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真实情境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应用
2024-10-08韩雪
[摘 要]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机会,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深化学生文化理解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与作用。以《竹润童心》的竹编学习为例,教师可对真实情境下竹编教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二者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应用场景,验证真实情境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中的有效性,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竹编学习;真实情境;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7-0036-0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各学科要根据学生学段特点,对每类活动分学段设置不同的、贴近学生生活趣味的学习任务,以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共同构建学习内容,以结构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竹编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课程改革中,竹编学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旨在通过《竹润童心》的竹编学习,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习竹编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真实情境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真实情境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机会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化的魅力,理解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价值。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在真实情境中,学生往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尝试和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深化学生文化理解及拓宽文化视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充分利用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体系、习俗惯例以及价值体系。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二、真实情境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竹编学习案例的选取依据
首先,竹编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与智慧。
其次,竹编工艺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相较于其他传统的手工艺,竹编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相对简单,学生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竹编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最后,竹编工艺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教育性。通过亲手编织竹制品,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竹编学习案例的设计思路
教师要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竹编文化的理解;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深入挖掘竹编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和技艺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对竹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真实情境下的竹编学习过程
情境创设A:校园竹林开启竹编研学之路
学生在校园中观察竹林,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每到春天,竹笋便会争先恐后地探出地面,快速生长,这可能会带来竹子生长过密、病虫害传播、影响校园美观等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竹子呢?”经过讨论,师生认为可以通过编织竹制品来消耗过多的竹子,并制订了《竹润童心》的研究性学习目标及框架(见表1)。
文化知识目标:了解竹编的历史和文化,认识竹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技艺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竹编的基本技巧与流程,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
思维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编织方法,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竹编作品。
团队协作:通过竹编团队的协作,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创设B:探寻竹编文化的历史印迹
教师发现学生虽然对竹编很感兴趣,但对竹文化、竹编文化的应用和影响力等不甚了解,于是提出新问题:“如何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深入理解竹编文化?”同时,教师创设以下三种情境引导学生探寻竹编文化。
1.线上线下追溯竹编文化
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线上图书馆、电子书等线上途径,查找竹编文化的相关信息;通过参观博物馆、工艺品市场等线下途径,深入了解竹编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以学习卡、PPT、文档等形式汇编成资料袋。
2.问卷调查分析竹编文化的影响
以随机访谈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对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9份。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对竹编制品的认知。75%的学生表示知道竹编制品,但对其了解不深;20%的学生对竹编制品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列举出三种以上常见的竹编制品;5%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竹编制品。
其次,竹编制品的使用经验。45%的学生表示曾经使用过竹编制品,如竹篮、竹篓等;35%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或学校见过竹编制品,但没有使用过;20%的学生表示从未见过或使用过竹编制品。
最后,对竹编制品的态度。80%的学生认为竹编制品很有特色,喜欢其外观和手感;15%的学生表示对竹编制品没有特别的感觉;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竹编制品,认为其过于传统,不够时尚。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竹编制品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竹编制品有很大的兴趣,建议学校开设竹编手工艺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欣赏和体验竹编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3.实地考察参观竹编工坊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竹编工坊,通过观察工匠的工作状态,深入了解竹编技艺的复杂性和艺术性,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互动体验环节,让学生尝试进行竹编的基本操作,经历从选材、切割到编织的过程,明白竹编的每一步都要认真仔细,才能制作出满意的作品。
情境创设C:指导竹编技法的实践操作
课堂上,教师进一步围绕“竹编技艺需要一定的手工技巧和实践经验,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这些技能?”“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意的竹编作品?”等问题进行思考,基于学生实际创设情境。
1.思维导图绘竹编流程
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猜测竹编制品如何制作。在查阅资料后,学生绘制竹编流程的思维导图:首先,将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设计为“竹编流程”;再从中心主题出发,将竹编过程分解为刮青、破竹、晾晒、炭烤、去节、分片、刮片、分丝、编织等步骤;最后,为每个步骤添加更多的分支。
2.民间艺人学竹编技法
教师邀请民间艺人——史艳秋奶奶进行现场教学,详细介绍竹材的选择与处理、编织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针对常见的编织问题给出专业解答,着重强调竹编技艺的注意事项,如“如何保持竹材的湿度”“如何控制编织力度”“如何注重整体造型的协调性”等。
3.实践体验编竹编作品
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学生学习了九种竹编的基本编法,亲自动手编织各种竹制品,从简单的竹船到复杂的竹编作品,逐步掌握竹编的基本技能。在编织过程中,教师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辅助,化繁为简,不断激发学生的编织动力。
(1)探秘技法:形成编织技法资源库,从简到繁进行分类,概括出花色、平面、立体三种编织技法。
(2)支架跟进:鼓励学生沉下心、耐住性,慢慢享受编织的过程,助力学生逐渐成为“编织小能手”。编织支架包括儿歌辅助、工具借助、图谱借鉴、实物模仿、半成品练手等。
情境创设D:延展竹编的生命价值
师生围绕“如果你是一名传统的手工艺人,如何改进编织技法,在保留竹编浓厚民间特色的同时,使竹制品的样式、用途更加丰富多彩?”的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解决竹编的创新问题。
1.改编织方en8WYomCIMbuK8Jky0hvuw==法
在编织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并梳理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改进竹编技法。如“编好的竹篾容易散开怎么办?”的问题,解决方法是用夹子夹紧竹篾条,或者用不同颜色的竹篾条交错编织,避免出错,且多种颜色编织也更加出彩。又如“竹编有什么基础规律?”的问题,由于相邻的两根竹条的上下编织规律是相反的,即第1、3、5、7(单数)根竹条的编织方法是一样的,第2、4、6、8(双数)根竹条的编织方法是一样的,所以相邻的两根竹条都采用一样的编织方法就容易散开。
2.创竹编样式
在创意构思阶段,小组成员围绕竹编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大胆尝试多种编织结构与类型,制作现代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风铃、花瓶、发簪、首饰盒等,并对制作完成的作品辅以超轻黏土、扭扭棒、扎染布料等材料进行美化装饰。
(四)竹编文化及作品成果展览
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竹编学习效果,师生录制竹编实践活动视频,在视频中展示竹编文化、竹编作品、制作材料、基本技法、研究感悟等,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喜爱竹编。同时,举办竹编文化和作品成果展览,邀请教师、家长、民间艺人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学生的竹编作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他们在竹编技艺上的学习成果和创新精神。
竹编学习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可更多地引入和推广此类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璇.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5):113-114.
[2] 任旭,夏小刚.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15-18.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