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教学情境的解读以及教学启示

2024-10-08孙雪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9期

[摘 要]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由于一些教师未深入理解语文新课标,常常无视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需求,导致情境创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价值,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课堂中,教师可基于情境的内涵阐释,通过创设单一能力视域下的聚焦性情境、读写切换视域下的一体化情境、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跨学科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情境;内涵阐释;读写一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1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创设教学情境,在“核心素养内涵”“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等部分中都有所提及。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由于一些教师未能真正理解语文新课标,且无视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需要,导致情境创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价值,反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理解语文新课标,把握情境创设的丰富内涵和教学价值,彰显情境教学的整体性价值。

一、基于语文新课标解读情境的内涵

对于“情境”一词,语文新课标有“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等阐释。基于此,教师可从三个维度解读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情境”的基本内涵。

维度一,明确方向,为语言文字运用服务。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的工具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理应成为情境创设的方向。一旦脱离文本,与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向相去甚远,就意味着情境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定位,完全可以弃之不用。

维度二,关联资源,链接生活与原始经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理应将学生置放在课堂的最中央。这决定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原始经验,否则情境创设就可有可无或空有外壳新颖的形式。

维度三,彰显功效,具备聚合和实用价值。语文课堂中,一些教师习惯于围绕着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零散、单一的教学,导致学生的语言运用处于相对机械生硬的状态。因此,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将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和价值训练点融入情境之中,以起到优化结构、强化学科联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基于教学实践划分的情境类型

1.感知理解:单一能力视域下的聚焦性情境

语言文字运用需要以理解为基础,否则无法真正洞察语言文字内在所蕴藏的密码。情境创设可从关键词句入手,采用角色表演或者体验的方式,开展多元朗读、语言描述等不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彰显情境在课堂中的浸润和支撑作用。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着力展现荷花高雅之美、端庄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无尽喜爱之情。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分清语段中的层次,通过图片再现、视频播放等形式,使学生随着课文中“我”的视角一起走进荷花池,感受荷花的独特美。接着,教师通过语言进行渲染:“看到如此端庄秀美的荷花,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课文中‘我’的脚步,随着文字的镜头美美地欣赏一番。看着想着,我们好像变成了其中的一朵荷花,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身子也随着风儿轻轻摇摆起来呢?”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别选择语段中描写的小鱼、荷花和蜻蜓,根据作者描写的内容进行表演,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所描绘的世界中。

上述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情境创设始终依托文本内容,给予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角色表演、激情朗读的机会,将情境氛围的营造、思维的着力点都寄托在固有的层面上;二是情境创设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指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有效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三是情境创设不仅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情感的唤醒和激发,让学生在品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程独有的美感。

2.迁移运用:读写切换视域下的一体化情境

语言运用所包含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存在着相应的区别,由此而创设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外显形式、包容度等诸多要素也理应有较大的区别。

从单一性的语言技巧来看,情境创设要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帮助学生形成某种思维解决问题。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由此,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确定为“准确生动的语言离不开连续细致的观察”,并将此作为本单元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价值点。如本单元《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重点描写了爬山虎的脚非常细小,且藏在叶片之下,往往不容易被人所关注。为了更好地还原作者细致观察的方式,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准确,教师创设这样的主题情境:“三年级同学在美术课上绘制了爬山虎的脚的作品,其中有一些是错误的。你们能根据叶圣陶爷爷的描述,把错误的地方指出来,帮助学弟学妹们进一步认识爬山虎的脚吗?”在这一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三幅作品,以图文对照的方式,从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态、数量以及生长位置等不同的细节出发,认识到只有经历了细致的观察,才能获取详细的信息资源,才能写出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才能让读者完全凭借语言的描述就能辨认出爬山虎的脚。

从整体性的读写素养来看,情境创设的最大价值就是充分聚合、统整文本中的资源以及蕴含其中的写作方法,便于学生运用表达,进行读写实践。统编语文教材在课程资源的呈现上体现了整体性原则,具有鲜明的统一性、整体性特征,需要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具化的任务情境来推动教学。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学为例。作者马克·吐温在描写这座举世闻名的水城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以威尼斯的小艇为突破口,分别描写了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水道、船夫的驾驶技术、乘坐小艇的体验、小艇在威尼斯人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们乘坐小艇看戏回家的场景,内容丰富。同时,作者在整个过程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将威尼斯人生活的幸福与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不妨将其与单元习作“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内容相结合,紧扣“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关键词创设情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大会即将在我市召开。大会正式开始前,各位代表要先介绍中国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请你作为我市代表参与本次大会。你将选择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呢?请你撰写介绍词并制作PPT。”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范例,引领学生感受威尼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从介绍的角度洞察作者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的表达策略。这样,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就赋予了学生以鲜明的角色定位,让学生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代表的身份,带着感受文化魅力、借鉴写作方法的任务要求去探究学习。这样教学凸显了读写任务的基本目标和表述方式,以最大的包容度整合文本的内容信息和表达技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跨界融通: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跨学科情境

语文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打破课程领域的局限,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信息、思维方法,让学生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体现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结构化、综合化以及实践化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践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师不能只做布置任务的“甩手掌柜”,而要通过创设情境,将不同学科知识和不同的思维方法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进行说明。编者要求学生通过绘制成长树、制作成长纪念册等形式,回顾小学生活。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回顾小学生活,表达感恩之心”的情境,意在将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情境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班级群相册、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深入回忆小学生活中的难忘瞬间,并表达感恩之情。其次,利用美术课程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指导学生绘制成长树、制作成长纪念册,将情感可视化,增强记忆与情感的连接。再次,融合音乐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毕业联欢晚会的筹备工作,制作节目单、演唱歌曲等,以音乐抒发情感,加深学生间的情谊。最后,融合信息技术课程,组织学生运用数字工具制作电子纪念册、分享毕业赠言等,拓宽了学生的表达渠道。

这里,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既提升学科能力,更在情感与认知上得到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情境之间并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重要的是符合具体学情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

三、基于初步实践形成的教学启示

通过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一线语文教师虽然对如何创设情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梳理和回顾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1.紧扣本质,展望未来

语文作为国家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承载着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语言运用、提升思维能力以及推动审美创造等不同素养发展的重任。因此,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要基于学科本质,结合当下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全新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走出传统教学机械训练的泥潭,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路径,促进核心目标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过渡。

2.科学分类,高度匹配

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不能将创设情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教学技巧,而是基于语文课程意识,从不同维度进行合理的分类。一是从情境呈现的角度划分。即从学生的认知意识、文学感知、个人体验以及常态化的社会生活等不同方面出发,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适用于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法,自然也会释放出不同的教学效能。二是从情境载体的角度划分。情境创设的载体和教学对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教师习惯于从单元整体或者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入手。但事实上,情境创设既可以从某一个具体的课时入手,也可以从统一体裁的类群文本的教学入手,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从教学片段入手。三是从情境创设的手段划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迭、技术手段的创新,情境创设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在精准把握情境内涵的基础上,关联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多种元素,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终极归旨,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呈现方式,遴选情境载体,甄别教学策略,从而创设出最为适切、最为匹配的教学情境。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作用,提升情境创设的质量,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泽龙.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化教学的思考[J].小学语文,2024(3):16-19.

[2] 崔秀玲.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创设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7):80-82.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