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有效融合的策略
2024-10-08杨成霞
[摘 要]要实现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就要从精选运动项目、实现观照设计、追求运动创新、体现因材施教、倡导全员参与、促进课程融合、延伸训练设计、培养运动习惯等方面进行设计和组织,以丰富大课间的运动内容、凸显大课间的运动特色、强化大课间的运动体验、创新大课间的运动应用。教师有意识地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课;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45-03
调查研究显示,现今中小学生存在着身体素质较差、身心缺乏锻炼的问题。小学体育课的课时有限,无法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大课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安排不少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运动诉求展开研究,精选大课间运动项目,优化组织策略,以调动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主动性,并有意识地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体育训练体系。
一、丰富大课间运动内容,连接体育课程设计
对大课间的运动内容进行筛选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可精选一些适宜小学生的运动项目,实现大课间运动内容的多样性,以有效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1.精选运动项目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度、喜好度、完成率等筛选出最恰当的运动项目作为大课间的基础运动内容,再设计一些有趣的运动项目作为补充。这样精选运动项目,能够丰富大课间的运动内容,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
大课间一般有30分钟的时间,可以安排很多运动任务。教师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与学校的活动设计相结合,还要考虑不同年级的体育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大课间体育运动效率。大课间运动可以分为自主活动、规定活动、选做活动,如眼保健操、广播体操是必做项目,校园集体舞蹈是学校规定的固定项目,跑步、球类活动、体育游戏、跳绳、跳皮筋、滚铁环、摇呼啦圈、踢毽子、立定跳远、拔河比赛等则属于自主运动项目。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运动方案,并提出具体的运动要求,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条件,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展开信息搜集,设计个性化的大课间运动项目,能让学生在有趣、有效的训练中发展身心素质。
2.实现观照设计
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但要实现统一性、纪律性,教师就要安排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体育教师在前面做示范,学生对照教师的动作在后面跟着做,动作整齐划一,能体现学生积极健康的风貌。教师还可以设计体操、舞蹈等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加难度,加大体育运动量,逐步改善学生的体质。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将体育课程内容融入大课间活动之中,可以给课堂训练带来更多有益补充。如广播体操是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首选项目,这项运动与体育课程中的集体舞蹈有相似之处。教师将广播体操与体育课程中的集体舞蹈进行融合,从舞蹈的动作特点角度展开分析,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练习。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子、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等,在体育课程中也有涉及。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重点介绍,组织学生在大课间进行训练,能够为体育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凸显大课间运动特色,渗透体育课程特点
大课间突出一个“大”字,相较于其他课间活动,大课间的时间充足,有利于充分开展体育运动。教师要善于推陈出新,创新运动项目,并深入分析学生的身心现状,做到因材施教。
1.追求运动创新
体育课的固定内容大多是跑步、跳绳、打球、做操,项目的单一性很快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排斥心理。因此,在大课间活动中渗透体育课程的内容要有特色,不能等同于上体育课。教师对传统运动项目进行创新开发,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运动,提升大课间运动的有效性。大课间运动时间相对较短,教师推荐运动项目时,要考虑时空条件,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如跑步运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项目,但这项运动比较枯燥,学生很难长期坚持。教师可以组织跑步游戏,如追逐跑、障碍跑、跑酷比赛、接力跑等,通过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对抗性,来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教师也可以吸纳部分学生的意见,对大课间的运动项目进行筛选,以贴合学生的运动需求。大课间运动选择面很广,教师针对学生的运动需求展开对应设计,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实效。
2.体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通过创新运动设计,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运动需求,让所有学生都喜欢上大课间。适宜的运动可以缓解学生上课时的疲乏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状况,科学设计训练任务,为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学生运动基础和运动兴趣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情给学生提供一些运动方案供他们自主选择,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球类活动小组,安排专人管理运动器械,在规定时间内开展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较高。教师可以在大课间设计一些传接球、投掷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还可以与体育课程融合,让学将体育课中学到的篮球技能运用到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中。尽管学生的运动需求呈现趋同性,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运动兴趣,给出适合的运动方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大课间运动体验,推进体育课进程
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能够推进体育课程的进度。在体育课中未能完成的体育项目,可以在大课间继续完成,这能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增强学生的运动体验。
1.倡导全员参与
小学生喜欢集体运动,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完成大课间的运动内容。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大课间的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看到教师生活化的一面,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发展。
组织大课间活动时,学校往往会安排班主任进行具体的管理和组织,特别是必做项目,班主任会全程参与。在自主运动环节,班主任未必到场,作为体育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特点,组织好这个环节的体育运动。如成立运动团队,或者运动小组,由班级体育骨干具体负责全班同学的运动安排。体育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适时与体育课程融合。如果有需要,体育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协调,对学生的大课间运动进行优化,以确保学生全面参与体育运动。学生运动水平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对此要理性分析,在组织学生参与大课间运动时,要给不同群体学生设定不同的运动目标,体现教学的契合性。
2.促进课程融合
体育课的课时有限,教师为了赶课程会缩减运动项目和时间,导致学生的课堂运动时间相对较少。将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程融合,学生可以利用大课间继续完成在体育课中未完成的体育项目,有始有终地完成体育锻炼。大课间每天都有,虽然每一次的时间有限,但加起来也相当可观。教师要对大课间的运动内容展开研讨,规划清晰的运动方案,以给予学生最适合的运动指导。
如乒乓球运动,很多学校都有一些露天的乒乓球桌,大课间时学生大多会自发地进行乒乓球运动。教师可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学生有序运动,并传授一些技术要领,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有特殊情结,教师现场组织和引导,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如果能够组织大课间乒乓球联赛,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其训练效果也会更为突出。大课间运动项目丰富多样,教师需要进行科学选择,并与体育课程融合,为学生自主开展运动训练创造条件。
四、创新大课间运动应用,延伸体育课程训练
运动不能只是在体育课上,因为有限的课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大课间设置在两节课之间,并且时间充裕,是学生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最佳时机,利用好大课间进行运动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1.延伸训练设计
有限的体育课难以满足学生的日常运动需求,而将体育项目延伸到大课间进行训练,能够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延伸大课间运动训练维度,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家庭方向延伸,布置一些亲子活动任务,与大课间运动和体育课程融合,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如亲子活动“经典诵读”中,教师将体育运动与诵读活动融合,让学生在行进中、在舞蹈中展开诵读训练。这样,学生在运动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带着学生一起运动,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如跳皮筋运动,是学生在校园中常常开展的集体活动,而在家庭环境下,一起跳皮筋的伙伴不在身边,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陪伴。教师要倡导家长参与家庭运动,通过对校园中的运动项目进行适度延伸,将课后体育锻炼与课堂体育训练融合,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大课间与体育课程的融合,需要教师展开学法调研,创造更多运动契机,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2.培养运动习惯
运动锻炼的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教师需要有延伸设计意识,设计更多的生活化训练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身心素养。学生运动兴趣不同,运动基础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对此需要有一定了解,对大课间的运动内容和体育课的训练任务进行综合分析,展开优化设计和处理,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训练需求。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活动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如开展体育游戏方案征集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球类、舞蹈、短跑、田径等多种运动方式展开趣味化的体育游戏设计。学生积极响应,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素材搜集,自发进行创新设计,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了众多方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筛选,最终挑选出一些优秀方案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在大课间开展相关体育游戏活动,点燃学生参与大课间运动的热情。学生对大课间运动有不同期待,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运动项目,其调度作用显著,能使学生在主动训练中获得身心素养的发展。
将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程融合、设计特色运动项目、强化体育运动体验、延伸体育课程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日常运动需求。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是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海文.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有效融合的策略:以农村小学为例[J].教师博览,2023(21):93-94.
[2] 程诗晓.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设计[J].山西教育(教学),2023(11):45-46.
[3] 徐承忠.大课间体育活动与艺术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22(35):125-128.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