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而可望 近而可亲(下)
2024-10-10王剑冰
唯有泰山石敢当
山石作镇
只要你用心,不定在什么地方,就会发现一行威武的字:“泰山石敢当”。这字你许念着不大顺,不知道如何断句,但是当这行字在很多地方都有出现的时候,你的印象便一点点深刻起来。
写有这字的,多是一方石头。在那些老宅子的进门或是墙基处,都会出现这个神奇的物件。这样你便发出疑问,这个泰山石敢当,到底是何方神圣?以泰山命名,口气倒是大得很。
如果有机会来到石敢当的老家,就会知道,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其中在岱庙南门外的广场上,有一座巍然屹立的镇鬼塑像,看到“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你一下子就体悟到了那种独立存在的神威。
说实话,泰山本就是神灵集中之地,东岳大帝、泰山老奶奶的神威已经不小,再加上一个“泰山石敢当”,可谓诸神聚集,威力无限。
一位老者说,你知道不,东岳大帝与泰山老奶奶同泰山石敢当毫不相交,它们各管其事。你来泰山,诸神拜到,但它们不会跟你回家,你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困难,只有一次次来找它们诉说。只有泰山石敢当,能够如你所愿,当你看家护院的贴身保镖,随时随地为你排忧解难。
说起泰山石敢当,也并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其由来同样久远。
事实上,泰山的深远历史,始终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泰山在中华民族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神山地位,利用泰山来驱邪避患,早就在史上流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泰山信仰成为上至帝王、下到百姓的共识。
久远的七十二位帝君都到过泰山封禅祭祀,由于没有翔实的史实记载我们且不说,即从秦始皇登临泰山封禅立石,其后历朝天子,或封禅或祭祀或置石,直至清代而不衰。“作镇泰山”“安如泰山”“重于泰山”“稳如泰山”,使得人们认定,没有比泰山更强大的镇压力。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山早已凭借无与伦比的雄伟与沉稳和无可争议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的镇山。
泰山有二十五亿年的历史,泰山上的每一块岩石,都带有着神秘而古老的基因密码。泰山被认为有护佑家国的神功,那么泰山石也同样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是安邦定国的基础。老百姓说,东岳庙里的东岳大帝手里所执的就是作镇之圭。所以泰山之镇镇的是乾坤,泰山石也必然能镇灾厌殃,保佑平安。
说起来,现在重要建筑物动工时所用的奠基石和举行的奠基仪式,就是以石镇宅习俗的延续。譬如人民大会堂以泰山石奠基,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用泰山石作为基座。2005年,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奠基,其重达八百公斤的奠基石同样取自泰山。可谓踏遍艰辛,不远万里。不为别的,就为基础安固,稳如泰山。所取意义,皆来自民族文化的传承。
“泰山石敢当”被指泰山一个叫石敢当的人,他有着泰山般的神威,能驱妖辟邪。在泰山周边,“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广泛流传,几乎家家宅院都有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小石碑。
据考证,现在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的旧县村,仍保留有古老的“石人老爷”的石头雕塑,这是以泰山为中心的最初石崇拜之源。之所以叫旧县村,当年曾经是博县或博阳县城,也是博阳郡治所在,比泰山第一县奉高县还要早,实际上就是离泰山最近的城,居住的老百姓较为集中。“石人老爷”雕塑后来的表现形式是,以小石人或小石碑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泰山石敢当”字样。
在泰安岱岳区夏张古镇的一处古驿站遗址考察时,泰山学院历史系蒋铁生教授发现有一天然石块,虽被积土掩埋多半,上面刻着的“镇宅 泰山石敢当大吉”却清晰地显现。根据古驿站的历史和石碑的形制、字体等判断,这块石碑属于明代遗物。也成为现今山东地区留存最古老的一块泰山石敢当。
而在泰山脚下的泰前社区、岱岳区徂徕山下的桥沟村、莱芜和庄乡横顶村、肥城石横村、宁阳县蒋集村等地,都发现有多处古老的“泰山石敢当”刻石。
这样我们就知道,“泰山石敢当”的传播,先以泰山为中心,继而泰山周围地区,继而山东周围,继而中国北方地区,再后遍及全国。不要以为这种习俗北方居多,甚至是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偏僻山区,都为数不少。
2023年3月,我在广西深山区的富川秀水村一户民宅墙角,见到一块醒目的泰山石敢当刻石,秀水村建于唐代,出过一个状元数位进士,多是讲究人家,房基砌上一块泰山石敢当刻石,意义非同一般。我没有详细踏勘,不知道村子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但我相信泰山石敢当的影响,绝对不会就此一户。
一般来讲,大户人家,会整一个很排场的石头,小门小户,即使找不来泰山石,也会在哪里写上这么五个字,以充神灵,照样起到辟邪作用。
若要告诉你,隔海相望的台湾地区,还有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都有泰山石敢当,有人便会露出惊讶的神态。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当地人到大陆来或者到泰山来,听说有这等神物,走时便带在身边。最好的检验是乘船过海,遇到大风大浪而平安无事,回去后必然供奉在家中。此事传得越广,仿效者越多。不能亲自到泰山来求石,便找块石头刻上字,虔诚地烧香拜了,心内便也觉得灵验起来。
到了日本,你会打听到,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石刻在宫崎县,立于1868年。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还收藏有冲绳出土的泰山石敢当制石。有人做过统计,日本全国的石敢当雕刻遗迹存量有六百多块。在泰国首都曼谷,多处庭院都有“泰山石敢当”。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众多店铺,也会看到“泰山石敢当神之位”的碑石。
清光绪年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思曾登泰山,所著《中国与中国人》中,有论及石敢当信俗的话语,他说作为中国境内最大最知名山峰之一的泰山,它不仅能抵抗一切厄运,而且是吉兆的源头。因此这一山名也被用作抵抗厄运不良侵袭的符咒。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些石头确实取自泰山,但会在一块普通石头或砖头上刻上泰山名号。
看来这位老外也关注到了泰山石敢当。
所向无敌
大家已经知道,“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古人将外界的一切,都看作是和自己生命意志相关联的东西。譬如“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以石钻木取火”。在人类最初接触的大自然中,最为坚硬的物质便是石头,基于这种认识,抵御野兽的侵袭,石头便成为最好的武器。为了得到各种食物,石头又是最好的依赖。为在艰难的洪荒时代生存下来,人类顽强地利用了石斧、石凿、石镰等工具,即使是后来化铜炼铁,也是充分利用了石头原料。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科学水平落后,人们不仅对石头形成了一种依赖,更是形成了一种崇拜,这即是以有形器物表达无形意愿的辟邪文化。抵挡和驱除虚妄的妖魔鬼怪,摆脱和避免实际的病患灾祸,便寻找沉重的物体来镇压,灵石当仁不让地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灵石崇拜会生出无数异想,譬如《述异记》上说:“桀时泰山山走石泣。”还有《艺文类聚》引《随巢子》说:“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都带有着鲜明的神话意味。
那么后来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也就根据“石头能生子”的传说,让孙猴子从花果山的大石中降生。
灵石崇拜也出现在祭天地或祭祖的仪式中,辽宁营口等地,石器时代就有用巨石垒就的“大石棚”,其直通后来帝王在封禅祭祀时立的无字碑与刻石。
习俗在信仰的支配下不断延续,商周时期,民间已开始在房基下埋填大石以镇宅辟邪,南北朝梁宗懔记录楚地风物的《荆楚岁时记》上说:“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这一说法,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也有认定。
对民间流行的镇宅石民俗,民俗学家高国藩先生有如此解释:“凡人居宅处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财,以石九十斤,镇鬼门上,大吉利。”传说汉武帝登泰山,就带回四块泰山石,置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这个传说,带有着神奇而美好的想象。连帝王都如此做,老百姓就更当回事了。
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开始是以“石敢当”三字出现,最早见于西汉史游所著的《急就章》,那是一本儿童启蒙识字书。内有:“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对于此条,唐初历史学家颜师古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同前面“师猛虎”相照。
后来出现了石头上刻“石敢当”的字,来历或与《急就章》中的“石敢当”有关。
史料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的石碑,上有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这块石刻成为迄今发现最早的“石敢当”刻石,说明南方在唐代已经用“石敢当”刻石压制“邪气”,化解“冲煞”。
那样,或许最初的“石敢当”刻石,也是作为辟邪的石铭被埋在地下,以加强石头镇邪的声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觉得不过瘾,让石铭从地下走出来,变成石碑立于地面或嵌于墙上,公开表露或代表无限的威势与美好的愿望。
现存最早的“石敢当”实物,是一块高约八十厘米、宽五十三厘米的宋代石敢当。仍然发现于福建省,发现的地点是福州市郊高湖乡江边村。
石碑横书“石敢当”三字,下面直书“奉佛弟子林进晖,时维绍兴载,命工砌路一条,求资考妣生天界。”见出这位叫林进晖的佛教俗家弟子,为逝去的父母做功德修路,并竖立“石敢当”,旨镇路护道,超度父母往生天界。
有理由相信,这个林进晖不是自己走南闯北,经见较多,就是请的先生知识较广,摆出这石敢当,达到平安吉祥的愿望。老百姓就是这样,一家兴,便家家兴,只要知道对自身有好处,绝对是要请了来发挥作用。
渐渐出现的带有文字内容的石刻,除了“石敢当”,还有“石将军”,将军是军队统帅,武艺高强,具有勇武之威,民间也有说石敢当是泰山神的部下神将。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及明初姜准的《岐海琐谈》,都有在人家正门或四角、巷陌、桥梁等处立一石刻将军,或竖石刻“泰山石敢当”的记载。
泰安的泰山区杨家庄七圣堂发现有石将军和石婆婆造像,两方造像差不多大小,而石婆婆的造像是泰安发现的唯一一方女性石敢当形象。有说石婆婆就是泰山老奶奶。这种说法倒也有意思,可惜女性石敢当没有流行起来,大概是泰山老奶奶已经深入人心,没必要再整一个新形象。
特别强调一下,有时候,泰山石敢当比泰山老奶奶和东岳大帝还起作用,譬如卢沟桥事件后,日寇对我国发动全面侵略,国难当头之关键时刻,1938年第22期的《抗战画刊》,就有一幅《泰山石敢当,勇士敌难冲》的宣传画图,图画上,“泰山石敢当”成为一名抗日勇士,以此展现中国人不屈的斗志。
受民间传说的影响,在泰莱山区,流行着将石敢当刻画为人物形象的做法,周郢先生在莱芜杨庄就发现清代雕刻有勇士形象的泰山石敢当。这块石刻虽然已经断裂,仍然可以看出主体部分是一个手举宝剑的勇士,勇士的右上方刻有“泰山石敢当”。
一般来说,泰山石敢当都是山石刻画,然而民间却有自己的喜欢方式,这种喜欢可以说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上。譬如泰山周围,还出现有石敢当木版年画。木版年画产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刻印年画,就如门神一样,张贴于屋门或窗户,同样具有驱灾辟邪的作用。这样,石敢当也就具有了形象性。石敢当绝没有钟馗那样恶煞一般面目,百姓更乐于接受。
也就是说怎么样显得更亲近,就怎么样来。
民间也有将“石敢当”称为了“石大夫”,大夫就是驱邪排毒、治病救人。也就不难理解,由于乡间较易流行疾病,老百姓为了祛病救命,把泰山石敢当想成了看病先生。
石头和大夫,在传说中也搞混了,一忽是人,是治病的大夫,一忽又是石头。据说泰山不远的章丘东部有一座东岭山,山上就有一个状如人形的大夫石。
《山东通志》中记载,说东岭这块大石头,化成人在章丘行医。明嘉靖初年,自号石大夫。有一次在渭南见到一个叫刘凤池的人,当即就拜,说是自己家乡父母官。这个刘凤池果然就登第做了章丘县令。他一到任就遍访石大夫,却一直没有找到。后来石大夫出现在了刘县令的梦中,告诉他说:“东岭山下的大石就是我。”刘凤池便在大石旁立庙祭之。消息一下传开,“病者往祷,辄托之梦寐,医无不愈”。此事和此石,也是传得泰山周围,无人不晓。
说这个石大夫给人治病,是一位很好的医生就很好,为何要扯上一个章丘县令?可能跟刘县令立庙有关。有此影响,清代以来,在泰山周边确实出现了祭祀石敢当的庙宇——石大夫庙,并且有了热闹的庙会,称“石大夫会”。老百姓在庙会上搭台唱戏,看人找乐,买进卖出,各取所需。人走走看看,乐乐闹闹,即使有点心窄不快,小病小灾,也不见了。
泰安岱岳区祝阳镇的祝山,就有一座石大夫庙,祝山在泰山东部,属于泰山山脉。
2005年,周郢先生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座已经毁圮的石大夫庙,并意外地找到了一块清道光七年,也就是1827年所立的碑刻《石大夫庙叙》。碑文是清代泰安学者赵孟班撰写,叙述了这座石大夫庙存在的时间、规模、缘由和影响。
“石敢当”前加“泰山”
石敢当的石刻中,加上“泰山”二字,必然先是泰山地域的事情。这样,明代之后的一个时期,“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同时存在。至清代约定俗成,“泰山石敢当”成了主角。
也是适应民间需要。因为在“石敢当”前面加上“泰山”,更是增加了内在含量,使得崇敬变得神圣。而来自泰山的“泰山石敢当”刻石,就更是受到人们的信赖。让老百姓认为,泰山的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正义的力量。
北京的老四合院墙壁上,多见嵌有刻着“泰山石敢当”的长方形青石。早先居民建筑有一个规矩,凡面对街头巷口均建庙宇压邪,偶有不建庙的,则在院墙或房屋墙壁砌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作为镇物。
可见,人们已经对石敢当变成了一种人格信任,这种信任也就化作一个具体的人物。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杨慎在《升庵集》中言:
石敢当本《急就章》中虚拟人名,本无其人也。俗立石于门,书“泰山石敢当”,文人亦作《石敢当传》,皆虚辞戏说也。昧者相传久之,便谓真有其人矣。
那么,这个人物便进入了民间传说。也就是说,有形载体的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和造像,与无形的神话故事、民间戏曲共同存在,充分表现了中国老百姓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最早的传说多与帝王有关,带有着诸多神话色彩。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
譬如说“石敢当”起源于黄帝时代。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凶猛无比,一路翻山过河,无所顾忌地大呼:“天下有谁敢挡?”女娲娘娘气愤不过,投下炼石挡住蚩尤的去路,大声喝道:“泰山石敢挡!”蚩尤把怒气发在石头上,然而此石坚硬无比,任蚩尤使出浑身解数,也奈何不了,既不能搬动,也不能损坏,前行不得,只好仓皇遁逃。黄帝十分高兴,便以“泰山石敢当”四处设置,终于震慑并打败蚩尤。
石敢当的“当”,可能最初就是“挡”的意思,至于后来换成了“当”,更有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之意,气势更强。当然,这个传说纯属虚构,非要与“泰山石敢当”扯上关系。然而这种传说多了,就形成了一股力量,渐渐被民间所认可。
还有是关于姜子牙的,大家知道,姜太公最早被周文王封于齐地,也就是泰山所属之地。姜太公也是神话般的人物,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同样爱戴石敢当,就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传说姜子牙管理泰山地区管理得很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封神时各位神将都封了神,只有自己还没有封。于是姜太公就指着山头说:我是“泰山石敢当”。就化入了泰山。老百姓真就把他当作神灵对待,刻了“泰山石敢当”放在家中。
传说都是口口相传,所以会越传越玄。泰山地区还把姜子牙传成了泰山神,现在又说他是石敢当,虽然是两个人,意思差不多,都代表着泰山神威。泰山东部的莱芜黄庄镇黄庄三村,就有一处宅子,既刻有“泰山石敢当”,又刻有“太公到此”,“太公到此”的刻石位于冲街大门门楣的上方。把“石敢当”与“姜太公”并用,表明这里既有石敢当,又有姜太公,如何不雄强气壮,威震八方。
有的传说是“石敢当”确有其人,譬如属于泰山下的桥沟石氏。说此人武艺高强、神通广大。西汉时期,汉武帝来泰山封禅,正值大汶河洪水暴涨,石敢当便由泰山上下来,挡住了洪水,让武帝顺利经过,登山封禅。这个故事皇帝乐意听,因为它代表了民意。这个故事老百姓也愿意听,因为它表明了民众的意愿,显示了泰山的神威。
除了汉武帝,还有一个说法在泰山周围流传。说的是唐太宗来泰山,骑马到回马岭时,怎么都上不去。便说:“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什么能阻挡,偏偏泰山石敢挡。”皇上的话被老百姓传开了,传成了“泰山石敢当”。
这个传说也很有意思,唐太宗一直想来泰山封禅,几次要动身都因这缘由那缘由给耽误了,终成一生之憾。后来还是他孙子高宗李治带着媳妇来了,老百姓不说高宗而说是太宗,也就似乎解释了太宗为什么没有登上泰山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石敢当的阻挡。石敢当之所以阻挡,肯定有着深层的原因。传说一是为唐太宗进行了开脱,二是暗示了石敢当的威力。
说起来,这些还都属于帝王系列,没有老百姓什么事。到了后来,渐渐地,传说变得亲民起来,老百姓不再玩那些离自己很远的幻象,而是让“泰山石敢当”直接进入了民间生活。
第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大夫石敢当,因为住在泰山,人们都称他“泰山石敢当”。石大夫为人善良,给乡亲治病从不收钱,而且医术高明,专治邪病。遇狐狸精附体,看准穴位,只要一针,病人立时就好。因此,狐狸精十分恨他。这天夜里,石敢当睡得正香,听见有人叫门。一老者牵着一头毛驴来请,说是儿子有病,神神道道,可能着了狐狸精。
石敢当立时就跟着老者走。走了很远的路,到达一个深山坳时,老者和毛驴一闪身不知去向。石敢当这才知道是妖怪作祟。路远体乏,他便就近找了一个山洞,在洞口写了“泰山石敢当”五个字,而后躺到里面休息。
果然,不一会儿便从四面八方聚集来许多狐狸精,要找石敢当算账。但是它们一冲到洞口,眼睛就被“泰山石敢当”刺得生疼,根本不能近前。反复几次,最终吓得四散而逃。百姓们听到这个故事,更加信赖石敢当,就在路口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让家里永不闹狐媚妖魔。
希望除恶扬善、平安祥和的民间传说多来自生活,十分接地气。还有一个说的是石敢当放牛途中,偶遇一个新娘子出嫁,别人不知,石敢当却看得一清二楚,就是新娘子花轿后面跟着四个小鬼。石敢当怕这些小鬼图谋不轨,就跟在小鬼的后面。
到了新郎家里,新娘下轿,正要与新郎拜堂。小鬼们动起手来,眼见新娘子瘫软在地,要被抢走。石敢当立刻拿起门口的一块大石,厉声喝道:泰山石敢当在此,看你敢动!小鬼们正抱着新娘子往外跑,一下子撞在石敢当的大石上,丢下新娘子就消失不见了。纷乱的场面又恢复了原本的喜庆,新娘子也恢复了常态,与新郎拜堂成亲。
这家人为感谢石敢当,就在石敢当拿过的那块大石上刻了泰山石敢当的神位,供奉在家。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为求平安,都刻了“泰山石敢当在此”,砌在墙壁上。
这是单纯的“泰山石敢当”挡妖辟邪的故事,下面的故事则含有更加良善的民间取向。
在这个传说中,石敢当是一位俊秀正直的后生,他住在泰山脚下的村子里,每天靠打柴为生。由于从小跟着师父学武,练得一身本事,平时就同情弱者,仗义助人。一天,他上街卖柴,看见人们围着一则告示议论。
原来汶口镇王财主家遇到了烦心事,王财主有一个女儿,生得聪明伶俐、让人怜爱。不想被妖魔盯上。一到晚上,就有妖风吹来,而后就听到怪声怪气的吆喝,要王家把小姐交出来给他做媳妇。不得已,王财主只得张贴告示,若有能降伏妖魔者,愿将女儿许配给他。不想这告示贴出之后,虽有人自告奋勇前去驱妖,却都被妖魔打得鼻青脸肿,羞愧难当。
富有正义感的石敢当没有想太多,就愤然揭了告示。众人一见,都兴奋地围上来,因为好几日不见有人露面。石敢当被带到王财主家。王财主见了喜上心头,便引着这后生藏进了小姐的闺房。当晚,妖风四起,魔怪果真来了,直要财主交出小姐,否则就让全家遭殃。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后生从屋内冲出,挥起利斧,大叫道:“泰山石敢当在此,看你敢逞凶狂!”妖魔完全被石敢当的气势镇住,随着一股邪风溜跑了。王财主看到石敢当勇武俊逸,十分喜欢,跟小姐一商量,就要将石敢当招作女婿。石敢当推辞不过,看小姐也是本分女子,且美貌聪灵,便答应下来。两个年轻人自此恩爱有加,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一时传为美谈。
这个村子平静了,别的村子又闹起了妖魔。人们听说石敢当驱妖助人的事情,就来找石敢当帮忙,石敢当自然不弃,但是每赶到一地,妖怪就会逃至另一地兴风作乱,骚扰人家女儿。妻子看到石敢当如此奔波,而妖魔也十分惧怕丈夫,于是生出主意,让丈夫试着将名字刻在石牌上,立在村口,看妖魔还敢不敢来。石敢当觉得可行,于是各个村子都立起了写着“泰山石敢当”的大字石牌,妖魔从此真就销声匿迹了。
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喜庆的故事,带有着中国民间特有的行善终有好报的美好愿望。传说也多有相似之处,无非是石敢当神通广大,能够化解灾难,驱逐妖魔。
漫长的时光中,老百姓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理解,便信奉神灵,并将其幻化成人形,希冀有求必应,平安幸福。
不惟老百姓,连带兵的将军和坐堂的官人也是如此。
说康熙年间有位叫拜音达礼年的将军,他的住宅与佛寺相邻,佛寺很平静,他家里却经常闹鬼,拜佛也无助。后来他去江西龙虎山,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听后,说肯定是住宅有凶煞,可以字符镇之。于是就写了“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后面落款“纯阳子书”。将军正要道谢,却不见了道士踪影。回去后将军把这几个字勒石,嵌于庭院东廊,从此果然太平。
这个故事一看就是道教整出来的,虽不可信,却与泰山石敢当有牵连,说明其法力十分传神。
还有一则更为离奇,广东徐闻县有过几任知县,到任时间不长就不明不白地死去。后来又来了一位姓黄的知县,听说此事心内忐忑,便向人请教,有人给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来过衙门几次,终于张口说话。原来城里有一座塔,逢日光照射,塔影便正好落在知县的公座上,前几任知县,怕都是顶不住宝塔的压力。黄知县忙问此事怎解,先生便给出了一个方法。黄知县立即让人在衙门的正面,建了一座“泰山石敢当”的碑,以泰山之力抵抗宝塔的压力。黄知县此后果然平安度过了任期。
以上可见,“泰山石敢当”在大江南北皆有传闻,这是民间的力量,也是时间的力量。
泰山石敢当的传说进入文学,也出现了很多版本。清代作家李斗所著奇书《扬州画舫录》中,有以下记载:
东折入河边,巷中旧多怪,每晚有碧衣人长四尺许,见人辄牵衣索生肉片,遇灯火则匿去,居人苦之。有道士乞缘,且言此怪易除也,命立“泰山石敢当”,除夕日用生肉三片祭之。以法立石,怪遂帖然。
心理认知
传说在民间,信仰也在民间,因而老百姓的讲究也就多。作为民间驱邪、禳解的方法之一,泰山石敢当一般放置在房屋朝向墙壁或者门窗的地方。
据说设立石敢当时不是随便为之,必须选择冬至后的龙虎日,如甲辰、丙辰等,先选长石雕刻,除夕夜再以生肉三斤祭拜,新年正寅时再竖立于位置上。
泰山石敢当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有圆雕,有的刻有八卦图案,有的碑额上雕一个虎头,或一个狮首。还有一只麒麟一个龙头或神龟驮着“泰山石敢当”的造型。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只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在北京的四合院,人们发现有高约四尺的“泰山石敢当”,闽粤沿海还有能抗拒台风的塔形石敢当。
位于泰山深处、麻塔河上游的玉泉寺,始建于北魏,是一座千年古刹。山门的左首就有一尊硕大而敦厚的泰山石敢当,它的虎头占据了大半位置,底座上雕的是两条游龙,看上去十分威武。不知是寺内原有,还是从别处置入。
泰山石敢当的功能除了前面所讲的除暴安良之外,按照老人们的说法,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抵挡煞气,平衡环境。房屋如果设计得不好,出现缺角,或者方向不好,户型不正以及周围有垃圾场、坟墓等,都会形成煞气。放置泰山石敢当就会抵御这些缺陷,缓解心理压力,平衡生活状态。
二是提神健体,有助安康,家中有人身体条件差,或是有遗传疾病,也会有煞气。放置泰山石敢当,会祛除病邪,阳气旺盛,身体康健。
三是和善关系,减少矛盾。家里的煞气,会导致是非不断,家宅不宁,影响和睦。放置泰山石敢当,会平顺心态,消减冲突,友善相对。
对于这些说法,还不能一概定为封建迷信,实际上,它是一个心理问题。有了心理暗示,并且大家都接受了这种暗示,也就时时有了提醒,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在科学极其不发达时期,这些传承于百姓间的镇物民俗,确实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但是反过来看,当其成为一种坚强的定式,也会成为约定俗成的观念和范式。说到底,其实就是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精神认知。既然认定了泰山石敢当,就让人觉得心里安稳,精神振作,底气充足,也就会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
现在仍然有泰山石敢当信仰的习俗存在,说明广大民众从古至今美好愿望的一致性,由此说,泰山石敢当的民俗事象,同样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某种体现。
石敢当生于泰山,泰山人自然更加热衷于研究和保护。出生于大汶河畔的卢宏刚,自幼受泰山和大汶口文化的熏陶,被“泰山石敢当”文化所迷恋,多年来耗费大量精力和物力,征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泰山石敢当遗迹,以使中华泰山的形象丰满起来。
这位热心人最终在泰山脚下建起了一座“泰山石敢当文博馆”,收录有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石敢当石刻,有的还是花重金从国外收购得来。
“泰山石敢当文博馆”的创立,不仅守住了泰山石敢当的“根”与“魂”,而且成为传承和弘扬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卢宏刚还在韩国、新加坡、美国及中国的宝岛台湾,举办了多起泰山石敢当文化专题交流,使石敢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由于热爱,便会潜心研究,现在卢宏刚已经成为“泰山石敢当”的研究专家,在他的文博馆中,他总是从泰山石敢当的历史、习俗、传说、传播、传承多方面进行展现和释说,以宣扬泰山文化的精神力量及石敢当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为了扩大泰山石敢当的影响,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内还建了一个泰山石敢当文化园,2023年6月18日正式开园。内有泰山石敢当雕像、石敢当文化主题壁画、浮雕等内容,还有“英雄石敢当”“石敢当降妖”等实景展演。
总的来说,泰山石敢当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石敢当习俗为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所认同并相传至今,是泰山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泰山悠久的地质文化、信崇文化、封禅文化、民间文化交相辉映,成为“敢于担当、护佑平安”的精神象征。
2006年5月,“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石安则全家安”。事实上,泰山石敢当的信崇意识深入人心,并渐已剥除过去的迷信色彩,唯留一种平安吉祥的意愿。其所蕴含的担当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想起早在二十世纪国难日迫的1933年,易君左先生在《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中,着意提出泰山及“泰山石敢当”之意义,现在看来,仍有极为重要的参照价值:
凡此赞仰泰山之伟大尊严者,其例甚多,如泰山北斗,示景仰人物之崇高……乃至“泰山石敢当”之意义,亦以表示泰山为生民生活之保障。盖吾国国民数千年来,所拥戴之一大自然现象,厥为泰山。社会生活,心理信仰,咸系于此。
代表泰山的庙宇
城中之城
泰安的城内有一座城中之城,名气十分了得。其坐落于泰山南麓,泰安城区北部,南起老泰城南门,北抵岱顶南天门中轴线,明珠一般,镶嵌于泰山与泰城之间。泰城的百姓,就生活在它的周围,呼吸于它的气息,俯仰于它的气象。
看着庄严神圣的牌坊、高大厚实的城墙、富丽堂皇的殿堂,谁都会想到这是一处庄严的所在。它的门庭、它的规制、它的一进进院落,都显示出它的不同寻常。它城堞巍严,角楼高翘,宫阙重叠,庙貌庄重。站在望岳楼上,可仰望巍巍泰岱与天齐,可眺瞻天门云梯及层云。高大而古老的树木从中铺展开来,遮天蔽日,森严无比。
是的,你没有猜错,这就是岱庙。是代表泰山的庙宇,是祭拜泰山的庙堂,是帝王登岱,举行大典的所在。
对于岱庙,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老百姓可能有不同的叫法,泰庙、岳庙、泰山庙、岳祠,无论说的哪一个,都是指的这座殿堂。到了明代,就统一叫成岱庙,往后也一直没变。
一百多年前,德国学者卫礼贤眼中的岱庙是这样的:“这座为泰山神威而建的庙宇很有些神秘色彩。围墙环绕,墙角修着多层的小亭子,这让人想起北京的紫禁城。”
“肃拜无私祷,抒诚心始安”。读者已经知道,岱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是古代帝王封禅告祭的地方,也就是皇家的场所,所以每一处都按照最高规格的帝王宫城形制营造,体现出特有的豪华与气派。它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同称中国三大古代宫殿。
绝对不是一家所为,一个个朝代精修至此,一个个帝王精心至此。整座岱庙,堪称泰山文化之缩影,其不凡的艺术与历史,使它有着十分的威望与声名,多少年都为世人所瞩目。
岱庙总面积有十万平方米,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
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钟楼、东寝宫、东道院;西侧佐以延禧殿、环咏亭、鼓楼、西寝宫、唐槐院。
说起岱庙,最初创建应该是秦汉时期,再准确一点,当在汉代。《汉书·地理志》有记载,说“博县有泰山庙”,也就表明西汉时已建有岳庙。东汉泰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记有准确位置:“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博县的治所在今天泰山区邱家店旧县村。汉代离当时年代较近,那个时候关于岱庙的记录,应该是准确的。
宋《太平御览》中也有载:“泰山庙在山南,悉种柏树千株,大者十五、十六围,长老传云汉武所种。庙及东西房三十余间,并高楼三处,春秋飨祀泰山君常在此坛。”可以确定,汉武帝种植柏树与建庙为同一时期。
还有实物为证:1985年1月,岱庙仁安门开挖地下槽沟,曾经挖出了汉代“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及云纹瓦当等遗物。2013年3月,又在岱庙碑亭修复工程中,挖出了汉代云纹瓦当。据泰山学者刘慧先生《泰山岱庙考》证实,“岱庙出土的瓦当无论是文字瓦当还是云纹瓦当,均应是汉代建筑遗物”。
这些汉代建筑遗物,完全印证了古人所言:“祀岳于此,自汉已然。”
虽创建于西汉时期,基于对泰山的崇敬,唐、宋、金、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没有闲着,均有修葺和增扩。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引《从征记》描画出当时的形制:“城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丈。”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令所管崇饰祠庙”。到了宋代,岱庙更是受到格外重视,我们看1122年岱庙重修后的景观:“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缭墙外围,罘罳分翼,岿然如御都紫极,望之者知为神灵所宅”。
如此规模如此辉煌的岱庙,在后来的岁月中总是在颓毁与重修中反复,譬如金大定十八年,也就是1178年,岱庙遭遇了一场火灾,所有堂室荡然无存。政府于第二年进行了重修,历三年告成。而三十八年后的金贞祐四年,整个岱庙又毁于兵燹。五十年后的元至元三年,可能拿不出许多银子,先创构了仁安殿。等到元至正十三年,也就是1353年才全面重修,重修后的岱庙“殿堂廊庑灿烂一新,又创为新堂五楹”。
时间进入清代,一次十分强烈的地震,又使得岱庙内的建筑几近毁灭。这次地震发生在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九年后的康熙十六年,清廷拨付银两,对岱庙进行了重修。乾隆三十五年,再次重修。这次重修,“凡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门垣全行拆改新修”,并于正阳门悬“岱庙”匾额。
进入民国之后,就有些乱套,岱庙渐渐失去它原有的功能与神圣,1916年,在环咏亭设立了感化院。1920年更名为贫民工厂。1928年5月,济南被日军占领期间,山东省政府暂驻泰安。岱庙既然是泰安最大的场所,非常时期也就顾不得了。它的前半部成了中山市场,后半部做了中山公园,天贶殿改成会堂和剧场,后寝宫设立了讲演所,配天门成了民众餐馆,仁安门改成了货品陈列厅,东御座成了图书馆,整个岱庙西院改建为民众旅馆、澡堂和饭店。完全成了一个小社会。
1930年中原大战时,岱庙又成了驻军兵营,当官的住在两边的房子里,当兵的庭园扎帐篷。抗战期间,岱庙前半部成了伪泰安道公署驻地。后来又变成了国民党军队驻地。如此情况下,岱庙内的文物不可能不受到摧折。
好在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还算明智,他曾于1931年下令修复泰山古迹。不管效果如何,反响还是有的,很快,泰安赵新儒督修天贶殿,并对殿内壁画加上了铁护栏。
顺着历史一路看来,尽管发生朝代更替、兵灾战火,岱庙还是受到了重视和保护,直到今天,仍是殿阁辉煌,古木参天。
历代至崇
现在,我们顺着古代帝王的路线进入岱庙,这样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最先见到的就是遥参亭,这是岱庙的前庭,古代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简单的参拜,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再入庙祭神。
亭前有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的石坊,坊前是清光绪六年开凿的“双龙池”。水引自王母池,王母池是长流不断的名泉,水质甘洌清莹,环绕岱庙后流入池内。池子旁边的一棵老槐,也有些年头了,身上满是保护的铁箍。
遥参亭即是岱庙的序章部分,山门、塞门、正殿、方亭、后门依次坐落在通天御道至岱庙的轴线上。正殿就供奉着碧霞元君,两侧配殿供奉着送生娘娘和眼光娘娘。
院中还有一通字迹斑驳的《禁止舍身碑》,为清康熙五十九年泰安州同知张奇逢所立,此前有香客到岱顶舍身,言能换取病父病母的生命。这也是愚昧的表现,为此泰安当地官员采取了不少措施。看这劝诫文,有句话很有说服力,不知劝得多少人回心转意:“与其毁身以辱亲,何如得身以养亲?与其身死而求仙,何如存身而积善?”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出现了一座雄伟的牌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于清康熙十一年创建。
历史上,山东的地方官,无论是省还是州县,都会把心思用在这泰山上,可谓是处处精心,时时用意,不少人还自掏腰包,将俸禄捐出。
山东布政使施天裔是泰安人,更是想着为家乡做好事。这座岱宗坊不仅建得精致宏阔,上面的楹联也很亮眼。南面坊柱上的是施天裔亲自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同时又邀请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书于北面廊柱:“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可以说双联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德泽恩惠与赫赫神威。
前面就是岱庙的正门正阳门。庙东西两侧还有“东华门”“西华门”,北面有“厚载门”。八个门上都有门楼,城墙四角还建有精巧玲珑的角楼,望去如皇城,威严壮观,气势非凡。
进入正阳门便看到轴线上的第二道门配天门。经过这重重的序章进入岱庙,让人感到就是进入了一个神秘世界。这个世界庭院连属,碑碣林立,古木参天。
是的,这里竟然藏着秦汉以来的碑碣石刻二百一十一通,徜徉其中,便是徜徉在一部碑史之中,不同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认知与收获。
藏于东御座的秦二世公元前209年诏书石刻,由李斯篆书镌刻而成,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
汉柏院东汉建宁元年的《衡方碑》和中平三年的《张迁碑》,是东汉七大名碑中的两块。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
还有西晋的《孙夫人碑》和唐《神宝寺碑》,都是难得的名碑。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列一份长长的石刻名单,都是天下无二的实物珍宝。其中唐《岱岳观造像记碑》,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于显庆六年,也就是公元661年派遣道士郭行真到泰山所立。碑由两块相同的条石并立而成,上有覆盖,下有承座,俗称《双束碑》或《鸳鸯碑》。
此碑的珍贵是四面环刻碑文,共刻唐代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武后等一百三十七年间的斋醮造像之事二十则。武则天易唐为周称帝后,上面又出现了七则刻文,其中采用了她自制的十二个字,留下了武则天摄政称帝四十四年的历史见证。
还可见到东西对峙的两通高大雄伟的《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与《宣和重修东岳庙记碑》,碑的高度均接近十米。前者是宋真宗于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所立,俗称《祥符碑》,叙述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和四年不断晋封泰山神的经过。碑阴有明代题书的“五岳独宗”。
后者是宋徽宗于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所立。该碑叙述了宋徽宗从建中靖国元年登基,至宣和四年的二十一年间“诏命屡降,增治宫宇”的事情。碑阴有明代题刻的“万代瞻仰”。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岱庙在北宋末年的八百一十三间各种建筑,与今日的一百八十多间形成明显对比。
望着这厚重的巨碑,让人想不明它是如何运来,如何矗立。正好,岱庙里的说书人正讲着一个传说,说宋徽宗要立碑纪念,定下的尺寸是必须超过岱庙内所有石碑。石匠们为了寻找石料,可谓历经磨难,为了让石料运进岱庙,石匠头还受了伤。
可想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为了在岱庙能够书写上一笔,都要尽力往好往大上用劲,这样一来,岱庙里的各种石碑都是竞相攀比。你宋徽宗要做到极致,后来的皇帝也不会相让。岱庙也就成了巨碑博物馆。
从南顺着步道进入一个宽阔的院落,透过参天古柏的浓荫,便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东岳大帝的神宫天贶殿。
宋真宗东封泰山整得动静很大,从今天来看,他对于泰山的贡献也是够大。封禅的第二年,也就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他就敕令建造了岱庙嘉宁殿,元代、明代称仁安殿,清时称峻极殿。民国改挂“天贶殿”匾额,一直延续至今。
实际上天贶殿并不在此处,而在泰安城西灵液亭北,也就是后来的天书观。今天还将这座嘉宁殿称为天贶殿,只是沿用了民国的错误称谓。
大殿建于八百多平方米的台基上,白石雕栏环绕,金黄琉璃盖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完全按照帝王“九五”之制设计,富丽庄严,尽显皇家气派。据传只比皇帝的宝殿矮三块砖头。
正因为是按照皇家礼制设计,那么皇帝举行祭祀大典时也要显现出皇城般的隆重。四周的城墙是可以上人的,不仅皇帝来时要列岗巡逻,大典更是旌旗飘展,武士林立,壁垒森严。
老百姓尊崇泰山神,历代王朝对泰山神也不敢小看。早在开皇十四年,也就是594年,隋文帝杨坚就曾诏令立泰山神的石像于岱庙,唐代就换成了玉像。到了金代,由于岱庙遭受战乱,重新进行整修时再雕玉像。
到了明代,玉像已经换成了更为高大的铜胎泥塑像。
现在,东岳大帝端坐于大殿正中,身穿衮袍,手持天子所赐上雕日月星、下刻山海图的青圭玉板,像前陈列着明代帝王赐的一大堆仪仗。神龛上高悬康熙皇帝题写的“配天作镇”,殿门内上挂乾隆所题“大德曰生”,完全突出了泰山神上主天、下主地的神威。
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行三献二跪六叩之礼。
实际上,东岳大帝只做他的神就很好,神高于尘世的一切。只是历代帝王对其崇拜备至,竭力为泰山神晋爵加封。还是明太祖明智,不跟着起哄,认为给泰山神乱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所以去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让其归回了原位。
撤销泰山封号,皇帝不再封禅泰山,并非是对泰山不恭,我们前面已经有所解释,大家还可以读读朱元璋的《岱山高》:
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盘根齐鲁兮,亦不知其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益于民庶兮,兴云吐雾,神龙出乎其间。降祥则甘露垂于松柏,佳岁则滂沱遍于厚坤。冬则寒风时出,岩壑杂然而有声,百川林薮森然而如雷。坤之所载,世之山首岱山北至,如暘谷之东方。或登顶峰,时闻天声万籁,岱山之高也哉,柱天之势,其可云乎!俄而风生万壑,云起诸峦,隐隐雷动百川,倏忽电掣,万里长虹,此岱山之神至也。至则威灵百倍,神之造化如此。少时,风静云收,电敛雷息,又百川之清泰,其泰山尤其高哉!其苍松也,始天地而生,依丹崖而长;松之所以长千寻不比,丹崖所以高万仞何量,盖由太古之岁月,以至于今,苍松扫丹崖而莓苔不秀,丹崖映苍松而五色交辉。猿啼云树之杪,鹤并日观之东,鹏鹘盘旋乎深谷,虽扶摇不可得而升峰。於戏!登泰山而小天下,越大海而眇江湖,信哉!
我们不大相信这位朱皇帝能写出如此文字,但也没有理由说不是他写的。无论怎么说,为表示对泰山的崇敬较之前者毫不逊色,不写一篇《岱山高》,不足以反映出朱皇帝的胸怀,或者说态度。这种胸怀和态度,大家也可以从后来明朝对于泰山的祭祀以及投入中看出。
明代的岱庙也不断地发生这样那样的灾祸,如明宣德三年(1428年)遭遇庙火。明天顺四年(1460年),朝廷下旨拨银重修,“殿宇周廊,门观缭垣,悉皆完治”。到了明弘治十六年,又进行了大修,大修后的岱庙“金碧辉映,庙貌森严”。四十多年后的明嘉靖二十六年,岱庙再次毁于天火,这次火灾,岱庙“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而后,明嘉靖三十三年、四十一年两次进行了重修,直到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后,整体规模布局才具完整。
此外,在岱庙西南角有一座铁塔,是明嘉靖年间铸造,原在天书观内,也就是今天上河桥与东岳大街交会地,曾经是十三级,十分高耸,民国年间毁于兵乱,仅剩下三级,1973年移到了岱庙。
岱庙东北角还有一个仿木结构的铜亭,又名“金阙”,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珍贵铜铸大型建筑之一。原在岱顶碧霞祠内,是奉祀碧霞元君之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建造久远,遭际也多。几经磨难,几经迁移,1972年从山下灵应宫的大殿前移到了岱庙。
以上所举,均表明明代对泰山及岱庙的崇敬与重视。
博物馆
朱元璋把东岳大帝神化了,有些帝王却是把他人格化了。尤其是宋真宗,他把这位大帝想得跟自己一样,既然将泰山神封为帝,就不能老是坐着,他也该吃饭睡觉,也该有女人。
这样,宋真宗封泰山时,除了为泰山神建造正襟危坐的大殿,还为其配有寝宫。宋真宗如此整,后人也认可了,认为这样好,显得更亲近。《泰山道里记》上载有:“后为寝宫,宫五间,宋大中祥符五年册封东岳淑明后。”
乾隆皇帝《祀岱庙》诗中也有“寝殿端居帝偕后”句。而且乾隆皇帝为东岳大帝敬献的龙袍中,还有东岳淑明后的一件。
乾隆皇帝对岱庙可谓尊崇,几乎每次来,都要上香行礼。天贶殿的台前两侧有御碑亭,竖立着乾隆皇帝谒岱庙的八首书刻诗碑。
值得注意的是,天贶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有一幅古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的是泰山神“启跸”与“回銮”的壮观场景。金銮殿前有樨下卫士,卫士身后为皇后及嫔妃,金水桥上有十八学士。东岳大帝端坐在玉辂之上,文武百官前呼后拥,辂前有两乘亮轿陪行,左边是炳灵王,右边是延禧真人。宫乐声中,夜叉鸣锣,麒麟开道,鸾旗飞卷,祥兽奔腾。
这是出行。还有回銮的景象,东岳大帝巡狩圆满,夜叉抬着猛虎,骆驼驮着卷宗。鳞次栉比的宫殿楼阁、疏密相间的山石树木、栩栩如生的珍禽异兽,骑士严阵,仪仗列侍,城隍候驾。整个画作构图精妙,色彩突出,显得大气磅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画家黄宾虹登泰山,绘有多幅泰山图卷。他饶有兴致地欣赏了这幅壁画,十分赞叹。后来他在《美术杂画史》中专有评论:“泰安府城内岱庙最为巨观。所画东岳帝出巡,东出西入,两壁俱满。卤簿舆卫之盛,不减翠华,金碧璀璨。逾数年一修,修必千百手合作始成也。”
再说古木。汉柏院一带,原来是一片柏林地,汉武帝封泰山时植了两千多株。两千多株是什么概念,那就是一片大森林。
时间过去两千一百多年,现在还有五株,传说是汉武帝亲手所植,是真是假,无人说得清楚,但树是汉代的不虚。一株高十一米,直径四米的连理侧柏还发着新枝。
当年乾隆皇帝来泰山时,看到这棵树还写了一首诗,诗中有句:“此后还能似此无”。三百多年过去,这棵树还在旺旺地生长着。树旁石碑上刻的便是这棵巨柏,是乾隆皇帝的“御制汉柏图”。乾隆帝也是甚爱这汉柏,每次来泰山,都会到汉柏院来看,于是这通御碑也就不断地充实完善,四面刻的不是图就是诗。也就是乾隆皇帝,其他人怕没有这么大雅兴,也没有这么多诗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阳历一月,德国地理学家沃尔特·安兹登泰山,在他的文字里,述及了岱庙庙市及汉柏等内容:“庙的前院人众聚集,一个说书人坐在一石龟首端,四周围绕着他的听众;商贩在旁兜售货物……在侧院有一棵古老的紫杉树(指汉柏),这是一棵圣树,其形象被镌立于石碑,并拓印卖给了进香者。”连拓片都能卖钱,可见老百姓对这棵汉柏的景仰。
唐代种植的槐树,在西路最南端的唐槐院内。唐槐原来高大茂盛,庇荫有一亩方圆,后来衰枯了。1952年有人在枯槐内植入一棵小槐,竟然成活了,扶疏郁茂,人们便有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唐槐抱子”。
树前有碑,一块是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一块是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其中有句:“谁能欹枕清风夜,一任槐花满地香。”
树北为延禧殿旧址。宋元时在殿北创建诚明堂、馆宾堂、御香亭等,明清时又在其废址建环咏亭、藏经堂、鲁班殿。二十世纪,阔大的唐槐院还曾做过旅馆、澡堂、泰安中心医院。神圣的所在,成了平民世界。
1984年在唐槐院北面的诚明堂和藏经堂旧址创建了文物库房楼,内藏文物四千八百多件,仅清代皇帝御赐的祭器就有六百一十三件。
岱庙内到处可见虬龙盘旋的古柏及攀爬于树的藤蔓,有些松柏被藤蔓缠绕而枯,藤蔓也已老死,却还在一起纠合着直立着。还有蜡梅及樱花,在那里伸出半个身子,释放着活力与芳香。
有的松柏长得十分奇绝,阁老池东侧有一棵古柏,树干上淤结出好大一个球状疤瘤,酷似一只双目仰视的瑞兽麒麟,右上方又冒出一个圆形树疤,很像是麒麟望月。
池北侧有一株枯死的古柏,它的躯体以顺时针方向拧扭着,一股股的纹理,麻绳一般。有人赋予了一个传说给它。这棵树虽扭曲至极,却蕴含一种宁死不屈的刚健与美感。
在岱庙,这样有特点有性格的古树实在是太多。古树中亮眼的是银杏,它们高大挺拔,状如伞盖,每逢秋季,金色的落叶纷落如雨,铺展一片辉煌,装点得这座神圣之园更显神圣。
庙内还有不少泉溪、泉井和泉池,为岱庙增添了不少清灵与润泽。《水经注》写到岱庙树前的大井,说是“极香冷,异于凡水”。
岱庙所涵盖和承担的,还不止于此。1986年泰安博物馆依托于岱庙建馆,文物、园林、古建筑合于一体,岱庙也就成了博物馆的重要载体。
现在的泰安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有一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就有一百三十九件,代表性藏品为岱庙旧藏泰山祭器。此外,还有近四万册古籍,其中有七百余种万余册的善本。
大院的西廊内,还陈列着五十多块汉画像石,无疑也增加了博物馆的内涵。因均是出土于泰山附近的汉墓,也可说与泰山相关联。
画像石以雕塑和绘画兼而有之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也交代了汉代泰山周围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及艺术追求。
泰山三宝
在汉柏院以北、东华门西侧,有一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建筑,始建于元朝至正七年,也就是1347年,是当时达官贵人来泰山时的住憩之所,明代改称“迎宾堂”。
乾隆三十五年十月,即1770年,是乾隆皇帝的六十寿诞,朝廷一定有了旨意,要来泰山祭拜,并且可能会住在岱庙。于是地方官员将这里拓建整修,供皇帝朝山时驻跸,改名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因在东华门内,也称东御座。乾隆皇帝分别在第七次、第十次祭祀泰山时驻跸于此。因此,东御座又称“乾隆行宫”。
御座的垂花门外有九龙壁,进入院内,步廊环转,典雅秀朴,与金碧辉煌的殿宇形成对比。
不高的台基上有正殿五间,殿内按清宫室内的设置陈列,东西两侧各为一配殿,放置着乾隆皇帝的部分泰山祭器,赫赫有名的“泰山三宝”就陈列于此。
很多的游客挤在其间,要好好看看乾隆和他的女人的寝宫,好奇都在眼睛里。然后他们有些失望地说,怎么这么小!他们想象的行宫,或是另一种景象。然而这里确实安卧过皇上的龙体。皇上本人,褪去行头,和老百姓没什么两样。
而后大家就盯着“泰山三宝”细看,也就是沉香狮子、温凉玉圭和黄蓝釉瓷葫芦瓶。
沉香狮子,是由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精雕细刻而成,活灵活现,技艺非凡。温凉玉圭,色白微青,又名青圭,是泰山神手中所持的镇山之宝。那时玉圭用锦被覆盖,游人观摩要付一定数目的银两。黄釉青花葫芦瓶是明嘉靖年间御窑制品,乾隆帝赐予岱庙。三件国宝也就被人说成了泰山三宝。
这泰山三宝之所以名气大,还因为有不少故事与之有关,其中就有震惊四方的珍宝失窃案。由于众口所传,为三件重量级国宝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就会被人惦记上。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四月一日这天,新上任的泰安县知事张光沐,依照惯例委派下属教育科长张子玉,会同古物保管委员会人员前往岱庙视察。
古物储存室建在岱庙道院之内,院屋重重,门禁甚严。其房门钥匙分别掌握在两个人手中,外门锁钥由岱庙道长尚士廉保管,内门锁钥由古物会秘书石景春掌握,如要打开宝库,必须两人同时到场。上午十点,张子玉一行召齐二人,当场开启房锁。
尚士廉道长依然像往常查验一样,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雨花道院的密室。每次打开,道长都能看到熟悉的场景:一溜溜摆放齐整的盛着宝物的箱子。但是这一次却让这位道长倒吸一口冷气:库内变得狼藉一片,箱子散乱地堆在地上,打开一个个箱盖,麻丝棉絮装殓的祭器宝物,大都不翼而飞。
众人像被雷击了一般,他们完全被屋内的景象惊呆了,呆愣过后,才想起紧急上报。县知事张光沐接报,慌忙又赶到泰安道道尹公署,向道尹杜中报告。
根据道、县两署查验,岱庙五十七箱古物共丢失二十一箱,另有九箱部分物品被盗,总计一百二十六件。其中不仅有雍正、乾隆御笔及各种彩瓶、鼎炉、香筒,更包含温凉玉圭、黄瓷葫芦瓶。可谓无一不是稀世珍品。
山东省公署接案后,饬令限期破案,严缉窃犯。
必然先审查掌管钥匙的嫌疑人员。岱庙尚士廉道长,无家无业,无儿无女,自小依庙为生,对庙内文物十分用心。怀疑指数较低。掌管里门钥匙的石景春,也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线索。那么,分析来分析去,只有持钥匙的两个人同时在场,或者取得两把钥匙同时开启,才能做成此案。
焦点确定,于是将两人叫在一起,突出询问这一关键点。这样,尚、石两位搜肠刮肚,不约而同想起一个人。
那天,泰安县情报室主任杨安一奉上司之命,入室查验古物,命二人交出库房钥匙。二人不得不交,但责任重大,并没有离开门口。片刻工夫,杨安一便锁好库门,交还了钥匙。这段时间,除了杨主任,再无第二人来过雨花道院密室。
知事张光沐听说情报室主任杨安一有重大嫌疑,心内不禁猛一颤动。这杨安一可是道尹杜中的亲信。杜中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在东鲁中学任教,教过杨安一。泰安沦陷后,杜中成了伪泰安道尹,杨安一来投奔,很快被任命为县署情报室主任,也就是秘密特务头子。
杜中听到张光沐的禀报,也是吃惊不小,虽有些拿不准,但想起前几天这小子还向他问过监案情况,不会是别有用心吧?不敢怠慢,杜中即刻让人传杨安一火速来见。
杨安一与情妇租住在新民街,也就是今天的通天街。离县衙和道府都不远。差役来的时候,发现杨家早已大门紧闭。杜中有些慌了,命人破开房门,发现屋内主要东西都已不在,必定跑路无疑。不得已只好报告省长唐仰杜,听候处理。
省长即将失察的泰安道尹杜中撤职,改任省署简任参议,同时全省通缉杨安一。后来这个杜中,是以汉奸罪被镇压。
各处古董行成为排查重点。很快,在临沂县的古玩店内查到一宗玉器,来自临沂公署差役杨凤岐之手。经过照片比对,认定为岱庙失物。杨凤岐如何有此宝物?经过密查,这小子竟然是杨安一的本家兄弟,而且他的这份差使就是杨安一帮忙安排。
临沂警察局便突查杨凤岐住所,果然还有几件尚未出手的古物。立刻就抓了杨凤岐,杨也随即供出了杨安一。
一张大网八方撒去。尽管杨安一四处隐匿,警察还是在周家柳庄南边,把杨安一与情妇一同抓获。押送到省公署后,伪省长唐仰杜亲自审问并大刑伺候。杨安一受刑不住,陆续交代了作案过程。
杨安一来泰安投奔老师杜中后,渐趋得势,当上秘密特务头子,更是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听人说起岱庙库房内的古物价值连城,遂鬼迷心窍,便想着利用职权盗取几件。为了得到密室钥匙,他事前从锁匠处得到启示,找好胶泥,以检查古物安全为名,从石景春、尚士廉两人手中拿到内外门钥匙。乘二人不备,将钥匙在胶泥上套模,进行了配制。然后伙同下属朱海元与另一同伙杨金炳趁天黑潜入库房,盗取了部分古物。
开始确实没那么大胆,得手后忐忑了好几天。但是看到并没有什么动静,贼心贼胆再次膨胀,便换了同伙,带着孙齐光去库房再次行窃。如果就此收手,长时间内可能还不会轻易被发现。怎奈贪欲无止境,两三个月内,杨安一竟然进出岱庙库房十余次,窃出了二十余箱古物,做成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案。
失盗消息传出后,杨安一还装作若无其事,到老师杜中那里打探情况。听说全城正在挨家搜查,这才慌了手脚。先把大的不好外运的香炉、五供等,让情妇与兄弟杨凤岐连夜扔到运动场的井中,或送到亲戚乔张氏家匿藏。没想到扔到井中的古物很快被人发现,一时风声四起,到处都在谈论盗贼。杨安一坐立不安,越想越怕,便连夜带着姘妇幼子,雇车逃往了禹城,直到被抓。
盗宝案件告破,宝物却大部分已经变卖,于是所有古玩业被通告,凡与此案有关之岱庙宝物,均属赃物,须即刻交还。如已售出,限期收回,否则以通贼窝赃论罪。
于是业内老板纷纷将所购赃物上交。济南一饭铺的曾老板听到消息,想到杨安一匿藏在他那里的一件宝物,不敢怠慢,马上上缴给古玩同业公会。这件宝物,便是温凉玉圭。
北京海王村有一古玩名店“蕉叶山房”,少掌柜张蔚华常去济南收购瓷器,回京倒卖。这次他以低价购到一批乾隆官窑瓷,其中有粉彩草瓶两对,青花八宝瓶两对,绿地金龙瓶两对。回京之后,先后转手给“韫玉庵”经理范岐周、“永誉斋”经理李欣木。范岐周又转手给了上海一位姓梁的富商。
没过多久,北京、济南两地的古玩商会会长都找上门来,向张蔚华通报了岱庙失盗大案,要他退回赃物。张蔚华开始态度很横,认为自己不是偷来的,不犯法。虽然脖子很硬,但架不住警察的威严,被警察押往济南后,不得不吐露实情。就这样,古物被一一查明追回。重点古物是十分在意的,审验中,侦缉人员发现少了一对黄釉青花葫芦瓶。
当时杨安一把黄瓷宝瓶卖给了济南古玩市场一个叫王大脚的人,王大脚又卖给了“鸿宝斋”。鸿宝斋再把宝瓶卖给了北京的“萃珍斋”。
萃珍斋有一名伙计叫徐少山,对瓷器鉴定颇有眼力。一见这对黄瓷葫芦,便感觉非同一般,收下后赶忙告知了店掌柜黄同元。而在古董行内赫赫有名的萃珍斋,是北京冀东银行监事赵汝珍开的。赵汝珍一看,分明是明嘉靖官窑珍品,当即重赏了徐少山,自己珍藏起来。警方顺藤摸瓜,查到了赵汝珍,赵汝珍看隐藏不住,只好割爱。
事实上,这场轰动全国的大案虽然告破,但是丢失的一百二十六件古物中,仅仅找回了五十三件,不足半数。这其中除从罪犯处搜出三件,从井中捞出十七件,其余三十三件,都是从古董商处赎回。
即便追回的古物,也颇多可疑之处。譬如保存至今的泰山三宝。先说黄瓷葫芦瓶,当时档案中明确说是“一对”,并有照片为证,而今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却只有一个,另一个仅存瓶盖。
对此,有人说杨安一出逃时投入井中摔碎了一个,但破案后,伪省长唐仰杜却声称“完璧而归”。又有人说后来文物库房坍塌,砸毁一瓶,但封存瓷瓶的铁箱一般不易毁损,即便毁损,也应有瓷片。长期以来,古董界有个传闻,收缴的部分瓷器可能被唐据为了己有。真相到底是什么,已无从查考。
再说温凉玉圭。我们现在看到的玉圭分为上下两截,全长九十二点二厘米。然而在清代及民国记录中,这方玉圭却是分为三截,全长一百一十五厘米。即使是济南市古玩业公会购回时的长度,也是“一米余十五分”。可见,现物与原物明显不符。
虽然沉香狮子没有出现在失盗名录中,但对照1933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照片,那对沉香狮为俯卧状,与现存的“前腿直立”本不是同一物品。沉香狮子什么时候被人调包,是不是杨安一一伙干的,也不得而知。
越是宝物,其身上就越是带有传奇色彩。名扬四方的“泰山三宝”,正是有着这许多的未解之谜,才更有其无可想象的魅力。
民间的狂欢
有必要再提一下东岳庙会。早期的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的内容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在祭祀活动的同时,融入了集市交易。后来随着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活动,形成了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经济民俗的三重格局。
宋大中祥符年间开始的庆贺东岳大帝三月二十八日圣诞活动,为东岳泰山庙会的正式定制奠定了基础。明代又增加了庆贺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诞辰活动,这样从每年的三月到四月,就成了老百姓所说的“泰山庙会”。
一到这两个节日,不亚于民间的过年,加上正值春和景明,一片盎然生机,无论远近,人们都会赶来焚香祝祷,并游乐赏玩。宋、元、明、清各朝,一直延至现代,东岳庙会可谓千年兴盛。
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就展现出东岳庙会的隆重场景:“倾城驱齐化门,鼓乐旗幢为祝,观者夹路……”这一点,《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也有写道:“三更前后,听得一派鼓乐响,乃是庙上众香官与圣帝上寿。”可想那仪式盛大而隆重,鼓金齐鸣,旗幡招展,绣阁、锦辇、彩亭无所不有,众人都拥着东岳大帝环游,满园一派节日气氛。东岳大帝成了当日主角,一时行人夹道,观者如堵。
除此,庙会也成为老百姓的交易会。有人把自家生产的物品拿到庙会上来,还有是家中的闲物,来做一下交换。自然也有批发货物专门做买卖的。
这样,搭铺子的,摆地摊的,或逛或看,或买或卖,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元初东平人赵天鼎在《太平金镜策》中记述:“今乃有倡优戏谑之流,货殖屠洁之子,每年春季,四方云聚,有不远千里而来者,有提挈全家而至者。”可见喜欢凑热闹的民间艺人、热衷做买卖的商贾小贩,不远千里来的八方香客,都成了泰山庙会的热情参与者。
明张岱在《岱志》中记载有庙会的生动场面:“货郎掮客,错杂其间,交易者多女人、稚子。其余空地,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热闹的庙会中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而且交代做买卖的女人和孩子居多。女人和孩子一多,热闹也就增加了三分。
有的经营有道,买卖做得也大。我们还是来看《岱志》中对岱庙周围客店的描述:“离州数里,牙家走迎,控马至其门,门前马厩十数间,妓馆十数间,优人寓十数间。向谓是一州之事,不知其为一店之事也。到店,税房有例,募轿有例,纳山税有例。客有上中下三等,出山者送,上山者贺,到山者迎。客单数千,房百十处,荤素酒筵百十席,优傒弹唱百十群,奔走支应百十辈,牙家十余姓,合计入山者八九千人。”
看来不光是提供食宿,还有其他项目,包括祭品、跟班、迎送、导游、山轿等一条龙服务,可见泰安很早就成了集宗教信仰和商业贸易为一体的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旅游名城。
创作于明末清初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写有女会首老侯带着众会友到泰安赶庙会时,遇到这边专门迎接的情景。此情景倒是同《岱志》上写的相照起来,我们且看:
行到泰安州教场内,有旧时下过的熟店宋魁吾家差的人在那里等候香客。看见老侯两个领了许多社友来到,宋魁吾差的人远远认得,欢天喜地的,飞跑迎将上来,拉住老侯两个的头口,说道:“主人家差俺等了几日了,只不见来,想是十五日起身呀?路上没着雨吗?你老人家这向身上安呀?”一直牵了他驴,众人跟着到了店里。宋魁吾看见,拿出店家胁肩谄笑的态度迎将出来,说些不由衷的寒温话。洗脸吃茶,报名雇驴轿、号佛宣经,先都到天齐庙游玩参拜,回店吃了晚饭。睡到三更,大家起来梳洗完毕,烧香号佛过了,大众一齐吃饭。老侯两个看着一行人众各各的上了山轿,老侯两人方才上轿押后。
在泰山下开店的,开的就是个人缘,只要是以前接待过的香客,就一定抓住不放,好生侍候,生客变成熟客,尤其是人数众多的香会。如此生意,如何不会越做越大?
《岱志》中还提到了纳山税。香客多了,泰山的收入自然就多。多少朝代都是要收香税的,后来就都包含在门票里。据《明史·李三才传》记载,当时仅泰山岁入国库的香税就有两万余两。
县衙、府衙都在岱庙周边不远处,在衙门办差的、纳粮的、公干的,来泰山上香的、祈福的、游玩的,都会聚集于岱庙周围,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热闹的老街岳阳街。
岳阳街位于岱庙正阳门前与遥参亭后门之间,因此也称为庙前街。其东起岱庙东南角楼,西至岱庙西南角楼,有两百多米长。
岳阳街南,有四条纵向街道,都是北起岳阳街,南至升平街。自东往西分别为东迎翠街、东太尉街、西太尉街、西迎翠街,均长约百米。东、西太尉街是因岱庙配天门西太尉殿而得名。西迎翠街旧时为老县衙官员及家眷居所,又因是县丞署所在地,也叫二衙街。
作为岱庙前最热闹的区域,以上五街就都包含在岳阳街市之内。也就是说,这是与庙会连在一起的街市,岱庙里有的这里有,岱庙里没有的,这里也有:饭庄、旅店、土产、药铺、布店、粮行、茶舍,还有柴火、草料、烟馆、妓院、戏园。
老百姓的话: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五行八作样样不落,整天都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百姓们把岱庙当作皇城,自然也就把岳阳街区称作皇城根的第一街。
帝王封禅泰山祭祀岱庙,走的是升平街,宋时称为御街。这条街在岱庙遥参亭前,也就是今天的通天街。升平街南头就是古泰城南门。
帝王天子从西门或南门入城,经升平街进入岱庙,举行祭祀大典。那个时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跪列于街道两旁迎驾天子。所以一进入升平街南门,就会置身于“登泰山如登天”的庄严气氛中。
皇上来了,也便带来了大批人马,岱庙周围的这些街巷就起了作用,除了泰山香会,这也是泰安城发展的主要原因。
升平街旁是老柴火市街,古代的百姓都以烧柴为主,有的上香的人专门砍了柴挑到柴火市上换钱,也有走时,专门从这里拉上一车。
附近还有元宝街,实际经营的是些上香用的香烛等祭祀供品。由于是专门的街道,也就比山前庙内的便宜,熟识的人们,多是先到这里采买,再去登山进庙。
灵芝街位于老城西门以南,是来自西边的登岱进香人的必由之路,也是店铺林立。后来还有青岩书院和西洋教堂,更使得这条街别有名气。与此街相通的一条路是大车档街,实际上古时叫“大车道”,也就是通往省京的大道。街面铺的都是石条,正经的官道。
那时,省、京官员到泰安,首先在接官亭牌坊驻车下马,由衙门的人迎接了,然后途经财西街,走大车档街、元宝街、过灵芝街,向东进入泰安县衙。后来财源街扩建贯通,元宝街、大车档街就统称为财源大街。
附近还有粮市街,也就是现在的市场街,它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位于老泰城南门,现在通天坊的西南处,连通着大车道。
来泰山上香祭祀的全国各地游客,带动了四面八方的商贾来进行贸易。天晚城门关闭,只能在城外歇脚、住宿。而这里就在城根前,离岱庙也近,吃住比城内还便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西靠奈河,北连财源大街,南接灵山大街的驴市街、盘龙街、金桥街、粮食街等十二条街巷。事实上,说起粮食市,就是一个老街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里,你什么都能找到,什么都能办到。
还有大关街,位于现在的上河桥东到青年路,也就是靠近古城墙处,据说老城西门外的大关街热闹时有六百余家商号,同城内的庙前街的热闹不相上下。
各省来的商人多了,就有了自己的组织,比如明时山西商人就在泰山下建起一座“山西会馆”,这个位置在泰山登山古道起始处的西侧。山西人会做生意,会交结,先富起来的人多,也就抱团取暖。
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面,爱看山西梆子,建个会馆,一是可以作为山西人集会宴饮看戏的所在,二是显示帮会的气派。
现在看到这里分为两处,东边是关帝庙,有山门、戏台、拜棚、东西配殿、崇宁殿和圣母殿。崇宁殿殿额为乾隆皇帝1748年所题“神威巨镇”,后院有一株古柏,传说也是汉武帝手植。
可能是关帝庙的缘故,清康熙、乾隆、咸丰、光绪、道光年间多次拓建、重修。西边就是山西会馆,当时与关帝庙同属一处,因为戏台就在东院。只是后来关帝庙影响渐大。
围绕着东岳帝和碧霞元君的庙会,渐渐渗入进社会的各个层面。到了清代,泰山庙会就更加热闹,年年都是民间的狂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英国教士慕阿德来到了泰安,见识了泰山庙会期间的城内景象:“朝圣自然是庙会的好时机。只要香客们络绎不绝,岱庙的院子就会挤满大量店铺,然而其中并没什么趣味,这些店铺排列在用棚板铺架的规则小街上。开阔地被小吃摊、西洋镜摊、江湖郎中、唱戏和说书的所占据。岱庙外面和城里的大量店铺都贸易活跃,尤其是在郊区,这种繁荣景象将持续三个月,随后这些店铺都进入关门状态。”
这老外还有一个细心的发现,那就是这些店铺和一些常年营业的店铺一样,都用木雕的猴子、蝎子、双公鸡、双牛和其他动物作为店铺的标志。他还去了泰安的郊外,因为他发现凡是宏大的庙会期间,西城郊外也会同时举行另一场盛大的庙会,那就是牲口、农产品和农村生活必需品的交易大会。由此可见,除了岱庙,泰安郊区也连带着一同热闹起来。
清代唐仲冕在《岱览·岱庙》中记载得也颇具体:“庙城宏敞,每年祈赛云集,布幕连肆,百剧杂陈,肩摩趾错者数月。旧传三月廿八日为岳帝诞辰,是日尤盛。”
除了岳帝诞辰最为热闹,前后数月,都会持续不断。那时的泰安城本就不大,基本上围绕着岱庙兴起的大街小巷,全都是一片繁闹景象,尤其是分布在各处的香客店,可谓是车水马龙,应接不暇。
当时的老百姓都还记得城内的“八大香客店”,其中岱庙附近的一家建得十分气派,“门面形若府第”,店名起得很直接,很硬气,叫“张大山香客店”。这香客店,上上下下跑堂的就有近百人,高档的包间雅室齐备,迎合广众的大厅散座也有。尤其东岳庙会期间,香客店车来人往,好不热闹,成为泰城一景。
清同治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春二月,美国传教士狄考文与教友隋斐士登泰山,并于岱庙布道,前后逗留一周,他在《泰山的寺庙和祭祀》中写道,庙会期间,成群结伴的人们一整天都是来来往往,到处都有售卖商品的摊位,除了一些普通的生活和玩具之类,还有金、银、黄铜、珍珠等首饰。此外,这里也有很多算卦的、表演戏法的、表演木偶的、唱戏的、卖草药的、卖膏药的、卖护身符的,还有看西洋镜的,里面的图片都是从外国版画和照片复制下来。一个个小剧场,大多数演员都是女性。整个庙宇和院子里都挤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
从狄考文的眼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岱庙的热闹。那种热闹里,往往还能听到流行于泰安一带的民间小曲《泰山景》:
岱宗坊是高又宽,
玉石雕花真好看,
王母池,在路边,
能工巧匠塑神仙,
好像活人坐上边。
三义柏,肩并肩,
柏树林中红门现。
万仙楼,起云端,
又有清清的流水响潺潺。
忽见(那个)斗母宫,玲珑楼阁空中悬。
这种小曲引“边关调”,颇有韵味,当地的老百姓很快就会了。庙会上,有专业的亮嗓在哪里悠扬,也就立时吸引不少人前去观看。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绝活表演。南宋曾三聘《因话录·绝艺》就载有:“蒋大防母夫人云:少日随亲谒泰山东岳,天下之精艺毕集。人有纸一百番,凿为钱,运凿如飞,既毕举之,其下一番,未尝有凿痕,其上九十九番则纸钱也。又一庖人,令一人袒背俯偻于地,以其背为刀几,取肉二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拭其背,无丝毫之伤。”
可想当时场景,表演者没有两下子,也绝对见不得真功夫。
庙会上还有“捶丸”,丸就是球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击球比赛。庙会上的捶丸,必定有奖赏,所以小孩子们都喜欢参与。2002年,岱庙西华门出土了一个当时东岳庙的石栏杆构件,上面就有童子捶丸的图案,这应该是现存最早的捶丸石刻。
此外,中国传统的高跷、龙灯、狮子舞、魔术早就进入了泰山庙会,还有一台台的戏剧、木偶、曲艺,大台大唱,小台小演,无论怎样,都能吸引观众。而且演员多是女性,这一点倒是与后来有所不同,说明那个时代还是较为开放的。
进入现代,泰山庙会的热闹更进一步,记录文字也更形象具体。我们看傅振伦先生《重游泰山记》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情景:
时值夏历三月中旬,为泰山庙会之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相望于途。妇女皆缠足,头梳长髻,衣裳博大,不着裙衫,腿带宽可四寸,多深红艳绿色,盖犹有数年前内地古装之遗风。捧香合手,喃喃不绝于口。至于男子朝山,则随僧道鼓吹而已。有手持直角三角形之黄旗者,其上大书“朝山进香”四大字,右侧书“莱邑义峪庄”诸小字,是殆来自山东东部莱州者。山中居民,有出售香马纸课者,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逢人索物,并云:“千舍千有,万舍得福。”“步步升高。”“积德吧,掏钱吧,个人行好是个自的。”不予则不得前行。
此一番描述,可见进香的群体,打着各式各样的小旗,很像后来的旅行团。除了正常做买卖的,还有一些乞丐夹杂其中,这些乞丐有的是真穷,有的则是成了一种不劳而获的职业。
冯玉祥半生戎马倥偬,后来选择隐居岱下,抗日重新出山,死后也便葬在这里,可谓对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隐居期间,他捐资助学、植树造林、建桥修路,为泰安做了不少好事。他还经常到民间走访,写有不少关于泰山与泰安城的打油诗。其中《庙会的市面》就有这样的记述:“赶庙会,开市场,各种货物来四方。有洋货,有土产,还有大喝小吃馆。这一边,摆面摊,台凳板桌都齐全。爹揉面,娘烧炉,生意买卖儿照顾。那一边,更热闹,汉子张口大声叫:酸梅汤,荷兰水,价钱便宜味鲜美。有老少,有男女,杂乱拥挤来复去。买者少,看者多,腰里无钱没奈何……”完全是一幅市井民俗图,见出冯玉祥将军当时的心境与乐趣。
泰山庙会与《水浒传》
东岳庙会对宋代以来的诸多诗歌、游记、戏曲、小说都有不小的影响,许多文艺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泰山庙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等,元杂剧《刘千病打独角牛》《黑旋风双献功》《小张屠焚儿救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也都写到泰山庙会盛景。
泰山庙会尤其对《水浒传》成书影响很大,书中不仅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泰山和东岳庙,而且人物安排和情节设计也无不表现出对泰山的崇拜。也可以说,作者和《水浒传》的精神归宿就是泰山。
我们看《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随众人到东岳庙踏勘,书中极尽铺排,展现出好一番景象:
庙居泰岳,山镇乾坤。为山岳之至尊,乃万神之领袖。山头伏槛,直望见弱水蓬莱;绝顶攀松,尽都是密云薄雾。楼台森耸,疑是金乌展翅飞来;殿角棱层,恍觉玉兔腾身走到。雕梁画栋,碧瓦朱檐,凤扉亮槅映黄纱,龟背绣帘垂锦带。遥观圣像,九旒冕舜目尧眉;近睹神颜,衮龙袍汤肩禹背。九天司命,芙蓉冠掩映绛绡衣;炳灵圣公,赭黄袍偏称蓝田带。左侍下玉簪珠履,右侍下紫绶金章。阖殿威严,护驾三千金甲将;两廊勇猛,勤王十万铁衣兵。五岳楼相接东宫,仁安殿紧连北阙。蒿里山下,判官分七十二司;白骡庙中,土神按二十四气。管火池,铁面太尉月月通灵;掌生死,五道将军年年显圣。御香不断,天神飞马报丹书;祭祀依时,老幼望风皆获福。嘉宁殿祥云杳霭,正阳门瑞气盘旋。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
里面把蒿里山一同捎带,写出了东岳庙及周围庙宇之壮观。其中提到的岱庙嘉宁殿,就是民国时所称的天贶殿。表明所写多是作者所见的真实景象。
水浒故事中频繁出现的泰山进香,就是说的规模宏大的东岳庙会,庙会上买卖兴隆,娱乐活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慕名而来。《水浒传》中有写卢俊义要往泰山“烧炷香消灾灭罪”。《水浒传》第五回,还写到汴京的东岳庙会,都是祈祝东岳泰山神三月二十八日诞辰。
我们看小说中泰山东岳庙会场景:“原来庙上好生热闹,不算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一千四五百家,延接天下香官。到菩萨圣节之时,也没安著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那日烧香的人,真是亚肩叠背,偌大一个东岳庙,一涌便满了,屋脊梁上,都是看的人。”作为小说,当然有许多夸张渲染,但也能够想象出,因了这庙会,完全会有如此热闹的气象。
老百姓本来就少乐趣,还不趁着东岳大帝的生日,搞一场自己的游戏。无论是做买卖还是烧香的,无不各取所需,享受东岳庙会的快乐。
庙会最热闹的莫过于打擂台。所谓打擂,就是以相扑为主的武术比赛,又称争跤、角力、角抵,类似于现代的摔跤。不仅天下高手云集,擂台上各显身手,官府也热心主办,参与其间,引得八方香客蜂拥而至。泰山庙会也就显现出节日祥和的热闹气氛。
打擂的地点就设在岳庙大殿嘉宁殿前的露台上,“朝着嘉宁殿,扎缚起山棚”。比赛规格很高,由泰安知州亲自主持,擂台前摆有香客募献的奖品,优胜者不但可以得到优厚的奖励,还有可能被官府重用。
对于这一点,文学作品早有反映。譬如元曲《刘千病打独角牛》,就是写相扑能手刘千打败称霸多年的独角牛的故事。
我们来看第三折中香官的台词:“今日是三月二个八日,乃是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圣诞之辰,小官奉命降香一遭。端的是人稠物穰,社火喧哗。别的社火都赛过了也,还有这一场社火,乃是哪吒社,未曾酌献。张千与我唤将部署来者。”
然后引出了擂台赛,独角牛两年无对手,大家都十分关注。
独角牛上台称:“东岳圣诞之辰,我在这露台上,跌打相搏,争交赌筹,二年无对手了,今年是第三年也。”香官就说:“你二年无对手也,则有今年,若是再无对手呵,这银碗花红,表里缎匹,就都赏你。香客还未全哩,等香客来全了时,脱剥下来搦三遭。”
别看这独角牛横,说两年遇不到对手,结果被刘千打败。第一合擂独角牛就被打倒,但不服,又来第二合擂。独角牛又被打倒了,这次认输。于是香官宣布:将那银碗花红表里缎子匹,都赏刘千,并加他做深州饶阳县县令。
看来还真是演戏,赢了的可当场给一个父母官做做,也不管这厮文化水平如何,心术是否端正。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引出了闻名遐迩的泰山打擂,写到蒋门神说“三年上泰山争跤,不曾有对”,可见这家伙曾经在擂台上练过,且没有遇到过对手。也可能是蒋门神的自我吹嘘,《水浒传》倒是没有写到他的擂台“争跤”。
《水浒传》里细写争跤的是第七十四回,梁山好汉燕青痛打任原的场景。任原是天下第一摔跤好汉,他在泰山打擂,连续两年打败天下高手,保持不败纪录,正准备拿下三连冠。燕青从香客中听说后激发了斗志,当日向宋江禀告,与李逵下山来到泰安州。
燕青从水泊梁山出来,乘船直行到泰安的运舟街。
泰安当年水系发达,运舟街就在今天的通天街以西,青年路以东,离岱庙不远。宋代以后,八百里水泊逐渐退去,泰山下的白鹤泉也被堵塞,运舟街的水道也就渐趋干枯,形成陆地,成了一条街巷。
再看燕青来到岱庙,拨开人群,接了场子,跨到擂台上来。几天里,观众没有看到激动的场景,任原也已松垮,显得既傲气,又有些不耐烦。哪里想到忽然翻上来一个不识相的好汉,且这好汉带有一股子猛劲,哪里就一时服输?所以,就像是戏台起了开场锣鼓,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由此,台上两雄相搏,台下神情紧绷,只等看到高潮,叫上一声好。
燕青与任原一番恶战,最终用计乱了任原的阵脚,使右手扭住,左手插入交裆,肩胛顶胸直托起来,叫一声“下去!”把个不可一世的任原头朝下脚朝上扔下擂台。只这一下,“庙里的看官,如搅海翻江”,兴奋成一团。燕青打赢了豪横一时的擎天柱,一鸣惊人。这一情节,也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篇章。
《水浒传》借用泰山说事,还有对于神行太保戴宗的塑造。
第一百二十回中,梁山军队征讨方腊凯旋之后,戴宗来找宋江,客套闲话叙完,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圣恩,除授兖州(管辖泰山和曲阜)都统制。今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闲,过了此生,实为万幸。”宋江道:“贤弟何故行此念头?”戴宗道:“是弟夜梦崔府君勾唤,因此发了这片善心。”宋江道:“贤弟生身,既为神行太保,他日必作岳府灵聪。”自此相别之后,戴宗纳还了官诰,去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虔诚无忽。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后来戴宗在岳庙里累次显灵,老百姓和庙里的道士,遂塑戴宗神像于庙里,胎骨是他真身。
戴宗不仅归隐岱庙,融入泰山,还成为泰山众神中的一员,为泰山周围的百姓营造幸福。大家别忘了,东岳泰山又名“岱宗”,与神行太保戴宗的发音相同,“戴宗”之名,或是《水浒传》作者的刻意安排。
此外,梁山距泰山不远,梁山好汉曾经袭扰周围所有州府,唯独泰安平安无事。在梁山好汉心中,泰山是不可冒犯的。对于到泰山烧香的香客,宋江也特别规定,“休要惊吓,任从过往”。
梁山好汉对泰山香客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也代表了他们自己的一份心愿。
责任编辑:徐晨亮 于文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