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4-10-08马少玉
摘 要:阅读是语言学习和知识汲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然而,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部分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如何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语文阅读教学,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变革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对现有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与改进。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期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知识,提升其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教师有时过于追求教学进度,而未能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来合理制订教学目标。这导致教学目标或是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或是过于高远,与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脱节。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还可能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影响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单一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即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学方法也显得单调乏味,缺少创新和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单一性必将限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发展。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机会,也阻碍了他们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兴趣,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确立清晰目标,聚焦核心素养
在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深入分析阅读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订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明确、具体,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并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1]。
以《拿来主义》为例。首先,教师需要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紧扣课文的核心内容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拿来主义》,教学目标之一可以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文中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的原句,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实质——批判地继承、勇敢地借鉴和创新。同时,教学目标还应聚焦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例如,教师可以设定目标,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课文中“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等关键句子,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理解作者对于文化交流和继承的独特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其他原句,如“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体会鲁迅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文笔,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不仅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了切实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积极拓展与深化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增加阅读材料的数量,更要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挖掘教学深度与延伸教学广度。通过深入剖析教材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并巧妙地融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但又超越课本的知识元素,如详尽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各文学流派的特点等,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且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与求知欲望[2]。
为了切实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教师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学内容的积极拓展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深化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不仅应提供与这首词直接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文人墨客对赤壁的题咏或者对苏轼词作的评析,还要深入挖掘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可以详细解读词中的意象,探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展现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无常的哀思。同时,教师需要引入与词中内容紧密相连的历史背景知识,特别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可以讲述这场战役的经过、参战的主要人物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赤壁”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厚重感。此外,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讲述苏轼的仕途经历、人格特质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蕴含的怀古之情与豪放之风,以及苏轼对人生和历史的独特感悟。通过这样细致且全面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对文学作品深入理解和鉴赏的能力,有效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是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途径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阅读、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3]。
以《雷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雷雨》的剧情和人物。在开展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选定合适的角色,如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并让学生熟悉各自角色的台词和情感表达。接着,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来重现剧中的关键场景和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角色,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冲突。例如,扮演繁漪的学生可以尝试体验她的叛逆、苦闷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而扮演周朴园的学生则可以深入体会他的权威、自私以及面对家庭矛盾时的无奈和挣扎。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冲突,还能在表演过程中更直观地理解《雷雨》所揭示的封建家庭腐朽、人性挣扎等社会问题和深层主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情感表达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对剧中人物和剧情的新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在主动参与中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4]。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会首先明确并详细阐述本课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剖析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以及深入探究社会环境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无情摧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在进入正式的课文学习之前,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主去勾勒《祝福》的故事梗概,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宏观地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随后,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究竟源自何处。是社会的冷漠?是家庭的无情?还是个人的无奈选择?同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比如祥林嫂的眼神、动作、语言等,从这些细节中去感受旧社会对女性的深重压迫,以及祥林嫂在那种环境下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在完成课内教学后,教师还会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通过对比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创作,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也能更深刻地领悟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重要性及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教师的这一系列教学举措,不仅旨在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研读和探讨,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得到全面提升,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和历史问题,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
(五)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阅读环境。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能够更直观地展现阅读材料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和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因其复杂的句式和深奥的词汇,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感到畏惧,认为它既难懂又枯燥,因此学习热情普遍不高。然而,在《鸿门宴》的教学中,通过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成功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具体而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重现楚汉相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复杂环境。利用高清视频,展现了古代战场的磅礴气势,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那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鸿门宴。同时,通过音效的巧妙运用,如战马的嘶鸣声、兵器的交击声,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沉浸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鸿门宴上的紧张气氛,对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决策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鸿门宴》这一经典篇章的浓厚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开始主动投入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中,积极探讨文中的人物性格、历史背景以及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他们逐渐发现,文言文并非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反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学与历史的大门[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不仅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教育革新的浪潮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他们主动参与阅读的热情,引导他们在深入的文本探索和思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更能深远地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世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学周刊,2022(25):103-105.
[2]杜建华.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新作文:教研,2022(3):125-126.
[3]于刚.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育界,2021(4):35-36.
[4]王迎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2(19):9-11.
[5]张丽雪.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4(3):134-136.