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4-10-08王冬梅吴超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9期

[摘 要]艺术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指通过当事人的艺术创作来探究和减缓那些引起忧伤情绪的思维过程和矛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影响下,一些小学生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孤独、多动等。针对这些心理现象,教师从情境创设、情感塑造、绘画释然、材料应然四个方面展开艺术治疗,引导学生认识内在压力,找到解决方法,把人和问题分开,让困扰内心的问题外化,找到问题处理策略,从而走出心理困境,实现自我疗愈。

[关键词]艺术疗法;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疗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96-03

艺术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指通过当事人的艺术创作来探究和减缓那些引起忧伤情绪的思维过程和矛盾。本文中的艺术指的是美术。美术是个体情感折射的表现手段,美术作品是将个体行为通过图像进行内心映射的一种表达现象。小学生可以通过图像来表现内心世界,用绘画交流快乐与委屈、愉悦与生气、收获与失落的情感。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能够分析出学生的情绪变化、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摸清学生的心理诉求,将人和心理问题分开,让困扰学生内心的问题外化,找到问题的处理策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自我疗愈。

一、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影响下,一些小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比如,在抑郁症倾向方面表现为:学习缺乏自信,兴趣爱好基本缺失,自我评价较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或不愿意对问题深入思考,情绪萎靡不振。在孤独症倾向方面表现为: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封闭式生活,面对问题时常伴有恐惧心理,自感害羞、笨拙、迟钝。在多动症倾向方面表现为:注意力缺陷,脾气暴躁,做事缺乏耐心,遇事不加思考,易冲动,易产生攻击行为。分析发现,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了伙伴交往障碍,这里的伙伴包括家人、老师、同学、亲戚,甚至是制度、学习、纪律、习惯。

二、艺术疗法的效能与实操

针对以上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展开艺术治疗,充分发挥艺术疗法非语言表述性、趣味性、体验性、多样性、创造性等独特效能,迁移学生心理认知,能使学生在非语言沟通的情况下克服心理障碍,释放被压抑的情感、情绪,找回自我。

艺术疗法设计是否巧妙、过程是否影响学生心理发展、治疗效果如何,决定着艺术疗法的效能。这些决定性效能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情感塑造、绘画过程、材料应用四个方面的实操上(见图1)。

1.情境创设

“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是情境教学的本真特点。“形真”是指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情切”即以情动情,促使学生品德、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意远”是指选取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典型的形象;“理寓其中”即创设鲜明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开拓深远的意境。

环境布置是情境创设的主体,决定着艺术疗效。治疗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现象或群体性心理问题“有意装扮”环境。在面对个性心理问题时,将治疗空间设置在比较小的环境中,如心理咨询室、访谈室,并配以舒缓的音乐。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学生放松,易于引导学生倾诉、表达情绪。在面对群体心理问题时,常常将治疗空间设置在较大、较宽敞的教室内,如为学生提供可动、可跳、可舞、可歌的美术室、音乐室、报告厅、创客室等,让学生可坐、可蹲、可趴,使他们可以借助桌面、地面、墙面等自由倾诉。教师还可以根据特殊学生的独特性,有意识地弱化治疗氛围,给予学生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做好课前预设安排,一是安排有责任心、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且有能力的学生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帮手;二是提前告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当天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有个预备心理;三是在治疗中有意识地把“帮手”安排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旁边,和他们坐在一起、蹲在一起、趴在一起,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再焦虑、害怕,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障碍。

2.情感塑造

互动是情感塑造的基础,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筹码,是影响艺术疗法的因素,决定着艺术疗法的效能。“亲其师,信其道”,在艺术治疗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连接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达到无障碍心理准备、无障碍心理倾诉、无障碍表现心理。

一可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弯下腰和学生一同作画。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策略,在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产生“老师是可以信赖的人”“老师是可以倾诉的人”“老师是信任我的”等心理意识。弯下腰和学生一同作画,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作画思想和画面内容。

二可与学生平起平坐地学习。教与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方式;教师有意识地质疑问难、请学生讲解是教师“学”、学生“教”的另一种方式。教师和学生平起平坐地学习,不会使学生感到拘束或紧张,反而会让学生感到轻松,并且产生成就感。在这样的治疗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塑造、心理问题得到改善。

3.绘画释然

艺术疗法要达到的目标因个人或群体的需求而变,这些目标有鼓励个人自立的,有自我激励的,也有发挥自己的幻想能力来进行创作的,还有自己无意识创作的。因为兴趣爱好、能力条件的不同,绘画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做的事情,有的学生对绘画毫无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无论是什么游戏,只要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就能让他们主动融入游戏中。因此,将游戏与绘画相结合是一种较好的艺术治疗方式。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线与造型》一课时,教师首先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提示:可以采用不同绘画形式,自由发挥创新,也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纸张、老师提供的沙盘,采用无笔画或任意画具来绘画,甚至可以进行书空绘画等。其次,教师在绘画过程中进行引导。第一步,用一条直线引发学生头脑风暴。直线给人一种稳定感,有利于学生静心学习。第二步,用多条直线表现画面,可以呈平行状、交叉状,可以有疏密、粗细、长短变化,可以一笔画成,也可以多笔组合。第二步的自由画线练习,给予学生宽松的绘画空间,能使学生心情放松、无拘无束。线画好之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出现了多少种基本形状,说出其中的三角形有多少个。这是一个静心观察的过程,需要细致和耐心,这种方式对于有急躁、烦躁情绪的学生能够起到调节、稳定情绪的作用。由于学生是自由发挥或无准备地画线,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情况。心情平静的学生,事前进行了思考,他们画面中线的组合相对来说是有规律的;对于无准备、性格好动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注意到游戏,陶醉在自由发挥中,突然有个规定问题需要解决,他们会无从下手,从而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为缓解学生的不安情绪,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疏导,告诉学生不需要立即给出标准答案,找到1个为及格,找到2个以上为良好,找到5个即为优秀。简单的要求,对于具有焦虑、紧张情绪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治疗,这个方法可以使无准备的学生不受到问题的影响。第三步,在直线构成的三角形中添上圆形,再将圆形进行变化,或者在圆内勾画出物象、图形,可大可小,小的地方还可以用点代替。如果没有出现三角形,可以在平行线中间设计大小圆形,使之有规律或无规律地排列。第三步的作业是没有具体要求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比较轻松。而在第二步由于无准备、无思考而心理紧张的学生会在这一环节变得有序、细致,会谨慎地画好每一笔。第四步,为物象或图形涂色。颜色能使学生亢奋,刺激他们的绘画神经。经过前面的三步操作,学生的思维、情感、肌肉均得到了锻炼,在这种状态下,将颜色融入画面更有利于学生释放情绪、表达情感。

4.材料应然

实施艺术疗法,绘画材料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准备充足、多样的绘画媒材能够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对学生的艺术表现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准备充足、多样的画材,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由选择,能够使学生无拘束地进行绘画表现。在材料准备上,教师要精准了解材料的功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因为材料的属性也会影响学生绘画的内容和风格。比如,画纸的大小是影响学生如何画以及画什么的重要因素。绘画材料的准备,应当建立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无笔画》这一课时,教师首先根据学生存在的焦虑、紧张、胆怯、不自信等心理问题,为学生准备可供选择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国画颜料、墨汁、调色盘、水、毛笔、吸管、树叶、水盆等;其次,向学生介绍印画法、喷刷法、化水法、吹画法、刮画法等5种无笔画表现技法,让学生理解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技法;再次,根据无笔画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或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最后,让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无笔画并自由解说。艺术治疗中采用自由选择材料、自由选择表现方法、自由选择主题内容等策略,在诸多“自由”中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抒发情感、表达情绪,有助于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况。

艺术疗法的效能取决于安全、舒适的治疗情境,取决于真诚、可亲的师生关系,取决于绘画材料的应用、绘画策略的运用,取决于对绘画创新过程的把控。深度感知,投入真心、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入包容,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释放压力、缓解困扰、激发能量,恢复良好心态;设计科学、有序、周密的艺术治疗程序,将人和问题分开,找到问题的处理策略,能使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外显。随着艺术疗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治疗技术逐渐得到掌握与灵活把控,屡屡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疗愈。

[ 参 考 文 献 ]

[1] 周钦珊.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青年教育,2018(2):115-119.

[2]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大卫·爱德华斯.艺术疗法[M]. 黄赟琳,孙传捷,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4] 玛考尔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 李甦,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