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认识图形的运动
2024-10-10李友丹张书山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弱,不易理解和掌握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教师如何合理、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的教学,助推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建立空间观念呢?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感知图形运动的特征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知空间中图形的运动状态,建立图形运动的几何表象。
教学“图形的平移”时,笔者用大屏幕播放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沿笔直的铁索移动的缆车等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的图形位置变化的过程。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演示翻折蝴蝶风筝和小树剪纸图案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而且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打破时空局限,将游乐场的旋转木马、摩天轮、秋千以及天宫课堂的舱门旋转开关等“搬到”教室。这不仅?让学生从多幅动态图片中直观感知到旋转的特征,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旋转现象广泛存在?。
二、借助信息技术?观察分析,理解图形运动的变化过程
?通过观察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的动态图像,?学生可以更加简捷、清晰地理解图形运动的变化过程。
1.经历从静态到动态的图形变化过程
对小学生而言,画图往往只能呈现平面上图形运动的结果,而难以呈现“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运动的过程,更好地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用几何画板、GeoGebra等软件制作轴对称图形的动态折叠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对称轴两边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认识。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交互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通过拖曳、旋转、折叠等操作,亲身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图形运动的特征。
2.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
在“图形的平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或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形运动素材,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课堂上,笔者一边借助希zqv09yGIdNftTDKh8jTNKg==沃交互式电子白板演示,一边引导:小火车行驶(平移)的过程中,坐在1车厢和3车厢的两个人,谁行驶的距离远?我们把小火车放到格子图中,设1车厢的位置为点A,3车厢的位置为点B,用线段AB表示小火车,小火车向右平移7格后,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发现,点A和点B都分别向右平移了7格,到达对应点A'和B'的位置,这说明图形平移的距离和图形中所有点平移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样演示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图形运动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图形运动的变化,增强空间观念。
3.经历从抽象到具象的可视化过程
“认识圆锥”的教学与图形的运动知识紧密相关。为助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探究圆锥与三角形的关系时,笔者提问:如果圆锥是由一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旋转轴在哪里?大多数学生能够回答出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锥。此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圆锥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等腰三角形绕对称轴旋转一周也可以得到圆锥。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笔者同样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验证猜想,结果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绕对称轴旋转180°就可以得到圆锥。大胆猜想和借助信息技术验证猜想,将学生对图形旋转运动过程的想象直观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面动成体”,明晰了平面图形与旋转所得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深度认识了圆锥,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借助信息技术?内化升华,增强空间观念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图形运动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笔者结合实际问题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如图1,在一块边长8米的正方形草地上的涂色部分种植不同颜色的花,求种花的面积。
初步观察,学生发现要求的面积是几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和,问题似乎很难解决。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在图1中画出如图2所示的虚线作为辅助线,并把三个不规则图形分别标上序号。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以正方形对角线为对称轴翻折图形①,使之与图形②拼接,之后运用轴对称或旋转的知识,把图形③与图形②拼接,如图3所示。这样操作,学生发现种花的面积(涂色部分)其实就是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从而轻松解决了问题。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图形运动、转化的过程,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培养了几何直观,增强了空间观念。
(作者单位:麻城市第十一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