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内在的修行
2024-10-09刘祥玺
读石稼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源于石稼先生所写皆是亲历的生命经验,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真情。《风花雪阅》的书名,化名词“月”为动词“阅”,意在阅读人生,观看生活,“在对生命‘理解的活动’做几度思考斟酌后,以千字左右为限,下笔千言聚成一说”。在写作姿态上,石稼先生本着赤诚的内心与读者进行交流,仿佛老树书中所画,知己碰酒言欢,无所不谈。石稼先生用散文的风骨阐释了生活之美、文学之美、哲思之美。读者于《风花雪阅》里,定能感悟到对自己人生的助益和启发。
文字与绘画的双重盛宴
文字与绘画的精彩合璧可以说是《风花雪阅》的一大特色。这本书的绘画作者是著名画家老树,他与石稼先生是生活上的知己,两者作品都具有诗意的特征,图文的默契也就在情理之中。老树作画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重在传神,留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同时,老树绘画中表达的是现代人的内容精神,为读者具体地把握石稼的箴言提供了形象性的注解,拓宽了散文思想的广延度。老树的绘画风格恰好与石稼先生的美文相得益彰,有效地形成了和谐的图文关系,使整本书阅读起来具有厚重的复调意味。
平等与内省的哲思主体
石稼先生散文中充满着岁月的哲思,这种哲思是始于生活、忠于生活的微言大义。他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娓娓道来,其中蕴含的道理总是那么淳朴,细品又是那么深厚,像是一位喝茶叙谈的亲切朋友,为读者真真切切地提供精神上的滋养和行动上的方法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平等与内省的哲思主体。
首先,平等体现在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上。在文章《我们的悲欢是不相通的》中,石稼先生讲道:“我们理解或体悟到的他人受限于情商、智商、环境、家庭,社会、时代、时间等因素,我们甚至都无法完全读懂自己,更何况别人呢?”的确,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相对来说,人和人不可能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相互理解。正因为如此,在文章《不轻易下结论是深入骨髓的教养》中,石稼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我们一定不要做他人生活的审判者。一旦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按自己的逻辑去注释别人的言行,侮辱的不仅是别人的人生,更是自己的修养”。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不以己度人,这正是石稼先生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处世哲学。
其次,石稼先生在处理自身内部关系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内省意识。他在文章《生活需要有点仪式感》中谈到仪式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在这个越来越不容易被感动的世界里,仪式感是人类生命情感的放大器,可以让琐碎的日子悠远且长,苟且的生活充满诗意,平淡的人生开出花的确幸和惊喜”。然而接下来一篇文章,他又谈到过度的伪仪式感可能有损我们的生活,并且在文章《不要让伪仪式感吞噬了你的生活》中谈到了什么样的仪式感才是好的:“一是要看其是否让你的人生更有尊严和喜悦,二是要看其是否出于对生命的敬重和热爱,三是要看其是否代表了你的初心。”石稼先生看待问题既看到事物的长处,又看到事物的短处,在这些看似对立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痕迹。生命的经验往往是痛苦的,成长伴随着对以往的自我否定,而“用岁月静好的心去经受在劫难逃,会在苦难中开出花来,用在劫难逃的经历去期待岁月静好,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文章《我们拿什么岁月静好》)。
爱的艺术
石稼先生在书中反复提及,生活的能力并非生而就有,它是一种需要后天不断学习、不断锻造的能力。生活充满着涩味,而爱的能力是幸福的调味剂:“拥有爱自己的能力,你就拥有了享受人生和发现幸福的能力,你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文章《学会爱自己是一种能力》)
首先,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当懂得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道理后,你已经学会了与生活握手言和,生活也会对你投桃报李。”(文章《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对自己真诚相待,才会理解苦难是生命的应然。其次,爱自己意味着接受平凡。作为个人,面对自然迭代、时代发展,我们何其渺小,因而,“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是一个人成熟的真正标志”(文章《成熟是坦然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最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迸发的生命张力也是人生的主要矛盾之一。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能够选择调控自身的情绪,去适应和改造周边的生存环境,“控制情绪是一种功夫,一个能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有了生长快乐的能力和智慧”(文章《情绪不好是智慧不够》);情绪的承受力、掌控力将决定我们接近幸福的距离,“在苦闷的日子里笑出声来,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文章《在苦闷的日子里笑出声来》)。
(作者单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