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2024-10-08吴一平

高考·下 2024年8期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确保他们找到正确应对不良思潮的有效方法,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思政的科学融入,为化学教师完成这一目标提供了方向性支持,所以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探究融入思政内容的有效方法,以便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康人格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思政;趣味教学;生活元素

“课程思政”为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将其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促使高中生掌握更多的化学技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成长为国家急需的优秀人才。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思政”的内容,积极探索将其与化学知识进行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此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促使他们将自己的志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成为推动我国民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应以高中化学课堂为抓手,开展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此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其健康长远地发展[1]。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利于“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立德树人”是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道德素养,促使他们逐渐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化学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而“思政”理念的渗透,则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这一目标。它要求教师科学改革化学教学方法,致力于挖掘化学课本中的思政元素,如爱国精神、探究精神等,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高中生既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又形成正确的信仰,具有坚毅的品质,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接班人。要求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化学教学活动的主力,教师应看到渗透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即这是时代与国家所赋予自己的重任,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改革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向。因而,教师要提高重视,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渗透策略,以便有效提高化学学科的育人质量[2]。

(二)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第一,促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相对复杂、相对抽象,为此,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意识等要求相对较高。课程思政理念的科学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化学知识,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的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与生活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扰,如果没有及时地干预,他们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思政内容的渗透,则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情况,它会促使学生从责任、精神等方面入手,探究化学知识的内涵,最终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会促使学生获得更多与之有关的知识,久而久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为他们日后实现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并取得更多的成就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总之,在现阶段,落实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趋势。化学教师应积极担负起国家赋予自身的重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融入相应的思政内容,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精神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久而久之,实现化学素养的明显提高 [3]。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原则

(一)以教材为载体

作为高中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师需要意识到,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要以课本为核心,即认真研读教材,紧扣实际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思政元素,以便能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政体验。故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遵循以教材为载体原则,在日常授课中,注重以教材内容为载体,积极优化教学计划。一方面,将枯燥的化学知识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唤醒高中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另一方面,合理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使“立德树人”要求落到实处,最终成为推动高中生朝着德才兼备方向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以生为本

作为化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脱离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思政教育活动是无效的,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的。为此,在将化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科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证教学方案符合高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此拉近学生与高中化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方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教学计划,不能生搬硬套,不要按部就班,不能一味灌输。其次,注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化学问题,制订化学教学计划,决不能过于追求教学进度或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导致化学课堂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降低化学学科的育人效果[4]。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挖掘课本中的思政元素

课本是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往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没有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至于学生空有一肚子的墨水,却缺少坚持下去的毅力与勇气,缺少应有的担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转变做法,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深入分析课本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入探究单元教学难点、思政内容内涵等,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以此构建备受学生欢迎的化学课堂,吸引学生的目光,深化学生的化学体验[5]。

第一,借助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与 “应用新型合金”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新闻事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飞船的顺利发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对新型合金的持续研发。接着引出铝镁合金——它被认为是21世纪航天领域中的理想结构材料。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我国科学家在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与研发新型材料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让他们在了解前沿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为其日后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二,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就领先于世界。近代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国家一再衰落,成为众多国家欺辱的对象。受此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即我国虽然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化学研究方面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改变学生的看法,促使其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我国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化学知识,以此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唤醒高中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可以深入挖掘课本中与之有关的素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推动“文化自信”的进程。

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碘的提纯”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入古籍中的相关方法,如《本草衍义》中精制砒霜的记录,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对中华优秀文化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又如,在学习与“铁及其化合物”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天工开物》中“五金”篇的内容,即“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与后世,其义亦犹是也。贵者千里一生,促亦五六百里而生……”接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详细的阐述,如“黄金的价值”“由金属铸成的钱币”等,使学生对古代金属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实现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第三,讲好科学故事,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无数化学家的推动。他们不辞辛劳地研究,不断地尝试,有些人甚至为其付出了生命。这些故事具有真实性、情感性,将其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中形成坚毅、勇敢的科学精神。为此,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化学故事,以此感染与熏陶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坚定、正确的信仰。例如,在学习与“牛胰岛素”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阐述科学家研究牛胰岛素的故事。彼时,设备甚是简陋,条件甚是艰苦,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想要研究成功,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我国科学家不畏艰辛、勇于进取,他们尝试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期间,失败过多次,也被别人嘲笑过多次,然而科学家始终不放弃。正是因为他们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我国才打破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还不是近期所能做到的”这一预言。在我国的化学历史上,这样的伟人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优秀的科学家,我国才能在很长时间内领先于世界。作为后辈,我们应认真学习前辈身上的精神,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建设我们的国家,使之更为繁荣、更为富强。这些感悟,对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注重巧妙融入

作为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将思政内容与化学知识相加,而是巧妙地将两者整合起来,使思政元素犹如盐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素养,为其成为优秀的接班人提供必要的支持[6]。因而,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巧妙融入策略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与“钠的性质”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化学实验与思政内容进行科学融合,然后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完成以下学习目标:理解钠的性质,懂得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内涵;熟知与之有关的探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生命教育观念等。譬如,开展魔术表演活动,即“水能生火”——用胶头滴管按照一定的方式,将水滴到藏有钠金属的酒精灯芯中。然后请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即观察酒精灯被点燃,思考水能产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其间,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以便他们找到消除疑惑的方法,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接着,教师拿出之前准备的金属钠开展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完成观察任务,譬如钠的储存情况、钠的密度等,在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中形成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随后,开展“金属钠的切割”这一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钠的物理性质、钠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现象等,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参与各项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应着重强调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则与安全问题,确保学生可以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化学材料,为其进入社会之后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引入生活案例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部分生活现象本质上是化学知识服务实际生活的具体体现。为此,在将课程思政引入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以此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判断,高效完成化学学习目标。

比如,在学习与“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这部分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应的案例素材,如火力发电、风力发电等图片,然后布置探究任务:在你看来,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原理是什么?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是怎样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学生会主动查找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整理,这有助于他们准确把握两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即两种发电方式,都属于能量转化,不同的是,火力发电靠燃烧化学物质来进行,即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风力发电是借助风力风速带动轮机转动来进行,即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如工人在制造轮船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锌板来完成保护目标,该原理是什么?如果将其换成其他类型的金属,是否可以呢?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金属活动顺序表,则会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一过程,对于他们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7]。

结束语

思政元素的融入,对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坚定的信仰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高中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化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化学学科的思政教育实效,为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应将课程思政教育常态化,使之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推动其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曼,任玎,阿不都卡德尔·阿不都克尤木.课程思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2):82-85.

[2]侯美静,喻筱玉,胡依婷,等.高中化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策略与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17):1-4.

[3]丁永梅.融入课程思政的高中化学情境式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21):135-137,144.

[4]刘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2(33):96-98.

[5]林志杰,陈卓伶,王辉.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高中化学必修一为例[J].教师,2023(6):54-56.

[6]刘文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高考,2023(15):162-164.

[7]胡婷婷.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3(3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