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图表解决分段计费问题
2024-10-10王春林
《分段计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学生探究该类问题能够巩固小数乘法的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后续学习函数做铺垫。分段计费广泛应用于生活,如出租车费、水费、手机通话费等,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建构数学模型,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期,我们精选四篇文章,分别从借助图表、多元表征、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和作业设计的视角做具体阐述。
学生学习分段计费问题的难点,一是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二是缺少解决相关问题的生活经验,认识不到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笔者借助图表引导学生明确分段计费的收费标准,探究其中的数量关系,构建分段计费模型并正确解答问题,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节约、环保意识。
一、借助发票图片,初步感知分段计费标准
分段计费是典型的问题解决内容。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分段计费的标准,笔者出示如图1所示的8张出租车发票图,引导学生有序整理图片,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按照里程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票,发现出租车的收费金额和里程数有关系。一名学生说:里程数为0.8千米、1.3千米、2.9千米和3千米时,收费都是7元。另一名学生质疑:“5千米比4千米多1千米,多收1.5元,而3.1千米比3千米只多0.1千米,也要多收1.5元。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引导:“猜一猜,出租车是怎样收费的?”有的学生猜测:“里程数在3千米及以内的都是收费7元。”有的学生补充:“这说明出租车的起步价是7元。”有的学生推测:“里程数超过3千米时,每多1千米,就多收1.5元。”又有学生补充:“我猜测最后一段不足1千米的部分按1千米计算。”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梳理出如下出租车收费标准:3千米及以内7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随后,笔者出示教材例9:“右面是某地出租车的计价标准。李叔叔乘坐出租车行驶了6.3千米,他应付出租车费多少钱?”学生看到例9中给出的出租车收费标准与他们猜测的一致,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以上教学,笔者从乘坐出租车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整理出租车发票图片,提出疑问,猜测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出租车发票为学生感知出租车的收费方式提供了素材,有助于学生发现出租车分段计费的特点。
二、借助画图理解题意,探索分段计费问题解法
画图等直观方法能帮助学生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预测结果。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画图理解题意,把握数量关系,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
课堂上,笔者出示例9后提出学习任务:“认真阅读题目,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写一写或画一画,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些信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画简易关系图整理关键信息(如图2),有的学生画线段图整理关键信息(如图3)。
笔者追问:“你是怎样画线段图的?”学生说:“用线段将路程分为两段。第一段表示小于等于3千米的路程,第二段表示超过3千米的路程。因为‘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所以我把6.3千米看成7千米,即线段终点表示7千米。”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图2、图3的表示方法,学生发现用线段图表示更形象、直观。笔者继续追问:“这两段分别怎样计算费用?”学生根据线段图回答:“第一段只付7元,第二段每多1千米加1.5元。”
笔者提出新任务:“观察整理的信息,思考有哪些解答方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学生独立作答后交流汇报。一名学生说:“6.3千米要按7千米计算,所以第二段超出的部分用‘7-3’计算,得出4千米,再用‘4×1.5’计算出收费6元,最后用6元加上第一段的收费7元,得出要付13元。”笔者引导:“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说一说理由。”学生稍加思考后说:“分段计算法。这个名字提醒我们要根据不同标准分段计算费用。”另一名学生汇报:“把6.3千米看成7千米,假设7千米都按照每千米1.5元计算,则用“1.5×7”计算出共需支付10.5元。由于前面的3千米也按照每千米1.5元计算,只收了4.5元(1.5×3=4.5),所以应补收2.5元(7-4.5=2.5)。最后用‘10.5+2.5’计算出共付13元。”笔者适时点拨:“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要注意补上少算的部分。”笔者小结:“一段里程分成两段收费,这样的计费方式在数学上叫做分段计费。”
这样教学,学生将题目的文字表征转化为图示表征,准确把握了“超过”“不足”等关键词,比较直观地找到了分段的节点,理清了出租车分段计费的原理,最终通过计算解决了问题。
三、表格与图象相结合,构建分段计费模型
分段计费问题实际上是分段函数的体现,教师要借助分段函数图象有效地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发现分段计费问题中的变与不变,更好地理解与构建分段计费模型。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下面的出租车价格表,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生根据前面得到的结果填写出租车价格表后,笔者用动画呈现出租车行驶里程和相应车费的变化情况,最终呈现出图4即分段函数图象。
笔者引导:“图4中横着的线叫横轴,表示行驶里程,竖着的线叫纵轴,表示价格。观察图象,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观察后交流:“长一些的红线表示3千米及以内的部分,短一些的红线表示超出的部分。”笔者指着横轴上的2.3追问:“走这么远的路程,车费是多少呢?”学生看图答道:“7元。”笔者再问:“3千米及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只要车子启动,不超过3千米就付7元。”笔者指着横轴上的4.9继续问:“看短一些的红线,走这么远的路程,车费是多少呢?”学生看图答道:“4.9千米可按5千米计算,5千米比3千米多2千米,要增加2个1.5元,即增加3元,之后用“7+3”计算出应付10元。”笔者引导:“从图象上看,哪一段每千米价格更高?”学生很快发现第一段每千米价格更高。笔者小结:“分段计费的每一段就像一个阶梯,所以又称为‘阶梯收费’。”
这样教学渗透了函数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建构了分段计费模型。
(作者单位:老河口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