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月度测评十)
2024-10-09
梁开喜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单元1 组合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3题。(2024年中考新疆卷)
材料一:
①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②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③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来源: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材料二:
①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药企加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力度,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方案,中医药海外接受度越来越高。
②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③在匈牙利每年的中医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就诊者排起长队;在南非,针灸成了约翰内斯堡大学最受欢迎、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界普遍赞誉……
④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坚实,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3月29日17版文章《中医药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改动)
材料三:
①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第二,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是“守正创新”的关键。第三,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有效实现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第四,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第五,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是“守正创新”的根基。
②中医药非遗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才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第9版文章《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作者:曹洪欣,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仲景被当世称为“医圣”,是因为他收集民间药方、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
B. 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时至今日,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
C. 中医药不断地“走出去”,在国外广受赞誉,已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D.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守正创新”。只有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提出预防疾病并实施外科手术等事例,证明两汉时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
B. 材料二通过数据统计和列举中医药国外发展情况,表明中医药传播广泛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体现出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力。
C. 材料三论述了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语言严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 中医历史悠久,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3. 学校正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
试题解析
1.这一组测试文本由三个材料构成:材料一回顾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悠久历史,材料二介绍了中医药在海外传播的情况,材料三论述了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应如何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复合型或组合型文本,已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毕业考试在选材上的一个主流趋向。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逻辑推断的因素。A项由材料一第②段可知,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其原因不单是收集民间药方并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还在于他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将“医圣”的称号归因于某一个方面,实际上是窄化了这一至高荣誉之所以获得的理由。另外,选项用“当世”替代原文中的“后世”,犯了曲解原文的错误。B项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现在中医药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仍是或都是经由丝绸之路。由材料二第①段可知,丝绸之路之于中医药传播的意义,只在2000多年前,换句话说,“196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已不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所能承载的了。另外,选项将原文中的“国家与地区”减缩为“国家”,也导致了常识性的错误。D项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的表述没有问题;第二个句子中的“只有……才能……”是表示必要关系的复句,但“守正创新”并不是只有“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这一条路径。由材料三第①段可知,“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可以“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有效实现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同样可以实现“守正创新”。
2.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和第③段“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可知,张仲景虽然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但真正实施过外科手术的却是华佗。
3.该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对“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提出意见建议。从题干设置来看,该题具有开放性和聚合性相统一的特点。其开放性表现在:只要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相关的建议都是合理的,其聚合性表现在:所有建议都不应该忽略“学校正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个大前提。所以,答案既要具有开阔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考虑到一定的限制性和针对性。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建立多元视角,比方说,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思考;也可以从课堂内和课堂外来思考;还可以从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来思考。
单元2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4~7题。(2024年中考四川成都B卷)
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
谢 伟
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
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
磨刀—磨菜刀剪刀—
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
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
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
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
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
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豆花儿□胆水豆花儿□”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
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
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
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
“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
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
(来源:中国旅游出版社《成都·锦城诗酒花》,有改动)
4.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5.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文中描摹叫卖声时,使用了破折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第⑦段画线句的两个方框内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更为合适?请结合内容在相应方框内填出,并简述理由。
“豆花儿□胆水豆花儿□”
7.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试题解析
4.该题考查学生对主旨句多重含义的理解与概括。“动听”无疑是“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中的关键词,当然,“动听”不单是因为“好听”,更多是因为叫卖声中包含着人间的情味,浸透了生活的甘苦。“结合全文分条概括”的意思是不需要展开分析,只要将“动听”的理由分项列出即可。概括时要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叠、不笼统。所谓“不遗漏”,即应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所谓“不重叠”,即应对相关内容作合理的筛选与整合;所谓“不笼统”,即应具体化,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妨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相关语句一一划出,然后再进行归纳整理。由第③段“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可知,“叫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叫喊”,它带有“吟唱”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声音艺术;再由第③段“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可知,“叫卖”还要能够对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心理形成一定的吸引和召唤;由第④段“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和第⑦段“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可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叫卖声中,弥散着生活的气息,同时也彰显着生命的活力;由第⑧段“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第⑨段“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我们不难体会到家人之间相互呵护的温暖以及陌生人之间惺惺相惜、将心比心的感动;由第⑩段“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可知,叫卖声意味着别样的生活故事和生活风景。总之,该题关乎内容的梳理,要求明确题干指向,然后作整体观照,提要钩玄。
5.该题需要对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声作比较分析。第⑤段“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江南的叫卖声“柔软清灵”,余音袅袅。第⑥段“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北京的叫卖声豪迈中又透着艺术感。第⑦段“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成都的叫卖声“柔婉亲切”,具有原始的风味。可见,不同地域的叫卖声也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作者写三地的叫卖声,让我们可以借此一窥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但这还只是一方面的作用。所谓“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这里的“一座城市”,既可以理解为泛指,也可以理解为确指。换句话说,作者既要一般性地刻画每座城市具有特定生活内容和文化意蕴的叫卖声,又要重点表现自己生活的城市最熟悉、最动人、最原生态的叫卖声。如果我们着眼于前者,作者对具有代表性的三地叫卖声的描写无疑表现了不同的声音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貌;而如果我们聚焦于后者,江南和北京两地的叫卖声显然具有烘云托月的作用。由成都的叫卖声,作者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出了川人“率性、爽直”的性格特征。
6.该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问号首先可以排除,因为这不是两个问句。逗号、破折号、感叹号似乎都说得通,但题干要求选择“更为合适”的,所以还必须联系语境进行比较斟酌。画线句描写的是川南的叫卖声,这种叫卖声是与川北、川东和成都的叫卖声同中有异且别具风味的。“直接、短促”“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正是川南的叫卖声的突出特点,这种特点当然不能如川北、川东和成都的叫卖声一样用表示声音延长或间顿的破折号来表现,只适合用最能体现力量感和更能表现川南人个性特征的感叹号来表现。由此看来,标点符号的考查只是一个形式,归根到底,该题考查的还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7.该题考查文章常见的首尾呼应的手法。一般而言,首尾呼应在内容上往往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在结构上则有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的作用。但这只是通法通则,甚至可以说只是套路而已。关键在于要回答出“妙处”,并“结合全文进行赏析”,这就需要我们对开头和结尾的文字作深入解读和悉心揣摩。从开头的“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结合标题以及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我们不难明白作者对这种“热闹”所抱持的积极肯定与由衷欣赏的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大词小用,作者的喜爱之情寄于其中。从结尾的“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我们不仅可以想见作者与世俗生活深度融入的场景,还能充分感受到作者由情感认同到行为参与上的神奇变化。“喂—等到,卖废纸!”方音之中,自有一缕动人的烟火气息氤氲开来。
单元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2024年中考重庆B卷)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来源:《桃花源记》,作者:[魏晋]陶渊明)
【乙】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六十三。
(来源:《陶渊明传》,作者:[南朝]萧统,有改动)
【注释】
①任真:任性率真。
②祭酒:官职名。
③麾:同“挥”,挥手。
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
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
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
⑦会卒:恰巧去世。
8. 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C.善属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D.麾而去之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10.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
B. 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
C. 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D. 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
11. 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
试题解析
8.该题考查文言文多义词的比较。比起静态的字词解释的传统考查方式,现在的命题倾向于内外结合,这样更具广度和语用意义,有利于教评衔接。A项中的“舍”一为动词“舍去”,一为名词“房舍、学舍”,词性和词义均不相同,“同舍生”相当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同学”;B项中“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是动词,有“说,讲”的意思,“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是名词,指“正确的方法”;C项中的两个“属”都是动词,其中,“善属文”中的“属”是“写”的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是“嘱托、嘱咐”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去”字是动词,都是“离开”的意思。故选D。
9.该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第(1)题中的关键字词有:“妻子”,指妻子、儿女,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绝境”。第(2)题中的关键词有:躬耕,亲自耕种(田地);自资,自给;羸疾,衰弱生病。
10.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A项整体看是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然后写桃源人来此的原因。为了表现桃源人的淳朴好客,文章反复写到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款待”,一处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一处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间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所以,不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该项对文章先后顺序的概括都是不准确的。C项“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的意思是: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联系前后文和陶渊明高洁的操守,这句话显然是他的推脱之辞。D项“麾而去之”的意思是:(檀道济送给陶渊明粮食和肉,他拒绝了),并挥手让檀道济离开。这里充分表现了陶渊明傲岸的风骨,“鄙视”之说属无中生有。
11.该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分析与探究。甲文陶渊明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纯净、和平、丰美,没有税赋、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由此寄托了他对大同世界的构想与憧憬,同时也折射出现实的黑暗污浊。乙文是人物小传,主要通过陶渊明拒绝刺史资助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两件事表现了他高远的志趣和超凡拔俗的精神品格。以上分析主要是从社会背景以及陶渊明的个性特质的角度切入的,我们也可以结合乙文中的具体事例来推断陶渊明归隐的直接原因。比如“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体现了他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坚守与追求;“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体现了他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厌恶;“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体现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和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气节。
参考答案
1. C
2. A
3.示例:(1)开设中医药课程;(2)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3)在校园开辟中草药种植园;(4)举办中医药宣传讲座。
4.①叫卖是韵味悠长的声音艺术。②叫卖能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③叫卖充满城市动人的风韵和世俗生活的烟火味道。④叫卖蕴含普通人守护家庭的温情。⑤叫卖体现城市接纳不同地域劳动者的包容。(任选四条作答)
5.(1)描写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方的叫卖,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叫卖蕴含着鲜明的地域风韵。(2)用江南和北京的叫卖衬托成都的叫卖,突出其原生态而又鲜活的特点,以及率性爽直的川人性格。
6.两个方框都填感叹号。两个感叹号连用,与叫卖内容一起,既能展现叫卖声直接短促、字字铿锵的外在特征,又能表现其朴拙自然的内在特点,还能凸显川南人更为率性爽直的特性。
7.(1)文章开头描写玉林热闹的叫卖场景,结尾描摹作者对叫卖的回应,首尾形成呼应,并照应标题;(2)文章开头写作者对叫卖的欣赏,结尾表现其对叫卖的主动参与,暗示作者内心变化,含蓄体现了作者对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热爱之情的深入。
8. D
9.(1)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亲自耕种,自食其力,也因此衰弱生病。
10. B
11.(1)陶渊明不满社会的黑暗污浊,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好远离尘世纷扰,以求内心宁静。(2)他对官场的繁文缛节和媚上欺下深恶痛绝。(3)他性情孤傲,崇尚自我,淡泊名利,志行高洁,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