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窑洞建红色文化馆:老人活出昂然人生
2024-10-09波澜
今年8月的一天清晨,74岁的曹彪一如往常早早起了床,开启忙碌的一天。他在自建的红色文化馆里整理、归置柜台中陈设的藏品,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新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这里地处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段纯镇上庆和村,穿过山间公路,沿着山崖依地势而建的窑洞群,一排窑洞口挂着鲜艳的“红色文化馆”的横幅,两边是写着“弘扬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的条幅。
抡起锄头下地耕种,他种瓜点豆怡然自得。穿戴整齐,披上当地授予的“最美文化标兵”红色条幅,他就是激情昂扬的山西省晋中市文化馆馆长兼讲解员。在晋中市农村的20多孔窑洞中,退休干部曹彪历时10余年,自筹经费搭建起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馆。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他给原本安静的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自己也活得更加精彩。
心怀感恩 自建红色文化馆
曹彪于1950年出生在工人家庭。1978年,他从大寨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毕业。之后,他先后就职于县农业局、镇政府和学校。2011年8月,退休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上庆和村。
曹彪喜欢读书看报。一天,他从杂志上看到一名河南老人家钟情于剪报,把《人民日报》的照片、文章裁剪下来,贴在纸上,装订成册,分发给家中晚辈传阅。曹彪觉得这种做法很有意思,既方便后辈关注时事,又是一种文化传承。
知史从来,方明所去,意义非同一般。曹彪也想试着这么做,但报纸终有一天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他想到,如果把这些资料像照片一样塑封,就可以长期保存,也方便展示陈列,随时查看。
从此,曹彪便开始收集《人民日报》的文章和图片。一天,他到镇上的照相馆,请店主刘利珍帮忙打印一部分拍摄的报纸照片,洗了一沓6英寸大小的照片,但影像过小,不易辨认。他要求将照片放大到7英寸,效果依旧不太令人满意。他索性选择了12英寸,但效果还是不好。因为将剪贴报纸图片放大后,清晰度会大打折扣。
就在曹彪一筹莫展时,刘利珍热心提议,可以在网上找高清图,直接打印。他依言一试,果然好很多。曹彪还在照片下注明报纸出版的日期、主要事件和摄影师姓名。曹彪每个月和刘利珍合计一次,请她上网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影像资料。他还摸索着自学智能手机,用QQ传图片,上网购买资料等。徜徉在浩瀚的资料海洋,重温革命历史,他乐此不疲。
如同制作一本月刊杂志,经过海选素材、拟定初稿、审核、定稿、打印等工序,每一个步骤,曹彪都严谨把关。之后,他把照片一一装裱,挂在窑洞的墙壁上。每个月照片打印费,加上装裱费用,自己的退休金不够花了,他便找老伴云赛兰支援。
云赛兰曾是人民教师,她认同老伴的做法。他们这样能让儿孙们看到长辈的积极向上姿态。
他们的两个儿子也孝顺,说:“钱是你们自己的,开心很重要,不要太辛苦就行。”父辈闲置多年的窑洞,原本堆满了各种农具杂物,曹彪和老伴一间间收拾干净,修缮一新,摆上书架,墙壁上渐渐地挂满了各种照片。
不忘初心 黄土高原传承红色文化
为了学习如何有序、规范地陈列展品,曹彪去周边的大寨博物馆取经,请教专业人士如何陈列展品。不管到哪里,书店是他的必去之地,且绝不会空手而归。遇上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相关的书籍,他必定会买下来。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不少人听闻曹彪收集了很多红色文化资料,纷纷前来红色文化馆参观。跟随“主讲人”曹彪的步伐进入红色文化馆,映入眼帘的是让人肃穆起敬的红色宣传标语,以及不同时期的党报、书籍、照片等。
在“一代伟人”展厅,参观者低吟着大家熟悉的《沁园春·雪》,耳边依然回荡着那个响彻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从“一代伟人”到“十八大精神”,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二十大精神”,最后以“苦乐年华”展厅为结尾,回味党史百年的酸苦甘甜,让人更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展馆缓缓走出的人们,脑海中的红色记忆挥之不去,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相关数据,大家深深感受到“为人民服务”“全民奔小康”等口号绝不是一句空话。
看到来红色文化馆参观的人们兴致盎然,曹彪喜上眉梢。他如数家珍地给大家讲述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及每一张图片背后不同寻常的经历……他经常忙得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有人夸赞曹彪爱国爱党,赤子之心令人感动。还有向他竖起大拇指,说他口才好,能用接地气的语言把一段段党史讲清楚。此后,曹彪的干劲儿更足了。
无论是旅游还是走亲访友,曹彪总会专注收集可以在馆内陈列的物件。他多次到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江西瑞金、井冈山等革命圣地,缅怀先烈,参观红色展馆,用心观察其陈列、布置,并购买大批资料。
一次,曹彪在延安农村走访时,一名中年人听说他愿意收购红色文物,就捧出家里一个纸盒子。盒子里面有珍贵的像章、书籍。曹彪正想买下,却见一对老夫妇追了过来,面红耳赤地训斥儿子:“我们延安可是革命圣地啊,再穷也不能卖这些东西!”老汉说完就夺回盒子,紧紧搂在了怀中。
然而,老夫妇听说曹彪在山西农民的窑洞里筹建了红色文化馆,一直无偿供游客们参观,大为感动。最后,他们不顾儿子的反对,直接把那些书籍、物品捐赠给了曹彪。
每逢到外地会友,曹彪都会去当地博物馆参观。人家信步闲庭走马观花,他一处处拍照、录像,细致品味馆内的展品。慢慢地,他收集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料越来越丰富。周边农户送来颇具年代感的老物件,给馆内又增添了藏品。
年复一年,馆内的资料越来越齐全,曹彪十分掀慰:“通过这些藏品,传承红色文化,让年轻人了解党和国家的伟大历程,让后辈儿孙胸怀祖国,一心向党,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这样这些资料、物品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曹彪还学会了网购,跨上摩托车,从村里到镇上取包裹,成了村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曹彪每个月都会找刘利珍打印资料,两人合作默契。曹彪把她视为得力助手,刘利珍也颇欣赏和佩服老人的坚守和赤诚。两人亦师亦友,亲如父女,曹彪还邀请刘利珍一起前往博物馆参观,共同商讨、策划展品陈列。
丹心向党 退休后活出昂然人生
2020年,红色文化馆已初具规模,各类馆藏文献归类、编排整理就绪,曹彪开始全馆免费对外开放。偏远的上庆和村,因曹彪的红色文化馆而远近闻名,人们慕名而来,村里变得热闹了,原本狭窄的石子路经常拥堵不堪。当地政府立即特别出资,修缮了直通红色文化馆的村路。
随着参观者络绎不绝,有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原本仅有留守老人驻守的山村渐渐有了生气,一波波年轻人、大中小学生纷纷涌来参观。
2021年暑假期间,山东省潍坊市一所中学组织了“追寻先烈足迹,重温党的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的红色教育活动,老师带着学生们慕名来到庆和村,在“主讲人”曹彪的讲解下参观红色文化馆。
“孩子们,读党史、看红展可以学习历史经验,启迪智慧、涵养品格。”曹彪站在一个展台前,精神矍铄地向师生们作讲解。他还指着一份份相关物品、照片和文史资料,与大家共同追寻先烈足迹,回顾一段段浴火重生的历史……曹彪精彩的讲解让师生们都听入迷了,随之抱以热烈的掌声。
曹彪披着红色条幅,胸前佩戴着金色的党员徽章,身姿挺拔,神采奕奕,笑着迎接每一位来访者。他称大家为“贵人”,这是他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的尊称。
截至今年8月底,曹彪共收集文献资料3万余件,图片780版,在馆内设有15个展厅,共分为五个部分,逐间参观完要半天时间。曹彪总是热情满满地陪同讲解,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到访者,共接待来访者3万多人次。有的单位还将党员活动、主题党日设在馆内举行。
时光荏苒,曹彪的文化博物馆持续至今,已有13年,古稀之年的曹彪依然目光灼灼。夫妻俩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待在馆内。每年10月后,严寒难耐,他俩才会回到有暖气的镇上。次年清明前后,春暖花开,他们又回来长住在馆内。
为了修建文化馆,曹彪先后投入他和老伴的积蓄和养老钱。两口子生活节俭,开馆之余,开荒种菜,自给自足。同学聚会时,一帮老友羡慕曹彪矍铄的精神和笔直的腰杆,曹彪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两个儿子最初有点想不通父亲的行为,认为他不好好休养,干贴钱的活儿。后来,他们见父亲干劲十足,也不再说什么。两兄弟先后在县城安家,周末回到村里,便抢着给老父亲搭把手。
在曹彪的言传身教下,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三个孙儿都在高校求学,曹家的美好家风被乡人称道。曹彪也被评为当地“最美文化标兵”和“最美老干部”。
曹彪每天迎接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孜孜不倦地讲述红色故事,希望红色文化生生不息。偶尔停歇,他便在屋角的自留地上耕种翻土。
作为一名老党员,曹彪凭借着坚韧不拔的信仰,爱国爱党的行动,感染了身边无数人。他的儿子和儿媳说,将来等年迈的父亲开不动红色文化馆了,他们会把老人的这份事业继承下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