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2024-10-08陆子英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道紧迫且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以高中必修第一册第四章中《海洋与人类》一课为例,首先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其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继而从以课标为引领,制订思政教育目标;以课堂为抓手,优化思政教学过程;以作业为载体,拓展思政教育空间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具体的实践路径,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涌动,其中,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改革的鲜明亮点。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涉及自然、人文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土壤。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教育往往过于侧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这与当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相悖。因此,本文旨在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设计与策略,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海洋与人类》一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袤、最深邃的领域,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海洋与人类》一课,不仅仅局限于地理知识的教授,更承载着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此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海洋生态保护为切入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海洋生态保护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将思政教育融入《海洋与人类》一课,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思政教育的融入点,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QbrrEZkWONymdBxoqzR+dA==的严重性[1]。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海洋生态,如减少污染排放、合理捕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学生积极参与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够切实了解海洋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并付诸实际行动,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以海洋权益为焦点,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
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将思政教育融入《海洋与人类》一课,可以使学生了解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我国海洋权益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认识到海洋权益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2]。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国际海洋法、海洋争端案例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际海洋权益的分配和争端解决机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在此环节,学生通过了解我国海洋权益的历史和现状,能够更加珍惜和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以海洋文化为纽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将思政教育融入《海洋与人类》一课,可以使学生了解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海洋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文化特色、习俗和传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海洋文化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海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于无形之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对待不同的文化。
二、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海洋与人类》一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以课标为引领,制订思政教育目标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海洋与人类》课程,作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不仅承载着传授地理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使命。以课标为引领,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其中内涵。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应深入解读和把握课标中关于《海洋与人类》课程的相关要求,即结合多元化的实际案例,多维度、多层面探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3]。这一要求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也为教师提供了制订思政教育目标的框架。
在明确课标导向性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应找到思政教育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等地理学科内容,是思政教育的天然载体。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提炼出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如海洋意识、国家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这些要素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接下来,教师则可以基于核心要素,将高中地理《海洋与人类》思政教育目标设定为: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环保理念。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不合理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认识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4]。不可忽视的是,以课标为引领,通过制订思政教育目标能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
保障。
(二)以课堂为抓手,优化思政教育过程
在《海洋与人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施这一教育理念的关键环节。为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学情,组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探索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1.课堂导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
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海洋与人类》课程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短视频,让学生感受海洋的广阔与美丽,同时提出问题:“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人类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此问题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主题上,并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
2.案例教学——深入剖析,启发思维
案例教学是实现思政教育与《海洋与人类》课程融合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海洋开发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例如,教师可以以“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为案例,首先介绍南海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以及中国在南海进行油气开发的历史和现状[5]。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3)如何应对南海地区的国际争端,确保我国海洋权益不受侵犯?在问题的引领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由此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等。
3.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增强感受
实地考察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环境、增强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洋环境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洋的美丽与脆弱。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引导他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跨学科融合——拓宽视野,促进全面发展
跨学科融合是实现思政教育与《海洋与人类》课程融合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将地理知识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述海洋历史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介绍人类历史上对海洋的探索和征服过程,以及海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6]。在讲述海洋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的内容,介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在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样的跨学科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5.讨论与反思——形成共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就海洋开发与保护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反思。通过小组合作或班级研讨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样的互动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讨论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保护海洋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讨论与反思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学生思想的塑造者。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三)以作业为载体,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拓展思政教育空间的有效手段。在《海洋与人类》课程中,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应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思政教育的需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如调研报告类作业、案例分析类作业、创意设计类作业、实践活动类作业等,以作业为载体,让学生在课后仍能继续思考和探索,真正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业一:调研报告类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调研内容可以包括当地海洋资源的利用情况、海洋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海洋生态保护的措施等。通过调研,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调研成果向社区、学校或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汇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作业二:创意设计类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份关于海洋保护的宣传海报或视频。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海洋保护的相关知识,思考如何有效地传达海洋保护的信息。通过创意设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和传播,提高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能力。
作业三:实践活动类作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系列与海洋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海滩清洁、海洋生态观测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海洋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如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支持可持续渔业等。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实践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
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与人类》一课的思政教育融入实践,展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提出以课标为引领、课堂为抓手、作业为载体的具体实践路径,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也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展望未来,期待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进一步探讨融合教育新路径,使高中地理教学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雪梅.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4(9):75-78.
[2]何春妮,卢远,龚玉葵.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1(6):21-22.
[3]梁利红.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地理教学质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4):62-64.
[4]赵庆玲,王润科.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4(7):113-118.
[5]黄秋怡,李文翎.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2):36-39.
[6]陈微.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实践[J].地理教育,2024(S2):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