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024-10-09王丹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初中生要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代社会,获取阅读材料的途径与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阅读活动也不应只依赖或完全围绕语文教材来进行。以经典文学作品和古诗词为阅读范本,从经典汲取养分,通过不断地、系统地阅读实践,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如何赏析经典文学作品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宛如采集零琼碎玉汇聚成聚宝盆,不能一蹴而就。初中生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成为当前提升语文素养的关注重点。从语文的重要性来看,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12~15岁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不但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沟通能力,还可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拓展思维的边界,更好地认知世界。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提高语文素质和文学修养,亦能通过作品了解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学生通过大量地、有技巧地阅读和赏析经典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提高核心素养,还可以通过文字了解丰富深邃的文学世界,并从中汲取养分。
阅读和理解一部文学作品,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把控。宏观上,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寻找到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了解文章的主旨立意。微观上,要能够赏析重点段落、好词佳句,找到其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比如在阅读《儒林外史》时,首先要考虑到这是一本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由多个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构成,所以在赏析文学作品的时候,可先从整体上把握名著的内容。《儒林外史》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书中不少人物为了追求功名甚至丧失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但其中也有清流之士,比如王冕。其次,我们可以选取一个故事章节或片段,找出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如 “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这段描写即表现了王冕恃才傲物、率性纯真的性格特征。在赏析这类小说时,对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可着重从描写方法、人物性格以及结合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赏析,可以随读随提笔进行批注,甚至可以尝试摹写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类似的人物形象。
阅读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尝试用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将两部或多部作品进行对比,并通过对作品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不同文学作品的特征、意义等。这种方法可用于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的纵向比较。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不同情节、不同时空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比如可以将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进行对比,将二十年前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进行对比。又如,在赏析《儒林外史》时,可将范进中举前后相邻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抓住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进行分析。要注意,在使用比较法进行阅读理解时,所分析的每一个句子都应该来自文章,通过对比差异,对作品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品析、鉴赏,也是对文学作品审美认识和对艺术形象具体感受的过程,可以感悟作品中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
二如何赏析古诗词
赏析古诗词,首先要多朗诵、多默读,这是熟悉理解作品的第一步。其次,要关注诗词的关键语言,如标题、结尾句、诗眼等,这些地方往往是解锁作品主旨、作者情感的金钥匙。再次,应用开阔的思维对作品进行赏析。如赏析曹操《观沧海》时,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背景,可知此诗为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观海时有感而发,正是他满怀雄心壮志渴望进一步建功立业之际。再结合诗词分析,诗的意境开阔、气势宏大,宛如宽阔浩荡的海水近在眼前,山川美景也成为征途的一部分。在赏析时,还可引入《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相关名著,这也有助于读者深入认识曹操其人其作。
由此可见,赏析古诗词需要注重累积诗词背景知识。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等,才能对诗词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如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这首词不是苏轼最负盛名的作品,但却是鲜明表达他人生转折期心境的一首词。作者人生前期肆意张扬,仕途通达,却在“乌台诗案”之后剧烈转折,从此仕途跌宕起伏,人生一波三折。那么,在对作者人生经历有全面了解之后,读者就更容易读懂他写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了。
从简单地阅读一首诗词,到能通过阅读与分析深刻理解作品,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对作品进行反复阅读。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不是读一篇、读一部作品,而是对作品反复赏析品味,进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当然,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逐字逐句阅读这一常用方法,也可以采取快速浏览、跳读、猜想读等方式。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可以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诸如成语接龙、飞花令等文字游戏或导读提示、问题探究等阅读导引,也能增加阅读形式的多样性,达到开阔思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目的。比如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时,对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应该如何理解?阅读刘禹锡《陋室铭》的时候,全文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而当读到意思深厚的词句时,学生可能受年龄、知识、阅历的限制,暂时不能完全理解,可先采取标注、摘抄等方式做好笔记,方便日后进行重点理解分析。这个过程能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受力,使其逐步领悟诗词中的语言魅力。
三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想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分析作品,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尝试从原著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赏析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时代背景的研究。换而言之,书籍像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隐约可见那个时代的冰山一角,这是文学的魅力之一。我们阅读和思考的目的,就是探寻和认识这些经典作品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比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由于其篇幅较长,人物情节错综复杂。学生读者往往会基于自身对世界的理解,进行作品解读。而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边界仅能完成片段式阅读与理解。这种片段式阅读,虽然能够对人物、事件有大概了解,但对深度理解作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别人尤其是名家是如何解读《红楼梦》的,比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等对《红楼梦》创作背景、人物、情节的研究文章,这是我们走进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辅助之一。
赏析作品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运用大量的艺术手法,以达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赏析,从而更好地读懂作品。
另外,确定分析作品时使用的文学理论,有助于读者从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有助于学生读者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与文字互动的过程。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理解,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阅读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