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能漏泄春光
2024-10-09竺可桢
现代阅读 2024年19期
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柳条能漏泄春光,鸭能先知江水暖,这都是表明物候推移是有内在因素起了作用。唐、宋诗人之所以能有如此直觉的感性认识,也是由于他们审察事物之周密而勤快。诗人如陆游,他的晚年从五十岁到八十多岁在浙江绍兴家乡,夙兴夜寐,几乎无时无刻不留心物候。在《十二月九日枕上作》诗里:“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又在《夜归》诗里:“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可见唐、宋诗人能体会动、植物物候推移的本质,绝不是偶然的。
俗语说道:“蒲柳之质,望秋先陨。”意思虽是比喻薄弱的东西容易摧折,但却说明了一个真理,即是许多树木像水杨类,当寒冷天气未到以前,老早就已萧萧落叶了。
植物之能“未雨绸缪”,严冬未临,早做准备,不仅限于水杨类,而是很普遍的。因为植物既不能走动,而内部又无调整温度的机制,所以必须有抗御严冬的准备,一般阔叶树在夏末秋初的时候,初叶的叶端不再生长叶子,而成为芽鳞,使枝叶的生长点受到保护,不致受严冬的损害。一到春天,这芽鳞又能重新再长枝叶。在初春未来之前,芽苞、花蕾已跃跃欲试。
(来源:北京出版社《天道与人文》,有改动)
思考探究
1.说说柳条能漏泄春光的原理。
2.为什么说“可见唐、宋诗人能体会动、植物物候推移的本质,绝不是偶然的”?
3. 物候现象涉及植物、动物的生长周期和对季节变化的反应。在文中的诗词、俗语中,你能找到几种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