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风险及法律规制

2024-10-09甄梅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9期

作为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收集人类脸部特征的信息并进一步分析,从而达到高速精准识别个人身份的目的。但是,随着该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个人隐私泄露、数据安全遭到侵犯等风险也显著提升,这无疑是向当前法律规制体系抛出的一个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将杭州市的“人脸识别第一案”列入“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例”,由此可见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管理和人脸数据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作为一种识别技术,人脸识别与其他人工智能识别手段不相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流程和算法,基本流程为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检测。人脸识别技术过程主要包括人脸图像收集与检测、人脸数据预处理、人脸特征提取、人脸匹配与识别等步骤,这些步骤大大提高了人脸识别的精准度。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和推广。首先,在监控和安全防范领域,该项技术在视频监控、人脸比对等方面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其次,在智能电子设备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在手机解锁、线上支付验证等情境中被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用户使用的简便性。最后,人脸识别技术还被用于门禁系统、公共交通等领域,从而实现了对特定区域的安全控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

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人脸识别技术涉及庞杂的个体信息收集、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私密性。如果数据被泄露或滥用,就会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从现实情况看,法律规制体系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落后的技术手段提高了数据泄露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管不到位也将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在收集、使用人脸信息时存在违法行为。例如,一些企业在收集人脸信息时未取得用户同意或未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数据安全。一些黑客也可能通过非法手段窃取人脸信息并滥用或传播。以某公司负责人郭先生的遭遇为例,犯罪分子通过使用智能AI换脸技术,伪装成郭先生的好友,利用视频通话骗取其信任,10分钟内骗走他430万元。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人脸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不仅会导致个人财产损失,还严重侵犯了用户的数据安全权与隐私权。

(二)知情同意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关单位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面部信息时应当获得个人的明确同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用户往往难以充分知情并有效同意。部分App在用户未知晓的状况下采集人脸信息,或将人脸信息用于其他未经用户明确同意的项目,这种行为不仅直接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也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此外,还有极少数不良企业在获取用户同意时会使用欺诈、误导等不正当手段,让用户难以真实、有效地同意。这些问题严重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降低了用户的信任度。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在其售楼处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收集客户的人脸信息。其虽然在入口处公布了相关告知书和同意书,但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这些措施并未达到合法收集的要求,原因在于客户在进入售楼处的过程中,公司并未征得客户关于人脸信息采集的单独同意,客户也未被告知详细的收集、存储和使用目的。这种未征得用户明确同意的行为,直接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

(三)技术滥用与侵权问题

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篡改或传播,进而引发侵权纠纷。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出于其他目的,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某知名化妆品品牌未经某明星授权,擅自将某明星的人脸信息用于广告、营销等商业活动,并使用技术手段让该明星的“脸”表现出该品牌化妆品的良好效果。这种行为无疑侵犯了该明星的肖像权,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此外,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或照片中涉及的AI换脸所引发的侵权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某网友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某某明星的脸部图像替换到色情视频中,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供人观赏、评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该明星的肖像权、名誉权,还给该明星的个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三、国内外法律规制现状

(一)国内法律规制现状

人脸识别技术虽然能给大众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制定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格监管。我国人脸识别技术方面的法律规制起步较晚,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仅包括201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2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人脸识别技术规范使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为了促进人脸识别技术的良性发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3年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该规定明确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原则、条件及限制,要求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同时,该规定还明确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具体条件(包括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等。另外,针对酒店客房、公共浴室、卫生间等存在侵害他人隐私风险的场所,该规定也明确要求相关单位不得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

除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以外,地方政府相继发布了对应的政策文件,加强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管理和规范。例如,部分省市政府制定了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地方性政府规章,明确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具体要求和限制。同时,一些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也积极参与到人脸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中,合力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总体来看,我国针对人脸识别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已有的一些规定也仅散见于效力层级不高的文件或无法律效力的行业文件。

(二)国外法律规制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制相对成熟。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美国各州在立法上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州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而另一些州则相对较为宽松。因此,在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法律规制方面,美国呈现出多元化与分散化的特点。在欧洲,由于人们高度重视对数据和隐私的安全保护,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谨慎。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为成员国构建了较为周密的个人数据保护框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根据GDPR的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数据必须征得个人的明确同意,并遵循数据最小化、目的限制等原则。此外,一些欧洲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如德国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等。

在国际层面,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制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组织都曾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风险的法律规制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更好地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并促进其良性发展,需要加快构建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必须明确人脸识别技术的定义、应用范围、使用条件等基本概念和原则。其次,相关部门应规定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最后,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相关单位、个人的违法成本。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专门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具体条件和限制。同时,也可以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添加相关章节或条款,以便进一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二)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

构建全面的监管机制是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重要保障,行政机关应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日常监管,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打击并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如,可以设立人脸识别技术监管机cb4545abff593b680d0f07163b575748cc9f8111eb4e459472683e58ecdf6efb构或部门,使其负责具体的监管工作;加强跨部门合作,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此外,必须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可以有效遏制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和侵权行为出现。

(三)提高技术安全水平

为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安全水平,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政府与企业应加大对人脸识别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采用加密传输、匿名化处理等技术手段保护个人数据安全,同时推动技术创新。如,可以借助先进的加密算法和传输协议,保护人脸信息的传输过程;采用匿名化处理技术,保护人脸信息的存储和使用过程;建立健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整体的数据安全。同时,政府可以发布相应的政策性文件,积极督促并带动各方技术安全水平稳步提高。通过提高技术安全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风险。

(四)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

加大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是提高公众对数据安全和增强公众隐私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政府及社会各界可以开展线下宣传教育活动和线上栏目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认知与理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媒体渠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也可以在社区街道办、学校等场所开展相关讲座、培训等活动普及专业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

结语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不过,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构建有效且合理的法律规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保障公众隐私权和数据安全,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风险进行法律规制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法律规制现状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提高技术安全水平、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等对策,旨在促进人脸识别技术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