,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另一方面,虽然融媒体时代下各类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但主流媒体仍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体。时政新闻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有利于凸显其权威性和客观性,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主流媒体的地位,有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三)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时政新闻多样化的需求

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对时政新闻的接收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媒介选择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政新闻要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优势,利用多样化的媒介产品丰富传播手段,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接收渠道的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主要以图文结合与主持人播报的方式为主,篇幅较长,主题不突出,难以满足当下群众在听觉、视觉、审美体验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时政新闻要转变传统的报道模式,拍摄生动有趣的画面,搭建互动平台,从而提升自身影响力[3]。这样才能强化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增强新闻的可视化效果,给人民群众带来更丰富的视听体验,满足他们对时政新闻内容体验感的多样化需求。

三、时政新闻在当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部分时政新闻的内容缺乏特色,存在同质化现象。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大多聚焦于政策解读、重要讲话和会议章程等方面,报道的题材有限。部分媒体对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相似,内容同质化、模式公式化,不利于引导人民群众从多个视角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

其次,部分时政新闻内容缺乏深度。由于时政新闻本身的严肃性和政治性较强,部分媒体进行报道时,过于依赖讲话内容、会议纪要和新闻通稿,仅在这些现成材料的基础上陈述和罗列观点,缺乏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导致时政新闻中所包含的关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信息难以及时传播,群众也很难通过时政新闻报道了解事件本质。

最后,部分时政新闻内容的语言风格较为单一。受新媒体影响,群众更愿意接触语言风格较为灵活、易于理解的新闻报道。但是,当前部分时政新闻的语言风格与写作风格较为单一,专业术语过多,容易使群众产生距离感,难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引发情感共鸣,不利于时政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编及传播方式较为传统

一方面,部分时政新闻仅采用既定的框架进行采访和编辑,通常是根据时政新闻事件的主题提前编写好稿件内容,然后依据稿件再拍摄相应的画面,最后通过后期剪辑和制作形成作品。这种新闻采编方式缺乏创新性,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强,也难以体现时政新闻的价值。此外,在这一采编框架下,新闻编辑的个人感情色彩一定程度上影响时政新闻的客观性和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部分时政新闻传播方式不够多元。虽然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但是,由于时政新闻的特殊性,部分新闻媒体依然坚持图片拍摄与文字编辑相结合,再配合现场各发言人讲话的同期声和画面的报道方式。这些新闻媒体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平台与时政新闻报道相结合的可能性。对人民群众来说,相较于语言生硬、内容晦涩的图文报道,更愿意接触符合时代发展和自身需求的新闻信息。如果依旧坚持传统的传播形式,不仅会影响时政新闻的整体质量,也容易造成受众群体的流失。

(三)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时政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模式相对固化。当前,部分时政新闻工作者在采、写、编、播流程中已经形成了固化思维,认为时政新闻应该区别于其它类型新闻,呈现出的效果应该是严肃的、规矩的。但是,他们忽略了时政新闻也是新闻产品的一种,其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首要目的是方便群众理解。

其次,部分时政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融媒体时代,要求时政新闻工作者能够做到专业性、广泛性,即具备多元化技能,不仅在新闻的采访、编辑等基本专业技能上具备较高水平,还要具备专业的新闻剪辑制作、用户反馈互动、新闻数据收集等能力。但是,当下部分时政新闻工作者存在基本功不扎实、知识库更新不及时、技能储备不足等问题,无论在采编环节还是后续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保证时政新闻质量。

四、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影响力提升策略

(一)坚持“内容为王”

首先,要从群众角度出发,传播人民关心的新闻信息。一是树立采编亲民化意识。时政新闻工作者要做到“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迈开步子,贴近群众”,以生活化、大众化视角采编时政新闻,传递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闻资讯,满足人民群众的时政新闻需求。二是找准民生视角,从人民群众关切的微观问题切入。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学会多角度切换,从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角度剖析国家会议、领导人讲话、国际峰会等重大时政新闻事件,把宏观大主题转化成贴近群众生活的微观小话题,引起群众共鸣,使时政新闻更具影响力。

其次,要创新时政新闻内容形式,增强报道深度。一是在时政新闻中融入不同的元素,比如,动态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使其内容形式更加灵活、更接地气。同时,创新时政新闻的写作手法,比如,参考散文、人物传记等文学类作品写作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要打造深度报道模式,形成跟踪报道、背景报道、多元延伸报道、阐释报道、对比报道等模式,多方面提升时政新闻的生命力和传播有效性。

最后,要增强时政新闻语言与人民群众的“共情力”。一是时政新闻主持人要善用新媒体技术,完成语态转向。进行报道时,避免照本宣科,运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各类新闻时间,拉近人民群众和媒体的距离[4]。例如,央视主持人康辉常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讲述时政新闻事件前期的活动安排、介绍新闻事件背景,用拉家常的口吻和口语化语言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成功收获了一大批不同年龄段的粉丝。二是各级媒体要组建时政新闻语言专家顾问团,将政策报告和会议文件中书面化、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家常口语,多用打比方、讲故事、举事例的方式报道时政新闻,易于群众接收和消化。

(二)善用新技术、新平台

首先,要善用Vlog视频技术。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CGTN博鳌行Vlog》节目,成为首个将Vlog视频应用于时政新闻报道的主流媒体,自此,“Vlog+时政新闻”的传播模式开始受到各大媒体青睐。融媒体时代,要让Vlog视频技术更好地服务时政新闻传播,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不断提升“Vlog+时政新闻”的报道内涵,在提高趣味性和吸睛能力的基础上,深入探寻时政新闻事件的本质,用新颖的叙事方式全方位展现时政新闻报道主题,弘扬时代精神。二是将“Vlog+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与传统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保证时政新闻的严谨性、权威性,吸引群众注意力,推动传统传播平台流量提升,提高时政新闻影响力。三是建立Vlog创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创作者要精准定位受众人群,把握受众需求和心理,通过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塑造独特的个人风格来吸引受众,进而提升时政新闻影响力。

其次,要善用可视化技术。时政新闻中往往会涉及大量数据报告和数据对比的文字表述,晦涩难懂。因此,新闻媒体要借助可视化手段,突出时政新闻的直观性。一是将时政新闻中的静态数据用图片、表格、视频等形式呈现,保证其直观性和易理解性;二是运用可视化动画技术将静态的图片和表格升级,通过数据曲线呈现数据的变化,利用动画演绎陈述事件的发展,突出时政新闻内容的核心与重点,吸引受众眼球。

最后,要善用VR虚拟技术。在时政新闻拍摄与制作环节,要运用VR技术实现动画渲染和模型制作,提升时政新闻画面的表现力,为群众带来良好的观看体验[5]。

(三)提升从业者专业能力

人才是时政新闻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对时政新闻专业人才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培养和锻造。一方面,新闻媒体应重视时政新闻工作者的培训,培养一批能“挑起大梁”的专业人才,组建专业时政新闻队伍;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时政新闻人才的培养投入,开设公益课程,让时政新闻工作者凭单位证件免费学习,提升个人能力,从而为时政新闻的发展增加内驱力,助力时政新闻高质量发展。

此外,时政新闻从业者也要突破固有思维,树立融媒体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才能实现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让时政新闻多元化传播,最终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从业者要广泛、扎实地学习各类新媒体技术,掌握人工智能新闻自动化生产技术、大数据信息监测和抓取技术、短视频拍摄剪辑技术等,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将自身打造成全能型新媒体时政新闻传播人才。

五、结 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下,时政新闻改革正处于关键攻坚期,广大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融媒体时代的特殊性,积极转变创作思维,学会运用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严谨性、科学性、多样性,并根据时代和群众需求及时调整时政新闻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从而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政治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吴星星,靖鸣.现实与幻想: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集群效应[J].新闻爱好者,2017(10):22-28.

[2] 顾洁,闵素芹.社交媒体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以新闻价值与政务微博受众参与互动关系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8(4):23-25.

[3] 王非凡.基于融媒体技术新闻报道模式创新探究:以时政类新闻为例[J].新闻传播,2022(10):4-6.

[4] 杨丽娜.融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162-163.

[5] 朱帆,闫修彦.大数据时代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探索[J].传媒,2014,13(6):27-29.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