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发表前后
2024-10-09孟兰英
导 语
1936年初,刚刚在陕北站稳脚跟的中共中央,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此时,黄土高原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战士壮行。毛泽东有感于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抒写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共产党人”的时代强音。
本文要叙述的,就是围绕这首《沁园春·雪》的发表,所发生的有趣故事。
“东征战役”前发出时代强音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随即组织“东征部队”,东渡黄河对日寇作战。1936年2月,“东征部队”挺进至清涧县袁家沟一带,并发布《东征宣言》,将红军奔赴抗日的消息通电告知国人。2月23日,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渡过黄河发起了“东征战役”。
此时的陕北普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岭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信步走出窑洞,远远望去,高原似蜡象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目睹了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一首《沁园春·雪》在毛泽东的笔下流淌而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沁园春·雪》中,有扫六合,并诸侯,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有北控朔漠,西征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令名将飞度关山的汉武帝;有一统江山,创造了巍巍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有在五代纷争中再度统一,建立了赫赫功名的宋太祖;有策马弯弓,驰骋草原,建立横跨欧亚大陆庞大帝国的成吉思汗。这些中华民族的骄子,用他们的赫赫功绩讲述着东方巨龙的灿烂辉煌。毛泽东请出这些历史人物,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炫耀千秋功业,他的真实用意是要在历史的比较中,抒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共产党人”的时代强音。因为,中国共产党正在率领中国人民开创史无前例的新的民族奋斗之路,而这条道路将通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难以企及的更加光明的未来。
毛泽东赴重庆,词撼山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中国共产党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国家;而国民党蒋介石则妄图凭借军事上的优势,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蒋介石在半个月内,连续3次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毛泽东肯定不敢到重庆来。
蒋介石丝毫没有谈判的诚意,他根本没有料到毛泽东真的会来,还拿出了具体的谈判方案。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与李济深、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共商国是。席间应诗人柳亚子的一再索求,毛泽东将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录赠给他。柳亚子读罢,认为“雄视今古,委为巨制,为咏雪绝响”,尊毛泽东为词坛“第一国手”,并立即和词一首,连同毛泽东原词一起送请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报社考虑到发表毛泽东原词须经他本人同意,故只将柳亚子的和词在11月11日《新华日报》上刊出。
10月25日至28日,柳亚子将毛泽东书赠的《沁园春·雪》手迹公开展出,引起了轰动。
重庆报界纷纷刊载《沁园春·雪》,在重庆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这首词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雄视古今的豪放词作,震撼了整个山城,感染了全中国。
“诗词唱和”彰显和平、民主与进步
不久,重庆《新民报晚刊》以《一阕〈沁园春〉,词人寄感慨》为题,刊出《沁园春·雪》被转载后第一位“步韵唱和”的爱国民主人士、财政专家崔敬伯的和词。紧接着,重庆《大公晚报》副刊《小公园》,将和词改题为《沁园春》重新发表。词前由作者写了一段“小序”:“顷者读报,见近人多作《沁园春》体,怅触衷怀,辄成短句。顶天立地之老百姓,亦自当有其立场也。”
从此,在广大志士仁人中拉开了以《沁园春》为题,针砭时弊、步韵唱和的帷幕。
12月11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全文刊出了郭沫若和词:
国步艰难,寒暑相推,风雨所飘。念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战,血浪天滔。遍野哀鸿,排空鸣①,海样仇深日样高。和平到,望肃清敌伪,解除苛娆②。
西方彼美多娇,振千纫金衣裹细腰。把残钢废铁,前输外寇;飞机大炮,后引中骚。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民力尽雕。堪笑甚,学狙公茅赋,四暮三朝。
注释 ①(f%):古书上说的像猫头鹰一类的鸟。②苛娆:骚扰。
董维熙、吴景洲、昌政、蜀青等人的和词也纷纷刊出。
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的《民主报》记者、中共党员唐弘仁,在狱中读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倍受鼓舞,也和词一首,在难友中秘密流传:
大地回春,号角雷鸣,大纛③飘飘。羡北阙干戈,势如山岳;南朝金粉,尽付滔滔。皇室崩颓,皇军披靡,解放声声此日高。中原地,看旌旗招展,分外妖娆。
休云民气方娇,令绝世奸雄也折腰。笑庙堂宵小,丑形毕露;帮凶滚滚,难卖风骚。窃国枭雄,殃民四寇,已似南山落网雕。天亮矣,喜扬眉吐气,计取今朝。
注释③纛(d3o):古代军队的大旗。
与此同时,在延安的老教育家黄齐生读到后,与谢觉哉、钱太微诸位先生也步韵唱和。
在晋察冀解放区《晋察冀日报》工作的邓拓,也步毛泽东《沁园春·雪》原韵填词一首,充分表达了解放区广大军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北斗南天,真理昭昭,大纛飘飘。喜义师到处,妖氛尽敛;战歌匝地,众志滔滔。故国重光,长缨在握,孰信魔高如道高?从头起,果凭谁指点,这等奇娆!
当年血雨红娇,笑多少忠贤已屈腰。幸纷纷羽檄,招来豪气;声声棒喝,扫去惊骚!韬略无双,匠心绝巧,欲把山河新样雕!今而后,看人间盛事,岁岁朝朝!
在昆明的缪秋沉,因为他儿子在昆明“一二·一”血案中身受重伤,悲愤之余,“摭辞步韵,聊以写忧”,也和词一首。
这些词章,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的“为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的方针”的坚决拥护。
由《沁园春·雪》引发的政治较量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过去对毛泽东所知甚少。《沁园春·雪》中体现出的博大胸襟、气魄和文采,令众多文化人震惊与敬佩。当知识分子为毛泽东的诗词所倾倒而纷纷提笔唱和时,这种心理上的倾向性,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为日后他们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奠定了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沁园春·雪》真的是咏雪绝响、独领风骚了。
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他请毛泽东到重庆假“和谈”,毛泽东却把鸿门宴变作一个大舞台,让共产党领衔酣畅淋漓地唱了一出大戏,让大后方的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
《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这首词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一时众说纷纭。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见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大字木刻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在《沁园春·雪》那页的空白处写过这样一段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呵!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这,应是最好的答案吧。
(来源:《文史春秋》2013年第12期,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