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善教育导向下思辨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2024-10-10熊菲陈捷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10期

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小学通过大量课堂教学观察和质量监测数据,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比较敏捷,不满足于唯一的“标准答案”,表现出自觉寻求解决问题新路径的思维发展走向。基于此,学校将课堂教学研究重点放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构建了“一核四段八环”思辨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彰显厚善教育办学特色。其中“四段”指预学有疑、类学有究、互学有辨、诘学有澄”四个教学阶段,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的《两小儿辩日》教学为例,具体阐述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预学有疑:培养善问能力,激发思维活力

“预学有疑”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置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或情境,借助人人通信息化平台推送微课等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预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思维,促使他们产生疑问;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和要求进行预学与自我检测,并对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是化被动学为主动学,核心是学生自主提出疑难问题。

《两小儿辩日》预学阶段,教师从三个层面为学生推送不同种类的预学资源。其中,习题资料引导学生读准“知、为”等字音和“沧沧凉凉”等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问;音频资料帮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并结合两小儿的辩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小故事等材料,思考收集到的材料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多样化的预学活动从不同角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一边预学一边在质疑单上记录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预习资料的设计要关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紧扣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展开质疑,为他们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搭建阶梯。

二、类学有究:锤炼善理能力,优化思维路径

“类学有究”指教师结合学生在预学阶段提出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问题,让他们对问题进行识别与判断,将同质性的问题归为一类,梳理出指向不同目标的问题集,并从中洞察和提炼本质问题,继而针对本质问题展开探究。

“类学”阶段,教师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质疑单并向全班展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标识质疑单上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而发现大家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指向:有的问题指向基础知识,如“为、知”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有不同的读音?有的问题指向内容理解,如两小儿辩论时各自提出什么观点?两小儿用什么理由说服对方?孔子怎样看待两小儿的观点?有的问题指向文章写法,如两小儿是用什么方法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的?还有的问题指向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两小儿?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在学生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从认识(认识多音字)到理解再到分析与评价的思维路径,让后续的学习活动体现学习进阶理念。当然,课型不同,问题的分类方式会有所区别。

三、互学有辨:提升善辨能力,挖掘思维深度

“互学有辨”是学生从问题提出与梳理走向问题思辨与探究,获得思维进阶的重要教学阶段。教师要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聚焦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探究支架,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此阶段的学习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互学,教师相机精讲与点拨,助力学生突破难点。这里的互学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同质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统一认识;二是针对“异质化”问题进行多维度辩论,形成多元化认知。前者注重思维深度,后者强调思维广度。

互学阶段,教师先组织学生针对基础知识和文本理解方面的疑难,在小组内展开“同质化”探究。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展开小组探究,形成如下统一认识:“为”在“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中是“是”的意思,读二声;在“孰为汝多知乎?”中同“谓”,是“说”的意思,读四声。对两小儿各自陈述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等句,感悟到两小儿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摆出论据,他们的观点都有道理。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如”“不为”等关键字词,分析比喻句和反问句的使用效果,明确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增加辩论的语言气势。

后续,教师继续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辨:听了两小儿的观点,你认为谁说得正确,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从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来看,他们的观点都正确。有的学生认为,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他们的说法都不正确。在思辨过程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科学认知辨证地分析古人根据切身感受提出的观点,发展了科学思维,涵养了批判精神。对“孔子不能决也”,学生是怎么看的呢?有的学生认为,两小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观点并说得有理有据,孔子无法裁决很正常。有的学生结合预习时了解到的孔子形象,提出“不能决也”是孔子实事求是的表现。教师巧妙地将两小儿的“辨”转化为学生的“辨”,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材料和角度出发,以辩明辨,感悟孔子实事求是的形象,深入理解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两小儿,思考课文带来的启示,以深化学生的思维。

四、诘学有澄:涵养善评能力,冲破思维藩篱

“诘学有澄”指互助学习后,小组之间对彼此的观点展开诘问与评价,促使观点提出者进一步阐述和澄清问题,进而在思维碰撞中冲破固有思维的束缚,深化问题理解,最终让彼此的观点去粗取精,相互融合,优化提升。

各小组从《两小儿辩日》中受到不同的启示,如要勇于质疑和表达、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各小组互相诘问与评价。例如,一个小组诘问:“第三小组同学提到从孔子身上受到的启发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基于此,我们想问,两小儿的观点是他们的观察所得,难道他们没有实事求是吗?”另一个小组评价:“我们小组赞同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说法,这样有利于促进交流,推进探究,进而生成新的发现。牛顿不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吗?”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用“不但……而且……”“首先……其次……最后”等句式表达观点,以“先阐述、再补充”的方式展开评价,促进各小组整合观点,形成优化的认知。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思辨所得厚植于学生心中,又实现了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