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引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路径探索

2024-10-08孙璐

高考·下 2024年8期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新时代全面推进学科德育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丰富音乐课程资源,激发课堂活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对此,我国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则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音乐想象、问题引导、跨学科鉴赏等形式开展教学,旨在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音乐鉴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平台,更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在音乐鉴赏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次研究从教学意义、创新设计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音乐鉴赏课程设计的深入探讨,旨在探索一条既能丰富音乐教学内涵,又能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路径。

一、课程思政引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资源拓展:推进思政融合,充实音乐课程资源

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有限的课程资源进行拓展,以此来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与更新。其中,课程思政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建设,能够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其不再将两者视为孤立的教育板块,而是创造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音乐课程资源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精心挑选蕴含爱国情怀、历史文化、社会正能量等思政教育寓意的音乐作品作为课堂案例,通过这些反映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的现代音乐作品教学来开展教学。这种资源整合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熏陶,还更好地推进了我国音乐教育资源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素养深植:提升审美修养,深化核心素养教育

在我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致力于学生的审美修养与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以此来实现德育理念的全面践行。其教学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技巧的教授或经典曲目的赏析,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这一独特载体,将道德情操、文化认同、历史意识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作品的艺术美感、情感表达与创作意图,促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敏锐的审美判断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再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旋律与和声中领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感。如此一来,音乐鉴赏课程就成为塑造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要学会“听”音乐,更要“懂”得音乐背后的文化。

(三)情怀滋养:点燃爱国热情,践行现代精神内涵

z95BNgdL+7kV9zMsOAb/fg==乐,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具有激发爱国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独特力量。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精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赞歌、反映革命历程的红色经典等,将音乐鉴赏课堂变成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1]。在鉴赏与分析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家国故事、英雄事迹和时代变迁,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教学实践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怀不仅得到了滋养,更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对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引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以思想育人为导向

在课程思政引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须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特别是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培养,以思政育人为导向开展教学。从知识与能力维度来看,课程思政理念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须注重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强调学生音乐理论素养的提升,如音乐史、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音乐鉴赏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维度,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活动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方面,教师通过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类情感的共鸣,以及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在价值观培育上,课程思政的融入要求音乐鉴赏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2]。

(二)教学内容设计:以思政元素为依托

教学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核心与关键。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需紧密围绕思政元素这一核心,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音乐作品的选择与解析中,确保教学内容既具有艺术美感,又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首先,高中音乐教师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课堂案例,特别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变迁的作品。如选取《东方红》《歌唱祖国》等红色经典歌曲,让学生在旋律中体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激发爱国情感[3]。其次,由于每首音乐作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如作品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情感等,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与时代背景、社会现状的紧密联系,在审美享受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拓宽知识视野,深化对国家、社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方法设计:以主题内化为重点

在课程思政引领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主题内化为重点,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同时,还能将音乐鉴赏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影像资料等手段,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契合的历史或文化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加深对音乐作品及其思政元素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围绕音乐作品中的思政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提出见解,通过思维碰撞激发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政信息进行主动探索和内化吸收。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以音乐鉴赏为主题的项目任务,如制作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研究报告、策划主题音乐会等,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学习音乐知识,更能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意义,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双重内化。

(四)教学评价设计:以全面发展为标准

在课程思政引领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评价设计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这也意味着评价体系应当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多方面的成长,确保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提升,也要重视思政教育的成效[4]。一方面,教师需要拟定多元化评价指标,构建包括音乐知识与技能、审美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内容全面覆盖学生的音乐学习及思政素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主题讨论的贡献、创作与实践项目的表现等,同时结合期末考核、作品展示等终结性评价,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进步。另外,教师也可以建立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音乐鉴赏及思政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反思日记、优秀作品等,教师可以定期给予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

三、课程思政引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一)激发音乐想象,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在课程思政引领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创设沉浸式的音乐鉴赏情境,如播放与音乐作品相匹配的自然风光、历史画面或艺术作品,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和情境氛围。其次,教师也可以结合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或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想象作品创作时的场景,或者鼓励学生根据音乐自行构思故事,通过故事与音乐的结合,增强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同时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和叙事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听完音乐后分享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想象中的画面,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倾听他人感受的同时,反思并丰富自己的音乐感知,促进情感与想象的深层次交流与共鸣,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二)巧妙设计思政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巧妙设计与思政相结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化理解的重要策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还需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精心构思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时期或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音乐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如《黄河大合唱》是如何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激励民族斗志的?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从音乐中洞察历史,理解音乐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提问中,促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如《歌唱祖国》的歌词与旋律如何体现了爱国情怀?在当今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传承这一情怀?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开发与拓展,如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解读有何异同?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这类问题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5]。

(三)跨学科鉴赏,多元解读经典的音乐作品

跨学科鉴赏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一种富有创新性的实践路径,旨在通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元视角解读经典音乐作品的机会,拓展学生个体认知边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与音乐作品主题或情感相呼应的美术作品,如油画、雕塑或摄影作品,让学生在视觉艺术的辅助下,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色彩与形态。例如,在鉴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教师可以展示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引导学生探讨音乐与画作在情感表达上的异曲同工之处,促进审美感知的综合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能结合音乐作品与文学文本,分析两者在情感、主题上的相互映照。例如,将舒伯特的《魔王》与歌德的同名诗歌进行对照鉴赏,探讨音乐旋律如何强化诗歌的紧张气氛和悲剧色彩,让学生在文字与旋律的交织中,体验艺术形式的互补与深化。可跨学科的鉴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音乐体验,还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培养跨领域思考的能力,拓展艺术鉴赏的深度与广度。

(四)鉴赏中外音乐,拓宽学生国际音乐视野

鉴赏中外音乐,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音乐视野,是构建全球文化理解力与审美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对此,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则需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在提升本校教学质量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国际音乐视野。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对比鉴赏东西方古典音乐,如巴赫的复调音乐与中国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学生能在鉴赏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体系下音乐结构、旋律发展及表现手法的独特性。这样的比较学习促进了对音乐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的深化,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另外,教师还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世界民族音乐的鉴赏,如非洲鼓乐、印度拉格、拉丁美洲桑巴等,促使学生尊重并欣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激发个体的音乐创造力与理解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引领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创新设计与实践,是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教师将思政教育与音乐鉴赏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课程的教育资源,而且在提升学生审美修养、深化核心素养的同时,滋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现代精神。对此,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持续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策略,加强教师培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反馈的循环,注重音乐联想、思政提问、跨学科鉴赏、国际化鉴赏等形式在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旨在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来讲述中国故事,培育具备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杨真.课程思政与高校音乐课程的融合探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31(5):133-137.

[2]张清瑶.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J].琴童,2023(10):114-116.

[3]周佳欣.“课程思政”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协同育人探析[J].西藏教育,2023(11):52-54.

[4]卢致苑.立德树人视域下公共音乐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33):5-8.

[5]张海蓉.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3(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