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共产党人的 “正气歌”
2024-10-09邵建新
《梅岭三章》是陈毅于1936年在梅岭(今江西大余县南大庾岭),用七绝形式写下的“绝命诗”。它是元帅诗人广为传诵、最负盛名的诗词代表作。诗序道:“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交代了诗人的作诗背景、特殊处境与写诗情景。诗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诗人在“清剿”(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形势极为严酷之际、身陷绝境之时,已做好“杀身成仁”的准备。陈毅以诗明志,把组诗当“遗言”,向党敞心扉,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铮铮铁骨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展现了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至死不渝的高风亮节。
梅岭三章(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首句似劈头而来的惊雷,以直击灵魂的拷问—面对“断头”“意如何”引出整个诗章。诗人以“意如何”的“意”字作为组诗红线,贯穿全篇。“创业”句看似答非所问,实质上是从回忆“峥嵘岁月稠”的角度来作答。在高度概括了斗争的残酷、创业的艰辛、取胜的艰巨的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斗不息、宁死不屈的战斗豪情。
烈火炼真金,岁寒知松柏。“死生亦大矣”(《庄子·德充符》),生死考验最能测试一个人的秉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人早有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与准备,勇于慷慨赴死。因而想象牺牲后仍然继续战斗的三、四句便顺理成章,自然流淌在诗人笔端了。一个“去”字,斩钉截铁,凸显诗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一个“招”字,以形写神,“活画”出身为军事统帅的诗人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号召力。一个“斩”字,笔力千钧,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即使化为鬼魂,也要高举红旗,率领“旧部”,横扫千军,踏平“泉台”(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拿下阎王首级的壮阔场景。
诗句通过艺术“幻想”,化虚为实,表现出诗人将可憎的旧世界打得稀巴烂,“死亦为鬼雄”的痛快劲儿;也将诗人非凡的指挥魄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彻底的革命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这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诗句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诵读这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怎不让人斗志倍增?
梅岭三章(其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第二首则是诗人继续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设想的“己之死”激励战友,对后来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首句高度概括了诗人从1926年在四川协助北伐军工作起,直到1936年领导赣南游击战在梅山被围整整十年的武装斗争历程,他参与南昌起义,会师井冈山,建设红色根据地;参与领导反“围剿”斗争以及正在进行的游击战争等重要军事活动。这非同寻常的“十年”是陈毅面对刀光剑影,冒着枪林弹雨的十年。“烽烟”句是第一首诗里 “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具象化,是诗人十年“革命史”的艺术化陈述。
诗人直面伤病被围的生死考验,“虑不得脱”,面对“断头”,自然而然产生联想,想象被敌人悬头示众(国民党反动派曾重金悬赏陈毅人头)的惨烈情景。即便如此,这又何妨?一个“须”字使诗人从容不迫、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毫发毕现。“此头须向国门悬”—这掷地作金石声的诗句便是浩气四塞的诗人直面死亡威胁、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铮铮誓言,也是激励战友、勉励后来者的慷慨悲歌。吟诵这摄人心魄的豪壮诗句,谁人不震撼?
三、四两句是对上一句的自然引申。希望生死与共的战友切勿悲伤,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奋勇杀敌,多打胜仗,完成诗人未竟之事业,把革命的“捷报”当作祭奠的“纸钱”,告慰包括诗人在内的英雄亡灵。一个“飞”字,兼用拟物、夸张修辞,极言捷报传递之快、数量之多。诗人别出心裁,凭着奇特想象,旧词新用,“意”想身后事。在这里诗人再次“把迷信转化为诗歌的审美想象”(孙绍振《解读陈毅的〈梅岭三章〉》),吟成这雄奇奔放、慷慨悲壮的诗句。把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现得极其充分、透彻,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跃然纸上。这不禁使人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的名句来,品味这悲欣交集的诗句,怎能不动容?
梅岭三章(其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第三首则是诗人顺着前两章之“意”,回首革命一生,义无反顾,深切地表达了诗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决绝。
一、二两句是说诗人自从投身革命,就一直把队伍当作自己的家,虽然时时处在反动派制造的“血雨腥风”的包围中,但诗人坚信反动派彻底灭亡的日子不会太久。一个“即”字,表明诗人把组织当依靠,表达对党的绝对忠诚;一个“应”字,昭示趋势,揭示规律,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诗人同期诗句“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赠同志》)便是这句诗绝好的注解。黑暗终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为了革命的明天,为了理想的实现,今天“我”毅然决然作出献身抉择,死而无憾。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准备“成仁”的第三句。
“取义成仁”是成语“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与“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的缩语,一代儒将把这两则儒家经典名言合二为一,呼应首章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这从容豪迈、豪气入云的悲壮诗句把诗人的革命坚定性、彻底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意”料“今日事”,生性豪爽直率的诗人再次慷慨陈词,卒章显志:直接“喊”出他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美的理想与理想的美—“人间遍种自由花”。这真可谓曲终奏雅: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必将浇灌出人类解放的自由之花。高亢激昂的“遍种”两个字,把诗人澎湃的激情推向了极致,把作者坚定的信仰表达得极丰盈,成为歌颂自由、赞美理想的最强音,激励人们前赴后继,为人类伟大的理想而奋斗。结句言尽而意不止,让人回味、催人奋进……
《梅岭三章》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展开。三首诗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组诗分别从“追怀往昔”“审视当下”“展望未来”三个角度来回答。诗人立足现在,从眼前回想过去,从现实写到未来。纪实与“幻想”交错,情语与理语交融;一气贯注,虚实相生,逐层深化,神完气足。“诗”“人”合一的篇章完美地表达了硬汉陈毅、英雄陈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真切体现了他的真性情、真人格。陈毅这组以情感人、以诚动人的“绝命诗”,可以称得上是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也是对年轻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今天重温这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至诚大作,吟诵这大气磅礴、回肠荡气的红色经典,可帮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滋养浩然正气,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家国情怀,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来源:《读写月报》2022年第5期,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