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出岫

2024-10-09胡笑兰

现代阅读 2024年19期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先生的那句名言荡于耳际,在山谷回响,由远及近。这山涧的绿,似迤逦的云,冉冉升起;这林间涌动的涛声,永驻心灵。

家乡的山是青绿的山。满山是高大的马尾松。秋风起,松针沙沙,恍如笙箫。涛声狮吼,涛声呢喃。及至多年后,我看见了海,听见了大海的涛声,都很自然地想到松涛声,将它和海涛声作无数次的比较。我发现它们有关联,也有个性。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律动,又以各自的形态表现生命的强音。①

山谷里有阳光,有人,有树。树遮挡了阳光,也饱蘸阳光。树自由,树葳蕤。和杂树相比,松树是杨家山的主角。山是有坡度的,斜斜地一路向上。但松树不是,尽管它们生长在倾斜的土地,身躯却是挺直的。笔直的,直指云天。因为茂密,松林就很有气势。它们成片,成片弥漫无边。它们何以能做到这样的呢?不随形就势,不委身躯。细看它们的根系,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你看那粗壮遒劲的根系,似老人的血管,紧紧地抓住地面,深深插入。它们插入地心,诞生磅礴的力量,就连石头也阻挡不了它们。②

夜露凝在松针上,一闪一闪的。无数水晶一样的光辉,像是来自星空。松能四季常青,一定有它的机智。它把叶子变成细细的银针,用光亮厚实的模样,来应对干旱、雨雪。

松针悄无声息地掉落,松果和它们滚在一起,难分彼此。松针落地无声,落在我的黄发上,落在覆盆子丛生的荆簇上,落在小溪里。窄窄的山溪,石头一个叠一个。石头,地衣和苔藓都偎着它们。松针不是死去,是以洒脱留存在大地之上。不是消失,是化为泥土更护花,进入物理循环。以致生命的往复。

光、干旱,两种力的作用之下,松枝分泌出淀粉和糖。当秋风渐凉,在风的凛逼下,糖分堆积,白色的糖霜腻在每一根松针根上,骤然开出糖花。点点露珠,盈盈欲坠。那就是松毛糖呀,多的地方居然把松针都黏在了一起。舌头轻舔,清凉的甜,着了松香的甜也腻在舌尖上。唯有我们这些山野里风吹大的孩子才吃过这种美食。甜香的气息非常让人着迷,让寡淡的嘴有了甜。

这些大地恩典的精华,经由舌尖、口腹,运转于身体发肤,滋润着人,当是纯天然的绿色健康糖。得其滋养,窑街上的女孩、男孩颟顸地长,长得清俊、帅气。我想,除了鱼香胜雪、稻菽香,是不是也有松毛糖之功呢?

令人遗憾的是,环境、气候、风、阳光、温度、水汽已非昔日境象,松枝上已经很少见到松毛糖。

父亲更爱这片松树。他最后的几年,喜欢一个人在那片山林盘磨。有一天他郑重地带上我哥哥,爬上杨家山,在松林之左,在山之巅,他指着一块地说,等我以后老了,就睡在这里吧!他把自己交给了这处松林。母亲选择了陪伴父亲,百年后也把自己交给了这处松林。

少年的步履印满那片山林。那里有父亲母亲的坟头,即便我远走他乡,那处松林依然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每年我都要去祭祀父母,去朝拜那片松林。那是一个夏日,父亲母亲的忌日。我带着儿子去祭拜他们。我一踏上杨家山,就找那条熟悉的路。

小路一直都在那里,在等我们。③

看见树了,随山形有些起伏,像是一个个身形巨大的人,是我的先人么?还是乡邻们?他们在静默、等候,等候我们这些离他们远去的子孙。太熟悉了,太亲切了,他们胸腔深处松香的气息,我老远就能感觉到。尤其是临近祖坟的那几棵树,在山石之右,在山脊之上,它们的身姿有些古典诗歌的意味。它们专注于倾听和诉说。要与之倾听和诉说的人,自然是大山的子子孙孙。它们还将会在山风里静立,一直静立iQbdBQSC/ZeVc6nghPA5tvl5tmDTqfaB9BFMR23V+wc=下去。有它们存在,有祖坟山存在,我们这些游子也是有根的。

无数棵大树,在我们四周,传达着一些什么?神秘的声响与气息,我听懂了。我的耳朵,被浩大的松涛声灌满,连同饱满的氧离子,就这样注入我的身心。松涛阵阵,涛声依旧,松香盈盈。那是天籁之音的辰光,自然气息的辰光。我的头脑无与伦比的清醒,思绪奔放。

家乡鲜有人迹,树,不再有人打扰,风和阳光俱是清朗,眷顾着它们。树兀自生长。山上的松树越发的高大苍劲,茂密,盛大,排场。有谁在上面割松油,一圈刀痕盘旋,缺口处挂着塑料小桶,那些黄亮的油脂,一粒滚下来,滴滴答答,又一粒滚下来,滴滴答答。松针铺展,覆盖小路,覆盖猩红的山体,一棵棵栗树桩已经又粗又壮,荆棘四张,茅草高过人头。一切还是那个样子,只是已经看不见进山搂柴的乡人。我在石头上小坐,在坚硬的外壳下,触摸到柔软。我的童话,我的童年少年,我的父母乡人。我好像看见了南来北往的船,载着他们西归。我又听见了乡音,当然还有窑街的鼎沸之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先生的那句名言荡于耳际,在山谷回响,由远及近。这山涧的绿,似迤逦的云,冉冉升起;这林间涌动的涛声,永驻心灵。我,算是一个知归的人儿吧。这些温暖,藏于生命深处,牵系于灵魂,将被我携走于往后余生。

(来源:《生态文化》2023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点示

①松涛声和海涛声形成对比,突出自然万物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姿态。

②赋予松树人格,展示其遒劲磅礴的生命力和挺拔坚毅的身姿。

③借通往祭拜父母墓的小路,打通记忆与情感的通道。作者儿时的回忆、父母对松林的喜爱与眷恋,构成了人与自然相依相伴的和谐画卷,融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