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需要好奇之心

2024-10-09陈果

现代阅读 2024年18期

始于好奇,成于志趣

[法]玛丽·居里: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我们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聪明有智慧,或是能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博闻广识,或是能在某个领域内、某个问题上具有超乎寻常的洞见和胜人一筹的悟性。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中庸》里有这么一句话:“好学近乎知。”真知灼见始于好学。

对我们而言,这算不上什么新奇的道理或者特别的诀窍,倒更像是从头浇下的一盆冷水。谁都知道“好学”的重要性,可是难就难在好学不起来。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要让自己不但努力学习,还要爱好学习。以学习为乐就显得更加不近人情、不合常理了。但是,世上确实存在很多好学的人,几乎一切伟人,无论古今中外,的确都是好学之人。不好学,不可能伟大。

那么他们的“好学”秘诀究竟是什么?

使人变得求知好学的神秘咒语恐怕就在于爱因斯坦所说的,“人类拥有“神圣的好奇心”。那个能够“把未知变成已知,将无知转化为有用”的最初的原始驱动力、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人的好奇心。活泼灵动的好奇心激发了人的探索与觉悟。

那么好奇心到底是什么?

一个让人食不下咽、睡不安枕的问题,一个让人忍不住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一个引起了自己极大探索欲的问题。这个问题使我们如此困惑,以至于牵动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激活了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使我们磨锐了浑身的感觉系统,试图从一切生活细节中挖掘线索。我们被这样一个问题驱赶着去寻寻觅觅,四处追捕灵感,从书里、从与他人的探讨中、从独自的沉思中、从梦境的罅隙里、从路边的一朵小花里……这个过程煎熬而过瘾,既无计可施又无力摆脱。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个人的勤奋加上天赋的运气,帮助我们一半必然、一半偶然地得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欣喜若狂。但是这样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的箭头,在我们找到了想要的答案的同时,又接触到了更多陌生的东西,于是某一个未知的对象又向我们招手,唤醒潜伏在我们脑海中的另外一个问号,于是求知欲又将我们引上了下一程“探索”之路……

换言之,已知越多,未知越多。循着这个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人的知识高度不断向着更高处攀升,同时另一件事发生了——人类文明随之迅猛发展,包括科技,也包括人文。比如科学之源,最初就是一个问题——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或者,宇宙最基本的物质是什么?围绕着这一个问题,出现了古希腊的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哲学家,被誉为“科学与哲学之祖”的泰勒斯。

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发现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依靠水而生存,于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水是万物的始基”,是世界初始的最基本元素。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则是他著名的“四因说”:万物普遍有四个因素——形式、质料、动力、目的。对于这同一个问题的好奇心,也催生了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八卦”:万物的形成都离不开金、木、水、火、土五种基质,宇宙的运行无一不遵循乾、坤、巽、兑、艮、震、离、坎这一系列卦象的排列组合。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人们对于自身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好奇,也一不小心启动了科学发展的里程。

好奇心必然会激发一个人的好学。如果有一个问题使你感到好奇,却没有激起你进一步的求知欲,那么这个问题对你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思绪飞扬的游戏,暂时驱散你的乏味与疲惫而已,它不是你真正关切的,所以并没有真正点燃你的好奇心。着火的好奇心才是强烈的好奇心,才是好奇心的神圣之处——它催人求知,欲罢不能。

我的一个朋友之所以走上人类学的学习道路,就始于她对“洪水”传说产生的极大好奇:世界上很多民族、国家都有着“大洪水”的传说,除了《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和鸽子的故事,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这是个问题,有趣的问题!

不要轻视那株被爱因斯坦称为“脆弱而神圣”的好奇心幼苗,精神唯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求知、求学、求道,才能通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我们用心去看的这个世界便总是一个新世界,而我们的每一天也都将是全新的一天。

(来源:山东画报出版社《好的孤独》,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