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矫正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2024-10-09闫绍彪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9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于2020年7月1日实施以来,社区矫正制度的规范化、法治化以及法律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尽管社区矫正制度已在预防犯罪与惩治犯罪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效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亟待深入分析与有效解决。为了让社区矫正能够切实促进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本文将对社区矫正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社区矫正实施的背景与现状

社区矫正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预防罪犯再次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刑事司法观念的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明确将社区矫正纳入法律轨道。2020年,《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社区矫正制度在法治化、规范化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社区矫正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社区矫正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矫正任务日益繁重。基层执法力量和资源投入难以跟上需要矫正对象数量增长的节奏。其次,社区矫正工作的目标定位和措施手段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不同矫正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最后,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缺失、矫正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整体效能。总的来说,当前社区矫正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遇到了一些急需破解的困境。

二、社区矫正实施中存在的困境

(一)社区矫正需求激增与执法力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更加人性化、针对性强的矫正措施越来越受到公众重视。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为违法和不适应社会的人员也在增加。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年新收社区矫正对象53万人,办理解除矫正56.6万人。全国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49.9万人。

与此同时,基层社区矫正执法力量和资源投入远远跟不上需要矫正对象数量增长的步伐。目前,全国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10万余人,人员编制和专业化水平均存在一定的缺口。一线工作人员既要承担矫正计划制定、执行监督、心理干预等专业性强的任务,又要兼顾案件审查、信息录入、报告撰写等行政性工作。这使得少数社区矫正对象难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矫正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二)社区矫正目标与措施待完善

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在于助力矫正对象成功重返社会,使其未来不再犯罪。当前实践中,尽管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目标定位、矫正措施及资源整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少部分地区过分强调形式上的监控与限制,忽视了矫正对象心理重建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导致矫正工作未能深入罪犯内心,影响其长期行为发生改变。同时,少数部门社区矫正措施单一,多停留于传统教育与社会实践层面,缺乏针对个体需求的个性化分析与精准干预,尤其对吸毒者、精神障碍者等特殊群体,专业治疗与行为矫正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矫正成效。此外,还有少数社区矫正资源封闭运作,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外部力量的合作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限制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需求的全面满足。因此,为真正实现社区矫正的初衷,亟需管理部门优化目标设定,创新矫正手段,并强化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共同推动矫正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方面发展,为罪犯改造与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三)社区矫正监管缺失与效果评估问题

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刑罚执行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监管松懈、执行力度不够等挑战,削弱了制度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是首要难题,法律对社区矫正未明确独立的监督机构,导致监督主体模糊,而内部监督难以确保公正性与客观性。执行层面,基层资源紧张成为瓶颈,对矫正对象的跟踪管理往往力不从心,执行措施单一且缺乏激励,使得监管效果有所影响。更严峻的是,社区矫正效果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多依赖于简单的再犯罪率统计或工作总结,难以全面、深入地衡量矫正工作的真实成效与长远影响。

三、社区矫正实施困境背后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观念与司法理念亟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主要依赖监禁刑手段,社会大众对非监禁刑措施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比较有限。少数人认为,只有将罪犯关进监狱,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这种观念难以适应现代化司法理念的要求。

同时,少数执法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的价值认知不足。他们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刑事审判和惩处,未能真正了解和认同以教育改造、行为矫治为主的社区矫正理念。这使社区矫正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偏差。

(二)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亟需完善

尽管《社区矫正法》的出台为社区矫正事业提供了法律支撑,但现行法规在制度设计与实施细则上的不足制约着其规范化发展。此外,社区矫正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的不健全成为另一大瓶颈。部门间信息壁垒、职责重叠与空白,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资金与人员的短缺,特别是基层执行单位的资源匮乏,容易影响制度的落地与实施效果。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资金与人力资源充足,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能的关键所在。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还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三)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亟待加强

社区矫正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刑事执行方式,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当前,社区矫正工作越来越重要,但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少部分基层从业者缺乏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核心技能,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矫正需求。这不仅影响了矫正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同时,技术支撑的匮乏也是一大挑战,心理测评、行为矫治等关键环节技术手段落后,无法实现精准化评估与干预,难以全程跟踪矫正对象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了矫正效果的提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同时,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才能更好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效率。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智能化发展。

四、优化社区矫正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一)增强矫正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

矫正工作者是社区矫正制度的核心人员和执行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对提高社区矫正的执法效能至关重要。面对基层司法所人员短缺和工作量大的现状,扩大矫正队伍特别是引入具有执法经验的专业人员,能够缓解人手紧张、提高执行效率,保障矫正工作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在招聘相关工作人员时应注重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通过专业技能测试选拔合适人才。同时,相关部门改进经费保障机制,保障资金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通过建立详细的经费支出清单,可以明确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便于上级机关进行审查和监督,保障资金流向符合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求。

(二)深化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实践

如今,我国已经迈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信息平台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和完善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大数据平台的普及与使用。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难以承担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高昂成本,导致这些地区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滞后。经济发达地区则具备更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能够较快地推进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政策研究,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资金分配机制,如引入绩效评估体系,根据各地区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实际成效而调整资金分配比例,激励地方政府提升工作质量。同时,相关部门鼓励跨部门合作,整合资源,实现资金使用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平台的整体效能,可以采取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扶持等形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大力帮扶。这种政策倾斜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大数据平台的均衡普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框架,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监管,避免资源浪费。

(三)构建综合性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支持体系

构建良好的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支持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社区矫正制度的顺利施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社会中各方力量的整合,保障社会中各方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合作,培育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参与矫正工作。同时,相关部门可设立专门类别的项目如心理矫正、家庭矫正等,确保工作的专业化。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组织人员待遇,并建立奖惩考核机制,激励高素质人才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结语

社区矫正制度的深入实施,无疑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与治理效能提升的显著标志。这一制度通过推动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再融入,不仅为社会治安的稳定与持续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彰显了我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创新与效能。这一过程反映了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更凸显了国家在促进社会和谐及个体自我改造方面所持的深远见解与积极作为。展望未来,社区矫正将在法治的阳光下继续前行,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