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好故事”的“好”来
2024-10-09吴奇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灵魂、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考题,看似普通无奇,仔细品味则大有深意。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以人物为主的篇章都是“好的故事”。能不能正确理解“好的故事”,关乎写作能力。这里的“理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的感受文学艺术性,二是要学生从“好的故事”中读出“好”来。
这道作文题的重点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审题应由此及彼,关键在“彼”。考生首先要选定“好的故事”,这是大前提;选定“好的故事”之后,就要在“有力量”上下功夫。“力量”就是故事中的生存智慧。
怎样选“好的故事”?对学生而言,在考场特殊的环境下,最直接、最便利的就是选教材中“好的故事”。如果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教材中“好的故事”,学生从课堂上没学到“渔”,就只能“徒有羡鱼情”。课内“好的故事”读不好,必然影响对课外“好的故事”的思考与感悟。
这道试题也是对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呼应,告诉教师要“用教材教”,落实新课程标准是有抓手的,抓手就是教材。
怎样从“好的故事”中读出“好”来?这里试举两例,略作说明。
《庖丁解牛》是个极好的故事。有人读后认为,庖丁技艺很神,依据之一是文中通篇没写牛被杀时的惨叫声。这个推理对吗?文章写庖丁“解”牛,解牛是在杀牛、剥皮这两个程序之后才进行的。死牛怎么会有惨叫声呢?更令人不解的是,还有人说《庖丁解牛》主旨是“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的确是从庄子《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既然是节选,必然有其独立性。在阅读课文时,确实可以拓展到《养生主》这个母体,但是,既然是从母体分娩而出成为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就要认真对待这个具有生命力的新个体。《庖丁解牛》从《养生主》节选独立而出,成为一个新的故事,读者就应读懂这个“好的故事”。
庖丁解牛技艺神奇,源于好道。文惠君听完这个故事,得“养生”之道。我们呢?要从这个故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此乃成功之道。解牛如此,养生如此,做任何事皆应如此。人做事,好其道才可能得其道;只有得其道,做起事来才能切中要害、游刃有余。
“庖丁—文惠君—我们”,这是思维链条,也是学习流程。学生不仅要“识别”文中蕴含的思维方式,而且要思考怎样去实践之。
“好的故事”中的智慧不会浮在文字表面,而是犹如金子一般藏在深处。读故事,就像采金,要运用脑力,聚焦眼光,挖出藏在故事里面的生存智慧。
《老人与海》也是教材中极好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读上几遍,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就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理解的重点。读《老人与海》,如果止于此,就没有把“好的故事”的“好”全读出来。对这篇文章,很多学生采取的是“依据文本体式”,在人物形象上着力,对“有力量”,除了“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就很少有新的挖掘。
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老人为什么会失败?老人失败是因为自己没有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吗?不是!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老人是独自一人且长时间在海上漂泊,所用捕鱼工具又极其简陋,这与一拨又一拨的鲨鱼群在力量上形成鲜明对比。当老人钓到的马林鱼被鲨鱼群觊觎的时候,决定马林鱼归属的是老人与鲨鱼的力量对比。“你的未必是你的,当它被他者觊觎的时候,能规定它的是你自己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要牢记“经典要常读”这个阅读常识。
老人84天都没打到鱼,在第85天终于捕获到一条大鱼。当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受到要失去的威胁,最正常的反应就是保护,但能不能保护得好则是另一回事,不冷静下来思考是不行的。
老人常在大海打鱼,对海上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海上的威胁是很多的,除了鲨鱼,还有狂风暴雨。在人力允许的情况下,怎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得之不易的成果?在古代战争中,打不过就跑,“跑”也是智慧啊!
遇事要冷静,冷静思考,才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老人冷静思考了吗?没有!海里的鲨鱼很多,即使杀死第一条,还会有第二条、第三条,甚至一群鲨鱼过来。与其硬碰不如智取,与其“逢鲨必斗”,不如“鼓帆疾行”。那样也许还能保存大马林鱼的一部分,总比拖回一副大鱼骨架好吧!
“好的故事”这道作文题,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新时代。读“好的故事”,就要读出让人警醒的某种人生法则或者社会法则,从“好的故事”中读出人生的镜子,让“好的故事”成为当下和未来人生中的“好故事”。
读出“好故事”的“好”来,就要从中学会“渔”,由“羡鱼情”变成“捕鱼能手”,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好故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27日第六版,有改动, 作者系天津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