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对话 提思辨能力
2024-10-10赵明富
思辨性阅读强调基于文本内容进行批判性、发散性、创新性阅读,是落实课程标准“阅读对话”相关要求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强调培养批判性、发散性、创新性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生成过程诸环节、要素的敏感性和反思习惯,能对观点进行独立的、有条理的分析。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步》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一、依据文本内容,合理思辨文章主旨
《散步》的故事情节简单:祖孙三代四人散步出现分歧时,“我”采取了既照顾母亲又兼顾儿子的方法。这个故事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凸显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赞美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贴近学生生活,篇幅短小,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从“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个性化阅读角度看,这个本文适合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或多元解读。
《散步》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已经有多年,经过数代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家的研究解释,已经具备“新经典”的成分,其主旨“赞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已经成为解读本文的不二选择。笔者以前教学时,也是基于这个主旨引导学生阅读的。在强调学生用个性化方式阅读文本和进行思辨性阅读的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阅读感受,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决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文本承载的语文要素,指导学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至于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主旨、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人生感悟等,笔者让学生通过自主提炼、同桌探讨等方式思考判断。学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紧扣文本关键词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由于对主旨的提炼摆脱了过去的“教师引导—教师纠偏—师生共同确定”的做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通过查找并阅读作者的“创作谈”,认为本文的主旨是“表现亲情的可贵和家人的互相关爱”,并以文本中奶奶爱孙子、儿子爱母亲的表述作为依据;有的学生从文本中人物的身份定位出发,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中年人的家庭责任和担当”,并以“我”和妻子既要孝敬老人又要照顾孩子的处境作为依据;有的学生从文本关键词入手,认为本文旨在表现“家庭成员之间只要相互谦让,就能让家庭和谐美好”,并以奶奶舍弃方便准备走“有意思”的小路、“我”和妻子委屈儿子准备走“平顺”的大路作为依据;有的学生从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提炼出“亲人的平安、健康和快乐就是中年人最大的心愿”的主旨,并以“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作为依据。这些思辨性认知都很有道理,笔者都给予了肯定,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一名学生从作者的《二十年后说〈散步〉》和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命”出发,提炼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生命的意义就是强壮者对幼小者和衰老者负责”。他以文本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作为提炼主旨的依据,并说明这样提炼的理由“人类有种特质,就是强壮的生命会自觉地保护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这种解读属于高阶思维层次的解读,是笔者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设到的。笔者从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肯定了这名学生的高阶思维,同时指出:思辨性解读文本必须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作者的写作初衷虽然也是提炼主旨的重要依据,但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一旦问世,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允许读者从中读出不同的内涵,其主旨应该源自文本内容,而并非必须源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二、依据文本表达方式,合理思辨文本体裁
作为一篇“新经典”,《散步》的文学体裁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本文是一篇小说,有人认为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这一争议恰恰是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的契机。
在《散步》教学的总结环节,笔者出示了如下情景式思辨支架:“某文学评论家认为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小说,某作家则认为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散步》时持哪种观点呢?请说明你的理由。”这个情景式思辨支架含有浓郁的辩论色彩,对于喜欢争论的中学生而言,这种思辨很有意思。经过同桌辩论和学习小组辩论,学生选出持小说观的学生代表和持散文观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进行辩论,其他支持两名代表的学生在台下补充相关论述。
持小说观的学生代表在其支持者的补充与完善下,详细阐述了理由:本文有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环境(第三段和第四段)和情节(一家人到田野上散步时看到了春天的美景,接着出现了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我”和妻子左右为难,最后,“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小路),不但故事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而且作者没有像写散文那样直接抒发情感,只是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说话,这些特点都是小说应该具备的,如果我是教师,会让学生从小说体裁的角度学习本文。持散文观的学生代表在其支持者的补充与完善下,也详细阐述了理由:本文虽然有小说必备的人物、环境,但散文也有这些要素,而故事内容只是作者借以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的载体,与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不是一回事,而且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表达“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情感,特别是在叙事过程中,作者不时地借事抒情,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等,尤其是文章末尾一句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散文常用的文末点题写法。
学生的思辨各有道理,笔者在对学生的观点予以肯定的同时,这样引导学生厘清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以叙事为主,必须具备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其中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主要阶段,如大家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小英雄雨来》等;散文以抒情为主,可写景、状物,也可写人、叙事,在写人或叙事散文中,写人与叙事只是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笔者话未说完,学生齐声答道:“《散步》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笔者追问:“知道了小说和散文的区别,我们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分清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阅读。请大家根据二者的区别,结合以前所学的作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谈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与笔者共同归纳出两种方法:阅读小说作品时,一定要紧扣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情节结构等方面理解,在此基础上提炼小说的主旨;阅读散文作品时,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我们要从景、物的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提炼文章的中心,如果是写人、叙事的散文,我们要从人物品质、故事所折射的道理、故事所反映的现实等方面提炼文章的中心。
作为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阅读方式,思辨性阅读的方法、策略、路径还有很多,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从文本中找到不同的“思辨点”,并结合学生认知实际设计、实施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枣阳市刘升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