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角下农耕项目的开发探索

2024-10-08熊传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9期

[摘 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作为一门课程列入中小学课表,倡导在劳动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要具备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基于此,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对小学农耕项目进行开发与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农耕项目;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78-03

2022年4月,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劳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课程,被正式列入中小学课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指出,劳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了勤劳勇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胼手胝足的坚定意志,顺兴天道、和谐共生的生存法则,里仁为美、美美与共的人文观念。因此,我们要着力以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其探寻中华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劳动课程的内容,达到育人目的呢?对教育实践者来说,立足于中华文化脉络和国情背景,依托本地乡土文化资源,找到一条能够落实劳动课程目标、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尤为迫切。

一、传统文化视角下农耕项目“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选题依据

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它凝结了华夏祖先的无穷智慧,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作为农耕文化的物质基础——农耕经济,其发展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发展的代表。它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身还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围绕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展开教学,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一些劳动课程教材已经开始安排生产劳动的教学任务,如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劳动教育》教材,自三年级上册就开始安排了栽、种等生产劳动项目,四年级下册“水稻种植”就是生产劳动任务群项目之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小知晓中国的农耕历史及杰出人才,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本着“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初心使命,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中国的水稻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在中国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滁州市南谯区行远实验学校是一所乡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周边就有农业生产用地,学校自身也有近二十亩的农田,其中一块农田的旁边还有一个水塘,具备种植水稻的先天条件。根据劳动新课标的要求,滁州市南谯区行远实验学校把农耕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确定项目主题为“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该项目旨在让学生在参与种植的劳动中,亲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过程,从而创造性地发挥农耕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使得农耕文化鲜活起来,凸显劳动育人的价值。同时,此项目可让学生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掌握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从小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落实“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农耕项目“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开发思路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本研究项目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核心可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我们的祖先在天地人合、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下,产生了“不违农时”的二十四节气,这是指导生产和用养结合、物质循环利用的朴素生态学思想。为收获劳动果实,要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趋利避害,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铸就了艰苦奋斗的韧性。农耕文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这种观念符合现代化高速发展环境下的生态治理要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项目以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农耕文化为切入点,依据农耕文化的核心“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研究“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农耕项目。这样可使学生亲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过程,感受到持续性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深刻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价值。

有效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总体改革方向。学校的学科教学评价多以纸笔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成长。

劳动课程评价注重平时的表现性评价和阶段的综合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主要采用劳动任务单、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等工具。如水稻的生长周期较长,大致经过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插秧、拔节、孕穗、成熟、收割等过程,平时还要进行施肥、除草、除虫等田间管理。不同的劳动任务,设置不同的任务清单及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样不仅能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整个农耕项目结束后,教师还要利用阶段的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参与农耕项目的全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促进学生良好劳动品质的形成。这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客观全面地记录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视角下农耕项目“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开发价值

1.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劳动新课标指出“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由此可见,劳动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跨学科主题活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分科教学由来已久,教师在设计本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时游刃有余,但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意识与能力有待加强。

本项目中,对于水稻选种、育种、翻地、插秧、收割、脱粒等环节,多学科教师可以交互参与课程开发。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学习《悯农》《归园田居》《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神农尝百草》《神农传五谷》等神话故事中,学习古代人们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所表现出的坚毅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结合“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农耕项目,把劳动实践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起来制订活动安排表,使学生不仅理解每个节气的含义,还了解了节气与时间、农事的关系,从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充满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丈量所要种植田地的长与宽,算出种植面积,再根据种植密度等,算出所需的种子数量。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会了单位换算的知识,感悟到估算、比例的实用价值。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种植前利用信息技术课,带领学生上网查找农器具的演变历史,了解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使其了解“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含义,激发他们学好知识、用好知识的动力。美术教师可以结合美术课程内容,让学生把参与的农n1OAUXBl9OkXuhApfWmFUA==事活动用彩笔记录下来,使他们在记录过程中一边回味参与农事活动的快乐,一边通过四季色彩的变化再次感悟季节的轮回,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经历劳动的全过程

劳动课程强调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在“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农耕项目中,学生经历了翻土、选种、育秧、插秧、施肥、收割、脱粒以及田间管理等过程,养成了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形成了持之以恒、团结协作的劳动品质。在选种、育种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懂得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实验、走访有经验的农户等途径了解关于种子的知识,掌握了科学育种的方法,他们还利用这一方法成功地培育了黄瓜苗、辣椒苗、南瓜苗等蔬菜苗。

收获的季节是喜悦的,但收获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在农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要想得到必先付出”,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内涵,对农民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3.农耕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劳动课程的设置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劳动,而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滁州市南谯区行远实验学校依托区域特点,充分发挥乡村学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利用已有的稻田、菜园等综合性农耕实践基地,让农耕知识走进课堂,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农耕的过程,在实践中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躬体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得以彰显。

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农耕文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农耕文化在“双减”、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有义务传承并弘扬农耕文化,使其成为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玲.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