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情境创设的典型问题和应对策略

2024-10-08许华丽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9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但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何谓“学习情境”,导致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出现虚无化、事务化等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境创设的教学价值,明确情境创设是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而服务的。教学中,教师要依循新课标定位,助力学生语言运用;链接真实生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尊重文体价值,彰显文学意蕴,凸显情境创设的教学效能。

[关键词]情境创设;核心素养;典型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1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情境”一般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由语文课程资源所构建而成的内在意境;二是学生将身心和思维所置放的、客观性的自然环境或者交际性场景;三是师生双方在围绕文本展开教学对话时的背景,体现出鲜明的选择性、组合性和加工型特征。这些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从理论本身来审视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情境,导致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出现了虚无化、事务化等倾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境创设的教学价值,明确情境创设是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而服务的。

问题一:依托形式支撑,偏离课程本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由此可见,学习情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推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发展。正是在情境的浸润和支撑下,语文课程内容不仅变得更加丰富,更具聚合力和统整性,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审视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难发现其中两个相对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师更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直观和可视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融入相应的音乐,还原语言文字所着力描绘的场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遮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将文本的品读与体悟完全局限在技术主义的泥潭之中;二是过度追求情境创设的新颖以及生活场景的模拟与具化,使得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偏离了语文课程对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本质定位,导致听说读写等基础性的言语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对策:依循课标定位,助力语言运用

语文新课标再次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质,以促进知识与能力在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中的高度融合,释放出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积极价值。如此,情境才能在彰显“真实”的基础上展现出“有意义”的价值。学生可以在情境的浸润下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蓄积语言表达经验。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海滨小城》一文,教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座海滨小城是全国文明城市,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通过“湛江发布”公众号,了解到湛江市委宣传部正在举行“我为湛江打卡”活动,邀请全国网友前往湛江旅游,拍摄湛江美景视频,介绍宣传湛江,视频作品可以向“湛江发布”公众号投稿。课堂上,教师借助这一契机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者转化成美丽的创造者。同时,教师结合课文所描写的“海滨”和“小城”两个部分,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拍摄小组,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尝试根据中心句介绍湛江的某一个方面,这样就将单元目标与本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表达有机融合。

上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契合了语文新课标对学习情境提出的要求。一是这样的情境创设是真实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制作视频后真实地向“湛江发布”公众号投稿,甚至可以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二是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意义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命个体对美感的体悟都有着表达和再现的冲动。这一情境任务就给予了学生这样的表达机会。三是这样的情境创设契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从文字内容的理解与感知,到拍摄视频的素材选择和语言介绍,关联了本单元着重训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使得言语实践活动与情境创设一脉相承,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问题二:过度形式主义,无视学生实际

当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教师习惯将文本拓展到社会实践层面,借助学校、街道或者社区所开展的一些活动,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迁移运用服务。这样的情境看似有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机械训练和生硬灌输的泥潭,但过于追求生活场景的模拟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转化,导致情境走向极度事务化的尴尬。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其中编选了经典散文《竹节人》。一位年轻教师在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举办一次主题为‘留住童年’的活动,请六年级学生制订一份策划方案。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一份活动策划书,并设计主题海报,撰写活动倡议书。”这类情境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有的确实来自实际生活,有的则是教师随意创设的,导致情境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以及思维特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阂。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如下反思。首先,情境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不能只关注文本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而忽视学生的原始经验,尤其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否则这样创设的情境难以与学生的思想认知相匹配。其次,情境是否契合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在需求。事务化的情境更关注学习过程和成果展示,导致师生都会将关注点和精力投放在海报制作、卡片摘录等活动上,自然会削弱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形成本末倒置的全新窘境。最后,情境是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遥不可及的情境任务会让学生只能在心里想想,而无法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中。

对策:链接真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这就意味着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想当然,而要充分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入手,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还是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编者所设定的策略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如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编者在导图提示中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为自己的家人游玩故宫绘制一张合理的参观路线图;二是选择自己或者家人感兴趣的景点,为他们做介绍。教师不妨将这两个学习任务进行整合,相机创设情境:“假设你是一位旅行规划师,你的家人计划前往故宫博物院游览,他们希望你能规划出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并重点介绍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景点。你需要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的布局和景点,以确保家人能够充分了解并欣赏故宫的魅力。你的目标是让家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领略故宫的历史底蕴和艺术瑰宝。”这一情境不仅关联文本内容,更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由此而展开的阅读就能够将内容理解、策略运用和问题解决等全部有机地融入情境中。

问题三:关涉外围表层,丧失文化特质

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中的文学性文本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阅读文学性文本,能让学生在完整曲折的情节、鲜明多元的形象中,打破时空限制,丰富自身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认知的启迪。但一些教师在教学文学性文本时,常常无视其文学性,致使情境创设中的文学意境相对淡薄。一是忽视文本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二是缺乏情境再现与氛围营造,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三是忽视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感受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文本的美学价值,无法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学校要举办文化节,其中设置了‘赏花·品花’活动,请你以‘护花使者’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课文中所描写的梅花。”这一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梅花形象的表层描述上,如梅花的形态、颜色等,而没有深入挖掘梅花所象征的高洁不屈的精神品质。同时,教师也未能有效利用文本中的环境描写,营造清冷、孤傲的氛围,导致学生难以感受梅花在寒冬中傲然挺立的形象,对梅花的介绍根本无法触及内在思维和内核情感。这样的情境表面上看新颖独特,但与文本内容所展现的情感、主题相差甚远,导致文本内在的文学性变淡了,散文的独特意蕴也完全消殒了,无法起到助力学生独立思考、多元体验的作用。

对策:尊重文体价值,彰显文学意蕴

从情境创设的角度来看,文学性文本自身就裹挟着情境体系,读者可以借助其内在的语境进行感知理解、想象拓展,进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从文本自身的特色入手,为学生搭建可以直接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在文本情境的还原和复现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助于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准确与精妙,体悟其丰富的内涵,形成独特而富有深意的文学体验,进而在二度创作中重新构建属于自身的认知体系。

还是以《梅花魂》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梳理课文中回忆外祖父与梅花相关的五件事情之后顺势出示原文,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作者在自家山坡上会种下两棵什么树?请你借助课文中的情节、人物表现以及主题内涵,找到相关理由。”

对比上述教学《梅花魂》的两种情境创设,不难发现王崧舟老师的设计紧扣文学性文本的特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情境中富含文学性文本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王崧舟老师的情境创设鼓励学生从课文中的情节、人物表现以及主题内涵出发,寻找作者可能种下什么树的理由,促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梅花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其次,情境再现了文本内容且营造了氛围。王崧舟老师通过“作者在自家山坡上会种下两棵什么树?”这一假设性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并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感受梅花在寒冬中傲然挺立的形象,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最后,情境触发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王崧舟老师的情境创设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寻找并阐述理由。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力,还能促使学生深入品味文学语言的准确与精妙,体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境创设的作用,切不可完全将教学精力投入其中,结果反被情境所束缚,这就与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这一理念完全相悖了。

[ 参 考 文 献 ]

[1] 杜霞,张晓丹.戏剧化教学:在情境创设中激发想象:以《雪孩子》为例[J].中国教师,2022(12):59-62.

[2] 曾佩玮.情境创设下的写作反向教学: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生活万花筒”习作教学为例[J].湖南教育(B版),2023(2):64-65.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