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4-10-09陈宇
汪曾祺: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热爱的事”?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纠结于生命的无意义,觉得我做的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也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一件“自己热爱的事”。只要找到这件事,人生就有了意义,就能忘我地投入,释放所有热情,充满创造力。
高中的时候,我喜欢音乐,喜欢物理,喜欢写作。我和这些爱好都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热恋期,但结果是,我歌唱得一般,吉他弹得一般,量子物理学不懂,写东西也马马虎虎。当有人问我有什么爱好的时候,我也只能说,没有吧。后来我才知道,自己弄反了顺序,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件“热爱的事”能让人瞬间改变。一定是先有改变,先有忘我的投入,先有热情,才会有“热爱的事”。
寻找“热爱的事”不是一个类似寻宝的过程,这不是一份新工作、一次创业、一段旅行就能被你挖出来的宝藏。它需要你停下来,向自己的内心探索。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被他人的价值观牵引,有时候自己还来不及思考,就被拥挤的人群裹挟着向前走。这个被推着走的过程,塑造了我们的“社会人格”。很少有人能扒开人群,停在路边,向内挖掘自己的“真实人格”。
你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共同定义着你是谁。如果你大部分的生命体验都是被动参与,不是主动选择,就会感觉没有做自己,当你感觉没有在做自己,即使你做着一件很喜欢的事,也无法从中获得平静和满足。因为你的“真实人格”会不断告诉你: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个问题的根源,不是你喜不喜欢现在做的事,而是你的真实人格和社会人格不兼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怎么尝试,无论你等多久,都不可能找到“热爱的事”。
你说我彻底砍掉社会人格,完全按照真实人格去生活行不行?几乎不可能。普通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就像鱼不可脱于渊。我们需要的是真实人格与社会人格的融合。如果一个人总是压抑自己,总是在被动地应付外界,即使他能在现实中呼风唤雨,内心也会备受折磨。如果一个人的两种人格充分融合,即使他在生活中总是做出服从的姿态,即使他遭受了很多毫无逻辑的苦难,他也是一个主动的、有力量的、活得通透的人。
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一个人正在做什么,怎么生活,只是一种表象。他的内在是否通透,是否快乐,只取决于他的真实人格和社会人格是否完美融合。当你融合两种人格真正成为自己,就会热爱生活,就会发现,所有的事都是“热爱的事”。
我们上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买房子……这种仿佛一眼就能望穿的生活,为什么有人痛苦,有人却乐在其中?因为人生是一场修行,同样的生活里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
曾经有人请教“网红”法师释慧海如何修行。法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那人又问:“这么说所有人都跟您一样?”法师回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根本不一样。”
(来源:九州出版社《强者思维》,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