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24-10-09翁远桃

现代阅读 2024年19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冬,当时陆游闲居老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年六十八岁高龄。虽置身美丽的江南山野,可他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依旧不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矢志不移的家国情怀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寂静的深夜风雨交加,这声响悄然进入诗人的梦境之中,幻化成金鼓连天、鏖战疆场的场景。报国之志似乎如愿以偿,可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孤村一梦。诗人沙场效国的志向只能在梦幻中得以实现,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控诉和绝望,更加有力地体现了陆游家国情怀的可贵和永恒,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人文丰碑。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爱国诗歌星河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它家喻户晓,浸润着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心灵。

陆游幼年亲身经历了金人铁蹄任意践踏蹂躏中原的悲惨场景,又深受父亲陆宰和叔父陆宲的熏陶和教育,报国之志深深植入诗人的灵魂。

然而,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与自己在仕途上的起落使得陆游的沙场报国梦成了永久的期盼。晚年闲居山阴时,他写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道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苍凉悲壮,如泣如诉,也是其人生秋意的写照。直到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写下了《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绝笔诗是诗人最后的悲鸣,道出了他一生的忧患和遗憾。

陆游一生虽壮志未酬,却矢志不移,紧紧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舍小我求大我。“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的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岁月怎么流逝,社会如何发展,“家国情怀”永远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源泉。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不衰,中华民族遭遇危难而不倒,与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情怀息息相关。

执着理想的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任人蹂躏的屈辱史,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有国才有家,只有祖国强大繁荣,人们才有生活的底气和自信。中国古代读书人无不把这一理念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陆游倾其一生诠释着这一真理,古代先贤尚能如此,今人自当努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每一个字都指向了一个方向—报国,这是诗人陆游的志。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大志。”陆游在自己立下大志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所经历的无奈和无助也只有他独自体会和品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家国情怀让读者肃然起敬,敲击着读者的心灵。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战国屈原、西汉苏武、南宋文天祥、近代谭嗣同……哪一个不是一片丹心照汗青?他们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唯有实力才能立国。“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做人不能只顾个人名利,要顾国之大利。青少年应立志投身到祖国需要的行业和地方,施展才华,奉献青春,与国家发展并肩而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在咫尺,只有融入这一宏伟的事业,人生价值才会最大化。

文化长河中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样的爱国诗篇凝结成了中华文化的红色经典,和其他优秀作品一起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中华,几千年文明灿烂辉煌。单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能让世人瞩目。长久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基石。青年一代要擦亮慧眼,不盲目追风,要追根溯源,汲取历史文化中的养分,续写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家国情怀”贯通古今,只有情怀、认知、追求、行为的完美统一,才会无限释放个人的潜能;只有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永葆深情,才会将报国之志付诸自觉的实践之中。

(来源:《语文天地》2023年第4期,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西河镇完小,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