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知识性支架教学《孙权劝学》

2024-10-10王运红高小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10期

知识性支架是教师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既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的与当前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支架。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适时为学生搭建知识性支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孙权劝学》为例谈怎样为学生提供知识性支架。

一、提供文言释义支架,扫清阅读障碍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讲述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和鼓励下开始学习,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步,进而让鲁肃叹服并与之结为好友的故事。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字词和语法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学《孙权劝学》时,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文言释义支架。

古今异义词:①“初”,古义是“当初,起初”,今义是“开始”;②“当涂”,古义是“掌权”,今义指安徽省的一个县名;③“博士”,古义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是一种学位名;④“但”,古义表示强调,作副词,今义是连词,表转折关系;⑤“就”,古义是“趋向”,今义表示强调;⑥“治”,古义是“研究、学习”,今义是“治理”。

倒装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是状语后置句,应按“蒙以军中多务辞”理解。

笔者要求学生先结合文下注释和上述支架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对照释义支架,同桌合作梳理文本内容。借助支架,学生顺利扫除了文字障碍,基本疏通了文意。对个别问题,如有的学生将“孰若孤”误解为“谁像我”,笔者为学生搭建难点知识支架:“孰若”是“怎么比得上”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多表示反问语气。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思考“卿言多务,孰若孤”的意思,将这句话译为“你说你事务繁多,(在这一点上)谁比得过我”。

二、提供翻译方法支架,学习准确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开始注重考查学生直译古汉语的能力。《孙权劝学》课后“积累拓展五”的学习任务是“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在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把握了文本大意后,笔者为学生搭建如下文言翻译“六字诀”支架。

①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②替,即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③调,即调整古代汉语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④补,即补充文言语句的省略成分,使文言语句意思完整,尽量不出现跳跃性语句;⑤删,即删除文言语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⑥变,即对一些无法与现代汉语一一对应的词句,用变通的方式转换成现代汉语,这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原则上称为“意译”。

接着,笔者针对每种方法,讲解了相应的例句翻译。如在翻译“秋毫无犯”时,如果直译,翻译出来的内容“连秋天野兽的一根毫毛也不侵犯”就会让人费解;如果采取“变”的方式,将其翻译为“连最细微的东西也不占有”,就能让人理解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先对照支架自行翻译课文,然后同桌之间再次对照翻译支架互相检查、比较对方的翻译成果,从对方的翻译中取长补短。最后,笔者指名学生按顺序各翻译文中的一句话,并适时纠错、指导。从学情反馈上看,学生借助翻译方法支架翻译课文,基本能落实直译原则。

三、搭建文学常识支架,助推主旨提炼

文言文阅读中,相关文学常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文本主旨的方向,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搭建文学常识支架。

教学《孙权劝学》时,笔者改变传统的“故事呈现—聚集关键词句—提炼中心—延伸拓展”提炼主旨的做法,先为学生搭建如下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支架。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总结了各个朝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以供统治者借鉴。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

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支架理解司马光主编这部史书的意图。经过笔者点拨和小组讨论,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编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北宋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教材编写者选编《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支架内容和司马光的编撰意图思考。”学生经过分析理解了教材编写者让大家借鉴孙权的“读书使人进步”观点和吕蒙的“学习让人增长‘才略’”思想的意图。这也是《孙权劝学》的主旨。学生学习文本后得出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如此才能增长学识和能力,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王运红,枣阳市刘升镇中学;高小静,枣阳市中兴学校)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