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乡村教师关键能力提升路径
2024-10-08俞彩霞
[摘 要]提高乡村小学教育质量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共富的关键,而乡村教师能力提升是提高乡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前提。问题导向下,学校从多维度、多角度探究乡村教师关键能力的提升路径,从认知、问题、反思三个方面,激活教师内驱力,提升教师学习力,促进教师实践力、育德力、合作力、反思力、创新力的提升,为教师成长赋能,助力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关键能力;提升路径;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88-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推动教育共富。乡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共富的关键。而教师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经验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内驱力缺乏、自信心不足、满足于机械重复工作、对教育科研存在畏难情绪等现状,我校以解决乡村教师关键能力提升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为突破口,从多维度、多角度探索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关键能力,实现为教师成长赋能的目标。
一、提高认知,自我驱动,促关键思维“卷入”
(一)指向内驱力的全域式罗盘定位
全域式罗盘定位通过价值引领、榜样示范促使教师改变思想观念,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以三年规划为导向,提供罗盘定位,促意识转变,激发内驱力,让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自我定位,为教师关键能力的提升指引方向。
1.价值引领,激活动力。正确的价值观是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每学期初,结合校本教研,邀请专家进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培养教师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问题意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利用教师节契机,举办论坛、沙龙,稳步推进师德师风专项行动,提升教师精神境界;每月党员会议,着重强调师德师风问题,建立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结对联系机制,帮助教师增强信念感,激活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
2.榜样示范,见贤思齐。学校充分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资源,凸显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每年评选“贵小十大感动人物”,发掘平凡岗位上的闪光点,并推送到公众号。每学期末评比各级先进教师,表彰优秀教研团队。如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优秀主导”“最美教师”、张榜公布优秀教师事迹、每周采访一位模范教师等方式,多措并举,号召教师见贤思齐。这样使更多的教师于无形中得到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向上动力。
3.成长规划,明确目标。专业规划是教师主体价值的体现,是对未来发展的成长设计,是专业成长的方向指引。因此,我校以“名师+”为引擎,共建共享为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要求教师分层设计自己的三年规划图,制订师德师风、课堂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目标,并把成长过程记录在《教师成长册》中。为了让规划更直观,要求青年教师必须用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清楚看到未来发展的实践路径。
(二)指向学习力的浸润式文化网络
1.建设学习共同体,构建层级递进网络组。我校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合力搭建学习平台,构建全域文化网络。学校建立教师发展四级梯队(见表1)。每年9月,师徒结对,更新梯队成员。同时,将成员按照不同发展时期分层,每一层级的教师制订目标,依托学校各项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达成层级目标。学校还建立网络教研学习共同体,鼓励、倡导教师通过微信群、UMU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从“一人学”到“一起学”的转变。
2.名师工作室赋能,培育互助共进学习文化。学校要充分挖掘名师资源,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以一个优秀教师带动一批教师学习。如我校道德与法治团队在市学科骨干带领下,成立名师工作室,为工作室成员注入持续的学习力。在领航教师的带领下,成员认真研讨,积极反思,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校本教研,在学习型组织中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由此形成教师互助互学的学习文化。此外,学校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特级教师带徒活动,加入校外名师工作室,请名师问诊把脉,聚焦问题,通过工作室活动,共享学习资源。
3.浸润书香,营造自读自悟学习氛围。基于乡村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的现状,我校通过定期开展阅读沙龙,倡导教师深度阅读。教师基于阅读书单共读书目,开展阅读活动,完成每期12本书的阅读任务,提交读后感后进行汇报展示,引导教师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此外,还可以利用钉钉小程序设置圈子任务,即在圈子里发布并交流阅读感悟,使阅读更有氛围。
二、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促关键能力“推进”
(一)指向实践力的研磨式教学实践
1.备好一堂课,聚焦一问题。组建年级备课小组,进行课程标准研读。教师将对于课程标准中本学段的疑问填写在问题卡上,由组长汇总;同时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聚焦出现频率高的问题,做好备课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组织教师研究各类文本特点,厘清解读的基本要素,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理念,聚焦一课一问题,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以年段为单位聚焦问题,共同设计教学,汇聚创意,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将课备好。在备课中,同研互学的过程就是研磨实践力的过程。
2.磨好一堂课,解决一问题。磨课是自我锤炼的过程,能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助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进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磨语言:通过两人同用一份教案教学,对比不同教学效果,在对比中体悟,在体悟中发现语言上的问题,帮助教师提升语言实践力。磨教学内容:通过同年级互助形式,在实践中用公开课、试讲等方式磨炼教学技能,发现问题,重构内容,让教师在一次次研磨中有所成长。不断磨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更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变的必经之路。
3.理解一堂课,贯通一类课。以一节课为载体,通过扎实备课、反复练习,促使教师对某类教学形成个性化理解,并逐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在课堂节中关注主题,在每个教研组进行展示,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深究课堂教学;通过大单元系列课,贯通一类课教学。课后通过小组研磨,以思维导图、线上打分等可视化方式相互评价,落实解决方案。
(二)指向育德力的嵌入式班级管理
育德力即道德教育能力,包括班级管理能力、家校共育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育德能力的形成要求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念,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运用适当的德育方式,及时施教。
1.善于把握道德教育契机。教师的专业培训更加注重道德心理层面,以提高教师把握道德教育契机的敏感度。如利用工会活动,进行心理游戏问答活动,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道德教育契机的敏感度和育德力;邀请专家进校开展OH卡使用讲座,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用好策略,落实班级管理。
2.落实道德教育。利用晨间30分钟,用询问的方法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分档归类,进行可视化处理。午间在办公室进行头脑风暴,细化策略卡的内容,帮助教师精准管理。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应积极寻找策略,并将策略卡做成扑克、台历等,嵌入生活,随时使用。这样既为教师提高育德能力提供方法指导,又为教师班级管理提供素材。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反馈班级管理问题,形成问题册,并随机抽取两位教师进行情景模拟,集体评议,在实践模拟中落实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育德力。
3.聚焦德育班级活动的示范。德育需要落实在具体活动中。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将道德内化,以进一步促进育德力的生长。如通过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以赛促学,帮助班主任提升专业技能,以更好适应班主任工作。青年班主任是学校班主任团队的新生力量,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开展队课观摩活动,学校安排每月一次各年龄段的班主任进行班队活动展示,一同学习交流,共同提升。由德育处牵头,向全校班主任征集德育故事,创办德育刊物,开展德育征文活动,刊登优秀文章,供全校教师传阅学习。
(三)指向合作力的卷入式教研活动
卷入式教研活动发挥团队互助精神,同伴间合作共学,促进教师合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全程卷入、全员卷入、全方位卷入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关键能力。
1.主题式研修,全程卷入。结合校本研修,进行大主题带动小主题的主题式研修,力求全程卷入。主题研修课,以课例展示为主,教师全程参与听评课。观课后,分小组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观察、学习任务单设计等方面展开卷入教研,分享交流研修心得,绘制思维导图。
2.跨学科整合,全员卷入。以项目化学习方式,聚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问题设置驱动性任务。例如,聚焦学生课堂上容易答非所问的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开发项目。卷入每一位参与者,分配任务,合作完成项目。项目完成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3.双条线交织,全方位卷入。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融合,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我校借“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与东南小学、四眼碶小学成立学习共同体,开展网络同步教学与同步教研。同时,与天童小学建立信息提升2.0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这样聚焦校际合作,开展线上研修,全方位卷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关键能力的提升。以每月一次走班式教研活动,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开设硬笔书法教研、简笔画教研、课堂情境创设教研等,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合作分享,进行全方位卷入学习。
三、自省反思,有的放矢,促关键能力“生长”
(一)指向反思力的自悟式草根研究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反思能力是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关键,通过自悟式草根研究(见图1),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1.“231”日常研修。即各个学科组的60分钟茶话时间:前20分钟,分享本周督导的学科前沿信息;中间30分钟,进行学科演讲、学术研讨;后10分钟,聚焦关键问题,群策群力,形成“锦囊妙计”。
2.草根研究周。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每一季度的最后一周开展密集型教学实践研究。在草根研究周中,聚焦微课程建设,借助微课程有效形成真问题、真思考、真行动的学校科研文化。利用微课程,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形成研究内容。发现与遵循日常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内在规律,也是持续认识、反思改进的过程。
3.联动互研课题开展活动。教科处采用一题多研、多题共研、类题促研的手段,对已经立项的课题或准备立项的课题进行相互牵引的捆绑式研究,以联动的形式整合各方力量,进一步起到促进作用。
(二)指向创新力的探究式课程开发
中小学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为以往的课程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我校立足“一体三翼”校本课程探究,不断帮助教师提升创新力和教学站位。
“一体三翼”校本课程探究依托校本课程开发,以任务促能力提升。“一体”指课程开发共同体,共同体下分设“三翼”,分别为专任教师、主导教师、协助志愿教师。“三翼”各有侧重,合作探究,组织研修,落实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中促进创新力提升,促进教师发展,推动学生成长。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童心童笛伴我成长成为三至六年级学生竖笛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随后又陆续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充实了课程内容,让课程更全面、系统,更具科学性。此外,学校的书法、劳动实践等校本课程,也在教师的实践与创新中不断推陈出新。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建构了乡村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动力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有目标、有指向地关注三个维度,通过七种方式提升乡村教师关键能力,帮助教师获得内驱力、学习力、实践力、育德力、合作力、反思力、创新力的提升。从教师育人观念的改变,到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再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建构的乡村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动力体系犹如蝴蝶效应一般,引起连锁反应,使学校自内而外焕发出勃勃生机,助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共富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罗树庚.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专业发展必备的六大素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范丽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16):106-108.
[3] 朱秀红,刘善槐,王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理路、执行陷阱与改革逻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6):16-30.
[4] 李延旭.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以西营地区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8(5):38-40.
[5] 冯瑶,徐鹤翔,姚坤,等.有关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3):34-37.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