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4-10-10滕达王卫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10期

群文阅读教学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阅读多类型文本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更能体现语文学习的研究性和综合性。本期,我们探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推介古诗群文阅读和小说群文阅读的典型案例。相关研究成果在湖北省基础教育首届“湖北好教研”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二等奖。

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贯彻落实,不仅拓展了阅读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了课内阅读,还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便于学生掌握多元的阅读方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能,满足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

一、精选组合文本

选择合适的文本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精心挑选具有关联性、互补性和多样性的文本。

一是以作者为线索组合文本,如选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全面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思想感情以及他对童年、教育、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二是以主题为核心组合文本,如以“母爱”为主题选取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不同作者笔下母爱的多样化表现,以及相同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影响下的文本中的独特呈现。三是以体裁为依据组合文本,如将童话《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入理解童话的特点(丰富的幻想、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等),领悟关于人性、勇气、梦想等的道理。四是以时代背景为脉络组合文本,如选择《望岳》《春望》《石壕吏》等反映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好地理解诗歌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二、明确议题引领

议题在群文阅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精心选择和设计具有开放性、统整性、探究性和适切性的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交流合作,提升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

选择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基于教材单元主题。以“自然风光”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描绘山川、湖泊、田园等自然景观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三峡》等,将“如何通过文字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作为议题。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顺序的安排等,进而学会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色。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二是关注学生兴趣爱好。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热门影视作品、流行文化现象等)入手,以“冒险和探险之旅”为议题,选取《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在未知世界中勇敢探索和顽强生存的精神。三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选取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如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议题,选取《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描绘美丽自然风光的文言文。通过阅读群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延续自然美景的举措。四是依据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要素,如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文体特点等,确定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如以“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方面的作用”为议题,选取《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环境描写在衬托人物处境、推动人物情感转变、展现人物心情和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深入求同比异

“求同”是通过分析一组具有相关性的文章,找出它们在主题、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共性。“比异”则是在同一主题或相似题材下探析不同作者由于个人经历、写作风格和创作背景的不同,其作品所呈现出的独特之处。

例如,教师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取《过零丁洋》《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三首诗歌具有以下相同点:一是主题一致(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二是时代背景一致(创作于国家面临困境或战乱的时期);三是情感真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满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其不同点体现于以下三点:一是表达方式不同;二是诗人处境不同;三是诗歌风格不同。就风格而言,《过零丁洋》悲壮、激昂,充满正气;《春望》沉郁、顿挫,充满忧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豪迈中带有苍凉。这样的求同比异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在“励志成长”主题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走一步,再走一步》《孤独之旅》《再塑生命的人》三篇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法对比阅读。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先让学生从“主人公亨特的成长历程”中心出发,画出分支,如“故事起因(我体弱、胆小,不敢爬悬崖)”“故事经过(在父亲鼓励下,我一小步一小步爬下悬崖)”“成长感悟(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逐步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分支下还可以继续细分,比如在“故事经过”分支下细分出“我的恐惧心理”“父亲的引导话语”等。学生阅读《孤独之旅》时可以“杜小康的成长之旅”为中心,分出“家庭变故(家境败落,被迫放鸭)”“孤独中的成长(面对自然环境萧条和内心孤独的挑战)”“成长收获(变得坚强、勇敢)”等分支;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海伦·凯勒的成长蜕变”为中心,分出“失明、失聪的困境”“莎莉文老师的教导”“学会认字后的欣喜”“对生活的新认知”等分支。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三份思维导图,找出主人公相似的成长历程和不同的成长特点。主人公相似的成长历程表现在: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或挑战,都在他人的引导或支持下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成长和转变。他们不同的成长特点表现在面临的具体困境不同,以及成长的侧重点不同:亨特的成长更多地体现在通过父亲的引导将大困难分解成小问题,通过解决小问题逐步建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杜小康的成长侧重表现为在困境中学会承担责任,坚韧地应对生活的变化,从幼稚走向成熟;海伦·凯勒的成长表现为主人公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不断突破身体残疾的限制,展示出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

当学生在群文阅读实践中掌握了思维导图法后,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和个人阅读需求,灵活调整思维导图的中心和分支,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要点。如教师可以选取新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明确阅读目的,然后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如果阅读目的是分析文章结构,学生可以“文章结构”为中心,以“百草园的描写”“三味书屋的描写”“过渡段落”等为分支,绘制思维导图。如果关注文章的情感变化,思维导图的中心就是“作者情感变化”,分支可以是“在百草园的快乐”“对三味书屋的好奇或敬畏”等。阅读结束后,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总结文章要点,形成自己的理解。

(作者单位:孝感市楚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