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专业考生”,作“精明解答”

2024-10-09王大绩

现代阅读 2024年18期

高考题是怎么命制出来的?

高考是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几万、几十万考生,大家在两个半小时内笔答完成。高考又是大规模的快速阅卷,每个省市(自治区), 都要集中成百上千名老师,在十天之内把试卷判完。任何一道题目的答案,必须有答案信息作为依据,不然这道题目的答案就没有权威性,就无法让大家接受和信服。

高考命题有一个“不争论原则”:一道题目由五位老师负责,其中一位对答案有不同意见,不争论,这道题目作废,重新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五个人都不能统一意见,那怎么让几十万考生接受?怎么让众多的阅卷老师心悦诚服?因此答案必须有鲜明的、确切的、无可置疑的答题信息作为依据。

但是高考的任务是区分,是选拔,它的每一道题目,都必须让一部分人做对,还必须得让另外一些同学做错才行。如果一道题目大家全体答对,得分率100%,那就是一道废题,因为它无法完成选拔的任务。

答错题的原因往往都是这一个

怎么让一部分考生答错呢?只能包含或掺入一些干扰信息,“引导”一部分考生失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高考试题都必然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交织组成的。这是被客观条件决定,不以命题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我们称之为恒定规律。无论是地方出题,还是国家考试中心出题,无论是40年前的题,还是40年后的题,一定都是这样。既然题目是这样构成的,那么无论解答何种题目,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 进行分割,然后检索、加工答案信息。

试卷看上去是白纸黑字,但实际上要想象成有两种颜色的字:“红字”是答案信息,这是答题的根据;“黑字”是干扰信息,是区分和选拔考生的保证。同学们答错,往往不是因为误解“红字”,而是由于受“黑字”的强烈干扰。

做“专业考生”,不做“业余考生”

同学们经过了12年刻苦的学习,走到高考这一步,应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768bc0b9e94de323d7c972fa3bfa334a2f3d27dfcd8dccfdaf682fa273014453名“专业考生”。业余水平无法和专业水平抗衡。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考生,就要学会“精明阅读”。这里的“精明”没有贬义,同学们往往是精细、认真,缺点儿精明。是“精细”还是“精明”,正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分。“精明阅读”就要会做两件事——检索和加工,“检索”和“加工”能解答所有的阅读类题目。

归纳是阅读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 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小说,用五千字来复述,那就是在归纳。但是看小说是散漫状态,不限定时间,无须回答题目;而高考是极端状态,限定时间,要解答题目。所以“检索”是顺应考试实际,对归纳进行的明确和强调,或者说是“极致归纳”。

一份试卷八千多字,将来要扩展到一万多字,22道题目。根据题目到试卷里检索信息不就行了吗?多数题目,答案信息就是答案,这好比我们餐桌上的凉菜;还有一些题目需要我们把答题信息加工一下,把它做成答案,好比我们餐桌上的热菜。“检索、加工”体现出“专业意识”,在一个专业考生眼里,语文试卷就是四个词:红字、黑字、凉菜、热菜。

解答阅读类的题目原则就四个字:据题精答,也就是:根据题目,精明解答。要培养自觉意识,而不是靠自发意识。“根据题目”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你未必做得到。老师总嘱咐同学们“注意审题”,“注意审题”不是只解决一个“马虎”的毛病。“根据题目”的深层意思是,根据题目的指向找到应该读的区域位置。

什么叫“精明解答”?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试卷中的所有文字都由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构成,这一点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答案信息(红字)是答题的依据,这是考试的实质;干扰信息(黑字)为区分考生,是选拔的要求。第三,考场上就做两件事:检索答案信息,加工答案信息。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完成这两个任务。第四,正确、快速答题的关键是:经检索,排除干扰信息的滋扰。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一定是语文考试的胜利者。

(来源:中华书局《王大绩讲高考现代文阅读》,作者系高考专家、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