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习作支架助力“漫画老师”教学
2024-10-10唐开菊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话题是“漫画老师”,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为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单元习作要求,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同时,以多样化的习作支架为抓手展开教学。
一、借助习题支架,明确单元重点
习作单元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利用在文本学习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写好单元习作。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具体事例锁定人物特点。如,《搭石》通过写乡亲“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生活画面,赞美乡亲无私奉献的品质,表现淳朴善良的民风;《将相和》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3个故事,赞扬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冀中地道战》通过写人民群众“四通八达挖地道、机智巧妙用地道”等对敌斗争,歌颂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学生学习本组课文后发现,这组文章以“人物”为中心,由个人到群体刻画人物,通过在事例中细致刻画人物细节,呈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回应了本次习作教学要达成的语文要素“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设计习作支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教学《搭石》和《将相和》时,笔者紧扣课文所写情景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品读感悟人物特点,力求让“情景—具体事例—人物特点”有机链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第二题中“左右为难、奋不顾身、喋喋不休、悠然自得”4个成语,引导学生试着把这几个成语的意思用具体情景表现出来。学生很快发现,这4个成语分别通过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借助习作支架,学生明白了要写好人物必须突出细节,要突出细节必须结合具体事例,而具体事例根植于具体情景中。
二、巧用问题支架,把握习作要求
“‘漫画’老师”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定位目标人物。如教材首先抛出问题“你喜欢看漫画吗?”,以学生熟悉的漫画引入,意在说明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写一位喜欢的老师,像漫画表现人物一样突出老师某一方面的特点。教材接着呈现问题:“如果要你给一位老师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列举的几位有鲜明特点的老师,说出自己身边各位老师的不同特点。部分学生一时梳理不出哪位老师有哪些特点,笔者结合教材内容,相机引导学生从老师的外貌、衣着、语言、表情、动作、教学风格及师生关系等方面思考,帮助学生迅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
不难看出,笔者在引导学生梳理习作要求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支架(“你喜欢看漫画吗?如果要你给一位老师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并给出相关建议(“从老师的外貌、衣着、语言、表情、动作、教学风格及师生关系等方面思考”),帮助学生提炼本次习作的目标要求:找到最有特点的老师,用夸张的语言、生动的文字写一至两个事例,凸显老师的特点。
此外,笔者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与写“我的老师”有区别,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选材、立意要求,即所写的老师要是你最喜欢的,有突出特点的,可爱而又有趣的。
三、巧搭路径支架,优化习作选材
为了让学生在选材上更聚焦,笔者设计习作学习单,引领学生有的放矢地筛选、优化习作内容。
在习作学习单的引导下,学生首先从众多有特点的老师中选择两位老师作比较,思考哪位老师更有特点,最终筛选出特点突出、可写性强的一位老师;然后,回忆能表现老师最突出特点的事例,如一名学生以“‘鄂剧变脸’老师”为主题,突出老师的神态、表情变化快而多,并围绕这一特点选取了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想写的三个事例(老师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的表现;老师上课时看见一名学生酣然入睡时的态度;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看见蛇被吓到的情形);最后,对比分析,筛选与习作主题更匹配的事例。学生很容易发现前两件事聚焦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境,与“变脸”关系紧密,而第三件事聚焦的是老师的生活、成长经历,与“变脸”关系不大。经过认真筛选,学生最终保留了前两个事例。这样,学生依托学习单,循序渐进地选出了符合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
事例筛选出来后,学生按照学习单要求,思考重点描写事例中的哪些细节,为什么。如,聚焦事例中老师发现有学生没完成作业时的“变脸”过程,小作者围绕老师进教室之前“眉开眼笑”,进教室看见没做作业的学生后,从“生气极了”到“‘扑哧’一笑”,从“温和地说”到“提高嗓门”,末了“轻轻打开电脑,优雅地翻开语文书后微笑着说‘上课’”的一系列变化,紧扣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用恰到好处的词语把老师的“变脸”过程写得栩栩如生。最后,学生在学习单的引导下反思“我写的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吗?他(她)在我的笔下变得‘可爱而有趣’了吗?”等问题,检查习作中是否运用夸张手法及风趣幽默的语言凸显出人物的特点等。
(作者单位:湖北省建始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