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创新遇到“高投入低回报”怎么破
2024-10-09刘旭
编者按: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及相关企业、部门通过搭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聚合、创新力量叠加,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不断涌现。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在职工创新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有的企业对职工创新重视不够,对创新利好政策缺乏落实举措;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激励职工创新的制度,但更多的偏向精神激励;有的企业存在对创新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情况;等等。那么,相关部门和企业如何更加制定合理的职工激励和收益分配机制,让他们“有里有面”?哪些地方、部门在激励职工创新方面有值得借鉴的举措,以更好地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本期话题,让我们共同关注——
职工想出售个人专利的使用权,被企业多次拒绝。黄寒伟是辽宁一家化工企业的钳工,也是“双料”技师。2020年,他将一项“多功能组合刀具改进技术”申请为个人实用新型专利。今年2月,在一场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上,这项专利被同行业的另一家企业相中,想购买后在本企业推广。但是,这被黄寒伟所在的企业拒绝了,理由主要如下:容易泄露企业的技术秘密、影响该项技术未来的市场化、岗位上的创新收益不该给到个人、后续被侵权了难维权……
如何激励并保护职工“跨企”创新,并保证他们的合理收益?还有哪些法律“短板”待补齐?笔者进行了调研。
“节约成本200万元只拿4500元报酬”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只要黄寒伟和受益企业达成合意,就可以进行转让,不用经过所在企业同意。不过黄寒伟担心,这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职业晋升和在本企业的创新活动。
工作13年,黄寒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个,4个在企业内部推广,企业给予的奖励共计1.2万元。“多功能组合刀具改进技术”并未在本企业内部进行推广,相中这项专利的企业承诺给予黄寒伟5万元费用。
黄寒伟所在企业的科技副总孙平恩则认为,职工专利的出让可能会对本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企业后续想使用还需要购买回来。最关键的是,专利技术转移的收益获取者是职工个人,并不是本企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推动,通过共享资源和知识来实现发展的技术合作越来越被企业认可。对于一些技术难题,如果企业内部解决不了,则可以向全行业发出科技攻关的“揭榜挂帅”。
2022年,装配钳工高晨通过“揭榜挂帅”活动,接下了某企业关于延长某种刀具使用寿命的技术难题。利用业余时间,高晨先后前往该企业15次,并试验修改63次,最终研发出一款雾化冷却装置,为该企业节约成本200余万元。但是,由于高晨不是这家企业的职工,没有政策支持,且事先没签订合作协议,该企业只能为他申请下来4500元报酬。“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跨企业创新,太打击我们的积极性了。”高晨说。
近年来,不少职工创新走出企业、走向行业。2023年,辽宁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5.5%,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08.3亿元,同比增长了30.8%。技术合作转化平台、“揭榜挂帅”难题攻关活动、创新工作室联盟……辽宁省这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协议价格往往是企业一方说了算”
“不是企业故意拦着职工赚钱,而是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跨企业转化。”孙平恩说。
孙平恩表示,凡是有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转化,但由于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确定性很高。所以,企业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积极性不高。另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引入人才、运用好相关配套技术等。大部分中小企业配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能力有限,本企业分配给职工的“收益”不足,也就出现了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境况。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辽宁省积极培育了科技服务机构400余家。高原滨的企业就是近几年成长起来的企业之一,他曾开展多次对接路演活动。
“相比于技术人员科技成果的‘高买高卖’,一些职工创新成果‘有价无市’,协议价格往往是企业一方说了算。”高原滨说。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或协议时,第三方技术服务经理会尽可能地向职工介绍科技市场相关技术的行情,一方面降低职工的预期,另一方面精准“估价”避免“贱卖”。签订技术合同或协议时,也会积极说明条款,避免后续的纠纷。
然而,企业不合理压价甚至抄袭的情况仍避免不了。高原滨遇到一个转让项目,企业狠狠压价,以5000元购买专利后转手卖给另一企业,赚了9.5万元。另一家企业在对接过程中多次洽谈询问技术,半年后该企业自己研发出来相似产品。“维权时,被‘抄袭’企业则面临举证难的问题。”高原滨说。
高原滨告诉笔者,目前市面上的科技服务企业以收取项目标的额百分比的方式收取中介费,主要的职能是牵线搭桥、服务好双方,但没有依据和资金给予职工创新“分红”。“除非技术特别抢手,不然很难说服购买企业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职工创新成果。”高原滨说。
探索建立合理的激励分配机制
“以搭建创新工作室联盟的方式,探索建立合理的激励分配机制。”黄寒伟表示,最近自己的企业正在策划与外省一家企业搭建创新工作室联盟,他希望企业给创新工作室的支持力度再大一点,让这个创新“孵化器”真正转起来、活起来。
黄寒伟建议,联盟成立后,可以明确创新成果跨企业转化的收益分配方式及比例,这样不仅让企业有收获,也能让收益落实到个人。政府相关部门应引导企业制定创新工作室联盟工作标准、规范运转程序,鼓励企业给予场地、人员、资金、设备等支持,加大经费投入,重点用于支持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和技能培训活动,完善奖惩机制。
高原滨则建议,可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仅要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并且加大企业和职工创新研发投入奖补力度。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介机构主动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速度,才能激发职工创新热情。”高原滨建议,建立健全创新成果交易系统、“揭榜挂帅”平台,加强技术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媒介作用和服务功能,推动职工创新成果在本产业、本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应用。
对于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缺乏交易市场的难点,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建议,企业应打造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探索构建内部创新技术交易市场,将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输出,让自主创新成果不再局限于企业自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有声”。
[ → 他山之石]
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营造职工创新氛围
江西南昌: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深入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2023年8月,《关于加强新时代南昌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集中推出20条工作举措,健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制度。开展技能竞赛,助力工人由“工”变“匠”。南昌市总工会聚焦南昌市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主导产业,承办6个行业的全省“振兴杯”“天工杯”职业技能竞赛。同时,南昌市总工会广泛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革新、小建议)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江苏靖江:实施“职工创新成长工程” 近年来,江苏省靖江市总工会搭建“五小一专利一成果”创新成长阶梯,并建立了“五小”数据库,为一线职工开辟专利申报绿色通道。同时,该市总工会开展了首届“职工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打通产业工人成长通道。在这过程中,该市总工会聘请劳模工匠担任“职工创新导师”。95名劳模工匠、技能大师组成“职工创新导师团”,与“五小”项目申报人结对指导、合作攻关;挂牌28家职工创新工作室,支持企业与领衔人签订技术包干、成果分红协议,全面激发职工劳动热情。
浙江温州:十大举措支持职工技术创新 日前,浙江省温州市发布《温州市支持职工创新工作十大举措》(以下简称《举措》)。《举措》从打造职工创新思政高地、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提高职工创新服务能力、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等10个方面入手。支持职工技术创新,用“有形的手”为职工创新提供更多“无形的支持”。其中,在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方面,温州市通过培训、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助力职工健康成长。今年,温州市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精准化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