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的策略探究

2024-10-08余锡铭

高考·下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美术课程作为高中美育的主要路径,如何将美育与美术教育充分融合已成为当下高中美术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全文利用文献研究等方法,首先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两方面总结出以美塑性、以美启智两大价值,随后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两方面提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的策略探究。以湘美版高中美术《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为例,做出示范。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育;美术教学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印发以来,国内诸多高中学校积极投身于“美育”融合研究道路。美术课程作为凸显美育价值、体现美育效果、落实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如何正视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的价值,并从价值角度出发构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的策略已成为当下高中美术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重点。美术课程作为高中生审美素养、艺术情操、情感表达等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不仅是落实美育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感染力和鉴赏力的有效实践。全文结合湘美版高中美术教材内容,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价值

(一)以美塑性,丰富教学手段

“美育”作为高中艺术课程追求的核心要点,将其与高中美术课程充分融合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手段,达到以美塑性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阐述:第一,鼓励通过跨学科教学,丰富教学手段;第二,鼓励应用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前者强调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后者则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此类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展示更多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和艺术现象,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综合跨学科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两大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讲述,学生结合美术作品,对“美”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落实审美素养培养。

(二)以美启智,拓展教学内容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美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需求,要求学生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对“美”进行深入思考,而将美育与高中美术教学相结合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开辟出新的维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美术技能;第二,教学内容更加关注跨学科联动。

前者强调通过美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所以在落实美育价值的过程中,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技艺教学,而是拓展至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等多个方面。此类内容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美术的渊源、发展和价值,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艺术知识体系。后者则鼓励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结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图像化解读或历史事件的视觉化呈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教学内容拓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策略实践

为了直观呈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的策略与路径,在此以湘美版高中美术《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课教学为例,做出示范。

(一)精心构思教学环节,完善美育融入流程

1.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初始环节,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唤醒学生学习动机,营造充满美育气氛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基础性作用[1]。在实践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方法完成新课导uKA3W5eF8AwWNKPwuJLtHQ==入,铺垫教学主题。

以《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课教学为例,在多媒体导入法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自画像作品,如梵高的《自画像》、丢勒的《自画像》等,画作旁可配以简短解说,帮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等。例如,在梵高《自画像》中,可展示“梵高的《自画像》创作于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背景充满挣扎与追求。风格上,他运用浓烈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自画像中,梵高深情地凝视着观众,透露着坚韧、不屈的精神,是他内心痛苦与欢乐的真实写照,彰显着艺术家独特的自我追求与表达”等简短介绍。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采用故事导入法。如在梵高《自画像》中,教师可创设出如下故事情境:“在艺术的道路上,我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色彩的追求。创作《自画像》时,我正身处巴黎的艺术圈,深受印象派影响,内心充满对艺术的热情与渴望。这幅画,既是我对生活的反思,也是我艺术追求的见证。”该故事情境用第一人称视角,引导学生代入梵高的视角,了解《自画像》的创作背景。上述两种方式均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以及代入感,同时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用最短的时间和话语展示教学主题。

2.有效设问,增强审美意识

设问与回答是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有效互动的教学环节,高质量的设问与回答能够帮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产生自主探究欲望,提供学生表达观点、展示情感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2]。在美育视域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设问需要注重设问质量和设问灵活性,前者要求问题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后者则要注重问题内容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和开拓性,尽量规避“是不是……?”“……对不对?”等模式的设问[3]。

以《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课教学为例,美育视域下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美术家如何通过自画像来展现自我,其中包括探究美术家在自画像中所表达的情感、想法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画笔和色彩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问题内容可做出如下设计:

(1)美术家通过哪些艺术手段和技巧在自画像中呈现出了个人的独特性格或精神世界?

(2)自画像中的美术家形象与他们在其他作品中的风格有何异同?这种异同反映了美术家怎样的创作思考和人生态度?

(3)美术家创作自画像时,如何平衡自我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自画像对后世艺术家和观众有何启示和影响?

上述三个问题均具有层次性、深度性和启发性,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美术家的创作手法,如色彩运用、线条处理、构图布局等,思考技术手法如何服务于表现美术家的独特性格和精神内涵,学生需要结合具体的自画像作品进行解析,指出作品中体现出的个性特征和情感表达;问题

(2)鼓励学生探讨美术家在不同创作背景下的自我呈现方式,学生需要思考这种风格的异同如何体现美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以及自画像所传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3)则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在此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美术家如何在作品中找到这一平衡点,并探讨这些自画像对后世艺术家和观众在创作与审美方面的启示和影响。通过上述问题,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美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3.作业拓展,提升美育能力

课堂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的主要路径,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4]。在美育视域下,高中美术教师需要注重创新作业内容和类型,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思考:第一,作业内容要遵循美育素养培养需求;第二,作业要具有美育素养反馈需求。前者要求作业体现个性化、弹性化和开放性,不仅考查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可考查学生经过学习所达到的知行合一的水平;后者则要求作业内容具有跟踪性、归纳性和总结性[5]。

以《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布置以下两种不同作业:

(1)探索与分析:美术家自画像作品鉴赏分析;

(2)创意与创作:创作一幅个人自画像并配以简短说明。

在上述作业中,作业(1)要求学生选取至少三幅不同美术家的自画像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每幅作品中美术家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手段展现自我的方式,并通过视觉元素分析解释元素反映美术家的性格特征、情感状态以及创作理念的方式。该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深入分析美术家的自画像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表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业(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情感状态以及审美偏好,创作一幅个人自画像。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该作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亲身创作自画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在实践中提升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二)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优化美育融入内容

1.基于传统文化,赋予底蕴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教育的“根基”与“灵魂”,在美育视域下,高中美术课程在编制教学内容时尤为注重引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但是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无法展示更全面、更完整、更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所以在美育视域下,为了赋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底蕴,教师可立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引入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6]。

以《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倪瓒画像》《徽宗半身像》《宋仁宗慈圣皇后画像》《元世祖忽必烈画像》《步辇图》等画作,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中《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小考佩尔圣母》《乡间音乐会》《草地上的午餐》等画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活动中,教师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如线描、设色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绘画中的“写意”精神,鼓励学生在自画像中表达自我情感和精神风貌。除此之外,对照不同作品,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画作中的活动场景、人物服饰、道具等创作元素,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中展示此类道具,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理解,深入感受中西方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不同“美”[7]。

2.基于议题设计,增强思辨美

议题式教学是被广泛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主要以议题为枢纽,通过设置议题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美育视域下,高中美术课程通过开展议题式教学能够赋予课堂教学思辨美,集合不同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认知,强化学生对“美”的理解,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培养[8]。

以《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自我形象与审美意象的建构”“自画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共鸣”两类议题。其中“自我形象与审美意象的建构”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个人的气质和特点、自画像中的自我形象与内心世界有何关联、如何在自画像中融入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等问题,该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我形象和审美意象之间的关系;“自画像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共鸣”则可鼓励学生探讨自画像中情感表达的方式、欣赏自画像时产生的审美体验等问题,该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运用艺术手段传递情感的能力。

结束语

“美育”作为高中美术课程研究、创新、实践的全新方向,如何结合“美育”理念优化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已成为当下高中美术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重点。结合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美育”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融合有助于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全新突破,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内容,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创新思维。此次研究结合湘美版高中美术教材内容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两方面提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美育”的策略,希望给予高中美术教师教学思路和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嘉琦.高阶思维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基于美术作业设计的视角[J].美术教育研究,2024(8):176-178.

[2]刘润刚.高中美术鉴赏项目式教学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7):181-184.

[3]程琰.OBE理念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以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的教学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5):161-163.

[4]范银秀.地方文化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与路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4,13(8):121-123.

[5]张梦颖.论国漫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3(14):171-173.

[6]张楠.传统水墨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服饰,2023(7):122-124.

[7]王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美育的主要路径分析[J].大学,2022(S1):46-48.

[8]王蓉,陈宗义.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