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租赁合同纠纷透视
2024-10-09陈培瑶
近年来,汽车租赁行业凭借方便快捷的优势及国内车辆使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得以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更高效、便捷,具有价格优势,网约车订单的大幅增长促使网约车租赁市场急速拓展。从总体情况看,我国汽车租赁行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尚未达到成熟阶段,还存在一些合同纠纷问题。对此,本文通过统计2022—2023年某区人民法院审理的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情况,透视车辆租赁合同纠纷。
一、车辆租赁纠纷案件审理情况
(一)收结案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车辆租赁市场的需求增加,尤其是网约车租赁市场的急速发展,车辆租赁业务持续上升,由此引发的纠纷问题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22—2023年,某区人民法院就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收案共计332件,其中2022年有145件,2023年有187件;结案共计340件,其中2022年有149件,2023年有191件。车辆租赁纠纷收案、结案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二)调撤率逐年上升
2022—2023年,某区人民法院审结的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调撤率占比较高。2022年结案案件中,判决48件、调解41件、撤诉(含按撤诉处理)54件;2023年结案案件中,判决71件、调解54件、撤诉(含按撤诉处理)58件。上述两年时间内,结案案件调撤率分别为63.76%、58.64%,均高于同期判决率。
(三)简易程序适用率高
2022年结案案件中,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20件,适用简易程序的93件;2023年结案案件中,适用小额诉讼程序38件,适应简易程序的92件。2022—2023年,结案案件中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比例(含小额诉讼程序)分别为75.84%、68.06%,适用率较高。
二、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特点
(一)涉及的争议多元化
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争议趋多元化,涉及相关费用(如租金、押金、违约金、车辆加速折旧费、保险上浮费、交通违规处理费等),还有要求解除合同、返还车辆等争议,以及因车辆被单方回收或非法经营导致的纠纷。2022—2023年,某区人民法院审结的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中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租金、押金、解除合同、违约金及车辆被单方回收等方面,其中押金及车辆被租赁方单方面回收引发纠纷的案件数量较高。
(二)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纠纷占比较高
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大多发生于个人与车辆租赁公司之间。2022—2023年车辆租赁合同纠纷结案案件中,出租人、承租人涉及个人与公司之间车辆租赁纠纷的比重最高,占比81.76%,共278件;出租人、承租人均为公司的车辆租赁纠纷,占比15%,共51件;出租人、承租人均系个人的车辆租赁纠纷,比重最低,占比3.24%,共11件。
(三)涉新能源车占比较高
近年来,因具备低碳环保、经济省钱、能耗较低及政府补贴等优点,新能源车得以进一步普及,涉及新能源车辆的租赁纠纷案件也在逐年增加。2022—2023年,某区人民法院审结的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中,涉及新能源车辆的案件共计207件,在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总结案数中占比60.88%。其中,2022年结案96件,占比64.43%;2023年结案111件,占比58.12%。两者比重均超过50%。
(四)涉网约车占比较高
受网约车平台接单门槛低、市场需求量增加、私家车变更营运类车辆所涉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影响,网约车租赁业务持续上升。网约车租赁主要分为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两种,当前绝大部分为经营租赁,这亦是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数量连年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某区人民法院审结的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中,涉及网约车的案件数量在2022年为80件,占比53.69%;2023年为84件,占比43.98%。
三、车辆租赁纠纷案件审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合同文本不规范
车辆租赁合同多为各家车辆租赁公司单方提供的格式合同,部分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如租赁物的名称、数量、用途、租赁期限、租金及其支付期限、方式、租赁物维修等约定不明确甚至出现遗漏。所以,在双方结算时,容易因合同内容不明确而产生纠纷。同时,审判实践中有一部分纠纷系因缔约流程过于随意所引发。
(二)承租人责任过重
法院在审判实践中时常遇到有租赁合同对于承租人定以过重责任的情况。例如,以下为常见情况:1.提前退车,租金全部不予退还;2.提前退车,未交的当月租金需全额补足;3.提前退车,承租人须支付车辆风险保证金相应百分比乃至于100%的违约金;4.车辆管理费在合同签订后一次性缴纳,且不予退还;5.逾期支付租金3日,出租人可无条件将租赁车辆拖走等。
(三)向承租人转嫁事故风险
除常见的发生事故维修期间租赁费用由承租人承担的条款外,还包括事故出险费用条款、车辆贬值损失条款、保险费上浮条款,发生事故后,承租人需向出租人按次支付出险费用,并支付车辆贬值损失、保险上浮费用等。前述条款在将事故风险转嫁给承租人的同时,将导致承租人承担大量额外费用,甚至产生道德风险,致使少部分不法人员为谋取额外赔偿费用铤而走险。
(四)规避行政管理规范
部分网约车合同双方以从事营业运输为目的,甚至承租人接受出租人的“车队”管理。但是,租赁合同中缺少规定此车能否从事道路营业运输的条款,且出租人提供的车辆无相关营运证件,也未对承租人的网约车从业资格进行约定和审核。这种行为对内增加了纠纷产生的概率,承租人以从事网约车运输的目的不能实现为由进行抗辩等;对外助长了缺乏营运资质的出租人和缺乏驾驶资质的承租人从事非法营运的乱象。
(五)规避行政处罚
车辆租赁合同均约定了代为处理违章行为的条款,即出租人可代为处理承租人逾期未处理的违章行为,并按次按分收取费用。这种由出租人代为处理违章的行为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一方面,促使承租人得以规避累计扣分处罚、学习和考试的制度,部分驾驶人用金钱为交通违法行为开路的举动势必令其在日常驾驶过程中更加有恃无恐,从而增加社会交通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这助长了黄牛销分的行为,增加行业乱象。
(六)多层转租存在风险
各车辆租赁公司在资质、资金、管理能力等方面层次不齐,多数规模较小的公司名下实际并无很多车辆,他们往往采用向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租赁车辆,再进行对外出租的方式运营。审判实践中,多数车辆租赁纠纷的起因是出租人与其上家公司之间出现纠纷,致使车辆被单方面回收。如,双方的租赁合同到期、出租人拖欠上家租金不付等,上家公司常常采取直接通过GPS定位的方式,用备用钥匙直接回收车辆,导致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常因车辆被回收产生纠纷,继而诉讼至法院。
例如,2023年某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张某诉A公司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中,张某租赁A公司的车辆从事网约车工作。双方签订车辆租赁协议,张某预付押金9000元,后续按约付清每期租金。某日,张某发现车辆丢失,后得知车辆为B公司工作人员开走。B公司系A公司的上家,A公司向B公司租赁车辆后,再将车辆出租给张某。由于两家公司存在租金纠纷,故B公司凭借GPS定位找到车辆并收回,由此引发了张某与A公司之间的纠纷。张某向法院起诉后,该区法院经审理判决A公司违约,退还张某押金9000元。
四、避免车辆租赁纠纷建议及其对策
(一)规范缔约流程
因车辆租赁合同约定模糊或约定不清,在车辆验收、维修或提前退车时容易产生纠纷。或合同订立的随cspG5C6C6TyKQtwPu5yjZg==意性较大,对权利义务约定严重失衡,损害一方权益。对此,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合同示范文本,明确主要条款,并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条款予以规范。同时,双方应进一步规范车辆租赁的缔约流程,避免因缔约方式或缔约过程过于随意而引发纠纷。
(二)增强承租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为增强承租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通过媒体﹑海报﹑讲座﹑宣传小手册等多种手段,宣传各种典型案例,帮助承租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在车辆租赁过程中做好三点。第一,承租人挑选相对正规、信誉良好的车辆租赁公司。第二,采取书面方式缔结合同,出租人在缔约前应仔细审查合同内容,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当发现明显免除出租人义务或者排除承租人权利的格式条款,承租人应及时提出异议。第三,承租人在车辆租赁过程中应保留好各种相关材料。承租人在签约前需谨慎进行车辆交接与验收,也可留存视频、照片、书面约定、维修票据等,防止出现争议。对于可营运的车辆,承租人更应在查验相关营运资格证无误之后再签字。退车时,承租人亦应进行严格的车辆检验与交接,并保留交接查验的相关证据。
(三)规范网约车运营制度
各方应在正视市场客观需求、合理设置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措施,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第一,各网约车平台应切实承担平台管理责任,严格审核驾驶员和车辆的资质,杜绝不合规的情形出现。第二,在执法监管中,执法部门应通过专项执法、日常巡查等方式,加大对无证非法经营的车辆或主体的查处力度,增加违规成本,抑制非法运营主体的侥幸心理。第三,管理部门应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引导车辆运营主体、驾驶员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合法合规运营。
(四)完善网络平台就业者的社保体系
部分网约车驾驶员并不直接与平台签订劳动合同,平台并不会为其缴纳社保,该类人员的权益难以获得保障。对此,管理部门应从现有的工伤保险、工伤理赔等劳动关系制度框架出发,探索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有关网约车驾驶员等网络平台从业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他们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保障其在线服务期间的劳动安全。
结语
当前,我国车辆租赁行业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前景,但同时面临着挑战。车辆租赁行业内部存在经营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行业外部存在法规制度不健全、行政监管不到位等情况。此外,该行业还存在矛盾纠纷救济途径不畅通,以致于难以更好地保障承租人的权益。因此,如何解决上述不足,是我国车辆租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亟需考虑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解决和完善不足之处,以推动我国车辆租赁行业继续健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